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篇近期关于《水浒》的作业,大家拍砖。 满篇《水浒》,问英雄人物,岂止二三?然入得洒家法眼者,唯武行者一人耳。 开篇是句玩笑话,但武松的的确确是我在《水浒传》中最为欣赏的一条名符其实的好汉,一个真英雄。在我看来,阅读《水浒》的过程,是一个见证英雄成长的过程,而武松的成长,在书中却是格外完整和动人。 我们都知道,武二是打虎的英雄。但在景阳岗打虎之前,他却和你我一样是个普通人,而且还是个有点儿痞气的普通人。他在柴进庄上对仆人呼来喝去,不如意便打骂,以至于连平生最喜好结交豪杰之士的柴大官人,对他也有些冷淡了。此便是一例。 然而,时势造英雄。偏偏武二那天多喝了十几碗酒,偏偏又撞上了那只吊睛白额大虫,酒壮人胆,人借酒势便结果了那大虫。自此,一个英雄就诞生了。在我看来,武松身上似乎具有所有英雄应该具有的特点:景阳打虎的勇猛豪壮;醉打蒋忠的快意恩仇;杀人留名的敢作敢为(只那“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便透着一股冲天的豪气和傲气)……如此种种,武松真可谓一豪侠也!可如果只有这些,武二郎也只能算是个粗人,并不是我心中的那个大英雄,倒是书中的“文戏”写活了一员“武将”。在武松身上,总能发现一些相当细致的心思,这是在其他好汉身上找不到的。 武松做事,思路非常清晰,桩桩件件都安排得甚是妥当。他先私下查访了郓哥和何九叔,待有了却凿证据之后,再处置王、潘二人。他软硬兼施把众邻里叫来“酬谢”,怕他们跑了,便叫土兵在门外把守。在张青的黑店里,他早已看出店家的心术不正,略施小计便轻松擒贼。武松的机敏、细致和同在二龙山落草的鲁达倒颇有些相似,可武松的稳重,行事极有分寸却是众家好汉谁也比及不上的。且看武松上京前对武大和嫂嫂说的那两番话,字字有深意,句句含真情,只说得武大心宽,潘氏羞怕,嘱咐得再妥当也没有了。 如此一个有勇有谋,有节有义的大丈夫本是被官民都认可的,然而种种遭际却把他引向了另一种人生轨迹:落草为寇。血溅鸳鸯楼后,武松不再似前次去自首,而是连夜出了城。为什么?难道他怕了么?不,英雄是不会在此处畏怕的,他留下的那八个血字便可为证。武松之所以走,是因为他已看出“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再回去也只是重复旧事,倒不如离开此地而谋新生。在张青夫妇的举荐下,武行者走向了二龙山。武松是带着理想自己走上的二龙山,没有谁去逼他;而这理想,却也绝不是“大碗吃酒肉,大秤分金银”,而是被主流社会抛弃后追寻的另一种生活。 然而,这种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还是变成了梦幻泡影。宋江招安的“大政方针”忽悠了一批所谓的好汉,可却迷不倒真正的英雄。菊花会上,武行者那颗刚强而又敏感的心“冷了”。相比鲁智深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语看得那样透彻,对于武松来说,招安更多地意味着理想的破灭。在后来争方腊的战斗中,武松仍然会去拼杀,可心境已绝非当年景阳岗的英雄年少,意气风发了。而他的“结局”,不是战死于沙场,便是觉悟于空门。欲使行者屈膝,万万不可能。因为他是英雄。 武松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为一方百姓可以打虎,为报兄仇可以杀嫂,为偿施恩之情可以抢店,可为了自己,他却什么都没做,也什么都做不了。英雄向来只是救得了别人,救不了自己。武松是也,天下凡大英雄皆是也。难怪“英雄”一词总是同“悲剧”相连。悲剧英雄在披红挂彩的繁华之后,总要面对的是命运更加沉重的考问,最终的结果无非生存或是毁灭。而无论二者中的哪一个,都是把英雄从高高的圣坛拉回了人间。 于是,英雄又和你我一样,成了凡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9 23:55: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