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40|回复: 15

[教学相关] 古代文学(四)第一批思考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4 18: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分析《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总结其复杂的性格特征,并具体指出刻画他性格不同侧面的事件。

二、分析《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并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三、分析《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在刘备形象上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实际效果间的距离与矛盾,分析其原因。

四、你如何看待历史演义小说常见的天意”“命数

 

§
发表于 2008-3-11 16: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先就最后一问“天命”来谈点自己的看法吧  

在中国是没有上帝的,中国人没有一个超验的世界来寻得灵魂的解脱。而中国人又有“天”,有一个“上天”来压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情,或者解释自己或悲或喜的结局。所以中国人活得很累。这个传统从夏商周三代时就已存在了,当时的统治者兼作大巫师,成为全族中唯一能与上天交流的人。当时又喜欢用占卜来解释上天与人的交流,而记录占卜结果的书当然就是《周易》。《周易》一书,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极深。它不仅是儒家经典,魏晋玄学亦用此打通易老,而阴阳家之流亦常引用此书。对此书在下目前尚无多少研究,所以在此不详谈。但此书引发了中国人,尤其是古人有关“天意”、“命数”的思想。

此处我再纠正一点,西汉的董仲舒并非开“天命”之意的首倡者,他只是为了使儒学成为当时大一统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不得不加入一些阴阳家的思想罢了。所谓的“天人感应”之说不过如此。而阴阳家的思想亦非首创,此点前已述。但这里又不得不谈先秦阴阳家的鼻祖邹衍所创立的关于王朝命数的五德转运之说。我认为《三国》中的“天命”不仅是指个人的“命数”,它也包含了所谓的“王朝的命数”。五德者,金、木、水、火、土是也。所谓转运,是指一王朝代表一德,按彼此相生相克来推演王朝的兴替。故秦为水,尚黑,则被尚黄的土汉克了。最后三国统归于晋亦有此说的解说吧。此说在秦汉之间的流行,可参看顾颉刚先生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

因为《三国》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书了,其中的有些细节还要参看原文,而毛本《三国》在下一直都没借到,所以前三个问题我过一段时间再回答吧。在下想从“一个成事的人与道德约束之间的关系”来论述。陋答,望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1 20: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晓声在2008-3-11 16:43:54的发言:

哈哈  先就最后一问“天命”来谈点自己的看法吧  

在中国是没有上帝的,中国人没有一个超验的世界来寻得灵魂的解脱。而中国人又有“天”,有一个“上天”来压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情,或者解释自己或悲或喜的结局。所以中国人活得很累。这个传统从夏商周三代时就已存在了,当时的统治者兼作大巫师,成为全族中唯一能与上天交流的人。当时又喜欢用占卜来解释上天与人的交流,而记录占卜结果的书当然就是《周易》。《周易》一书,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极深。它不仅是儒家经典,魏晋玄学亦用此打通易老,而阴阳家之流亦常引用此书。对此书在下目前尚无多少研究,所以在此不详谈。但此书引发了中国人,尤其是古人有关“天意”、“命数”的思想。

此处我再纠正一点,西汉的董仲舒并非开“天命”之意的首倡者,他只是为了使儒学成为当时大一统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不得不加入一些阴阳家的思想罢了。所谓的“天人感应”之说不过如此。而阴阳家的思想亦非首创,此点前已述。但这里又不得不谈先秦阴阳家的鼻祖邹衍所创立的关于王朝命数的五德转运之说。我认为《三国》中的“天命”不仅是指个人的“命数”,它也包含了所谓的“王朝的命数”。五德者,金、木、水、火、土是也。所谓转运,是指一王朝代表一德,按彼此相生相克来推演王朝的兴替。故秦为水,尚黑,则被尚黄的土汉克了。最后三国统归于晋亦有此说的解说吧。此说在秦汉之间的流行,可参看顾颉刚先生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

因为《三国》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书了,其中的有些细节还要参看原文,而毛本《三国》在下一直都没借到,所以前三个问题我过一段时间再回答吧。在下想从“一个成事的人与道德约束之间的关系”来论述。陋答,望批评。

晓声的意思是,因为没有上帝或超验的世界,所以中国人(跟有上帝的人比)从夏商周时代起就一直不如人家一直活的很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1 20: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我也要讲《三国演义》,大家的作业不妨传上来,让我也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1 23: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哈哈  可能是我说得不严谨吧   不过现在学识也有限  但不可否认中国人一直都活得很现世啊

此处说累 是说心累  不过啊  白水老师  我可没有说“一直”啊   只是传统文化中欠缺终极关怀  欠缺一个让人寻得灵魂解脱的地方   佛学进入东土是有这个优势的  但后来亦被中国文化同化了   最后兴起的是禅宗啊  一直演化到明末的“狂禅”,原有的佛学就变形了 

所以我觉得   中国人的心灵寄托  要么是在政治上  要么是在文学上  要么是在吃喝上   第一个偏向儒、法     第二个偏向道   最后则多是一般民众的取向了  非儒非道    道家的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  在文学上寻得解脱还算好些   但又怎么解释诗人自杀呢?  这是一个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1 23:40:4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3 16: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晓声在2008-3-11 23:27:56的发言:

哦 哈哈  可能是我说得不严谨吧   不过现在学识也有限  但不可否认中国人一直都活得很现世啊

此处说累 是说心累  不过啊  白水老师  我可没有说“一直”啊   只是传统文化中欠缺终极关怀  欠缺一个让人寻得灵魂解脱的地方   佛学进入东土是有这个优势的  但后来亦被中国文化同化了   最后兴起的是禅宗啊  一直演化到明末的“狂禅”,原有的佛学就变形了 

所以我觉得   中国人的心灵寄托  要么是在政治上  要么是在文学上  要么是在吃喝上   第一个偏向儒、法     第二个偏向道   最后则多是一般民众的取向了  非儒非道    道家的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  在文学上寻得解脱还算好些   但又怎么解释诗人自杀呢?  这是一个问题。 


《拯救与逍遥》不错,当年我也是大二时读的,用了一个暑假。

另外,毛批《三国》到处都是,网上也有电子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23: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已经开始帮忙了,感谢。下节讲完后,我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4: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毛本《三国》:英雄和道德的博弈

    英雄,为天下事者也。道德,序人伦之理也。为天下事者,必做常人不敢、不愿做之事。其常游离于道德内外,不经意间以道德之名成英雄之事。三国历史,可当如是观。

    试看曹操,其人常被人视之为奸雄。奸雄者,不仅是奸,更是雄,其可视作逆道德而上的英雄。擒杀吕布之后,曹操心中步步欲害玄德,而外面却处处保护玄德。煮酒论英雄,言“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乃图备之论。惜后来刘备机敏脱险,然其若软禁刘备,岂不是可得仁爱之名又少却一强敌手?其于关公,处处展现大度爱才之心。奈何关公不受财色爵禄之惑。其不得已送公归主,却迟迟不发一纸文凭,欲杀关公于路途之心昭然若是。此皆为曹操于道德之内成英雄之事。若只停于此,则曹操只是雄,不是奸。其过人之处就在其敢心口如一地说出自己的奸,敢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此胜过天下之假道学千万倍。故人言其为“真小人”,若为有英雄气概的“真小人”,诚也。

    曹操爱笑,刘备爱苦。曹操笑多而苦少,皆似奸伪。且看其哭典韦,哭郭嘉,哭得心痛无比,然其意欲却不在此,只欲羞辱众将领、谋士,让众人自责而更加为其效忠。其笑又以赤壁败走时尤显。前前后后三次大笑,虽无挽回面子之虞,亦有鼓舞士气之用。刘备哭多而笑少,尤以哭甚伪。三顾茅庐时哭得孔明出山;携民渡江时亦哭得妙,哭得民心,又哭得诸部将效忠,再树仁主形象;过刘表墓时又哭,寄其可借刘表得荆州而不忍之情,又得民心。后来借荆州,又在鲁肃面前恸哭。然其每次哭啼,皆含深意,非平常人之泪。

    刘备因常哭而被人视为仁主,似乎还有懦弱之嫌。其实刘备乃一大英雄,否则骄傲如关羽,莽撞如张飞怎肯服他。其远不是仁义道德的化身,也远非至善至纯,却常游离于道德内外,此术胜于曹操。其表面一副好心肠更是为了在天下人中博得贤名。曹操敢露真心,故为“真小人”,刘备不敢露,故为“伪君子”。三让徐州,让得有讲究,辞得也有讲究。第一让是陶谦爱才,更是为检验刘备。不然刘备言“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吞并之心耶”,陶答曰“辞老夫之实情也。”后辞刘表之荆州,非独不忍心,更是当时人心未孚,恐得而复失。至取西川,亦非不忍心,更是为让刘璋心服。此乃其比庞统老练处。而至汉中王再至昭烈帝,亦推辞再三,其间真深有讲究。恐怕曹操于“一将之智”为胜,然“万乘之才”刘胜于曹。

    混世之际,欲成大事恐必不是真道德者可为。祢衡所骂,难道只有其一人知晓?玩弄正统之牌,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刘备亦以“皇叔”之名穿梭于各路诸侯间。亲疏不分,曹操不因杀曹昂而拒张绣,刘备肯为勇赵云而摔阿斗,此岂是怜爱幼子之袁绍可为?这自不待言,然忠义如关公亦肯有助吕布之举。刘备之道义,只在刘、关、张三人身上,他们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故刘备可为关、张二人被杀而大举伐吴。然其道德亦只限于无知的恩恩仇仇上。恐一部《三国》真正仁义道德之人惟诸葛孔明之人耳。因受三顾之恩而空劳心血,虽亦有施展才华之欲,然其极尽人臣之责,甚矣!

    兵以诈立,天经地义。处高位者若不以诈立,则其位难保。故曹操好诈,刘备亦擅权变。然其建立之功业,曰伟大,曰道德,曰仁义,亦如是耳。没有无利益的正义,三国历史亦可当如是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2 19:45:3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18 15: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几天自己的读史思考

听其言前先识其人  非此则事难成 可观袁绍之于其众谋士 吕布之于陈登父子

曹操失之于赤壁是天下的大不幸吗   早统一亦好啊 

四大美女皆与政治有关  恐怕只因她们是台前人物才能被选上

战争进行到最后是靠打供给 关键在指挥
官渡之战 表面上是许攸重要  但实则是二主比谁会用人 即使无许攸 曹后来亦会后败而复赢

关于孔明及隆中对
个人觉得孔明很会整体思考布局 故常给人料事如神的感觉
其隆中对先假设出一三分鼎足之势 当时刘备势弱 故先让江东之利给孙权  然其布局在南方有些瑕疵之处  或曰为“天命”吧  因为南方在当时经济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是在东晋) 不可长久的对抗北方  可惜诸葛出山太晚  其时北方已经被曹操统一  真乃水镜先生所言 孔明“不得时”。
毛本《三国》正统味极浓  却把正统之失败归结为“天命之天不受天数之天之控”  这也算是对“天”的一种解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1 13: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有关三国的评论很多,有些高手的东西很不错,可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3 18:44 , Processed in 0.0558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