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17|回复: 39

[文 学] 别了,艾特马托夫 走了,白轮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4 13: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水按:时值期末,每天被各种各样的琐事缠得焦头烂额,难得有时间沉浸在一种情绪中。但是前天下班回到住处后,看到了下面这条消息,还是默默地伤感了一个晚上。

 

别了,艾特马托夫 走了,白轮船

 

  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作家病逝他创作的《白轮船》曾感动众多中国读者———

  “你已经听不见这支歌,你游走了,我的小兄弟,游到自己的童话中去了。你是否知道,你永远不会变成鱼,永远游不到伊塞支库尔,看不到白轮船,不能对它说:‘你好,白轮船,我来了!’”这诗一般的语句来自艾特马托夫,而今它已成为绝唱———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1日报道,世界著名的吉尔吉斯斯坦作家钦吉兹·艾特马托夫10日在德国纽伦堡一家诊所病逝,享年79岁。

  ■吉尔吉斯斯坦已将6月14日定为全国哀悼日,纪念艾特马托夫

  据报道,艾特马托夫是在观看一部在德国拍摄的电影时病倒的,这部作品改编自他的小说《一日长于百年》。5月19日因诊断为肺炎和肾功能衰竭被送往纽伦堡医院治疗。吉尔吉斯斯坦艾特马托夫治丧委员会宣布,艾特马托夫的遗体将于本月14日安葬在吉首都比什凯克附近一座公墓。

  另据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总统新闻处人士向俄新社透露,该共和国总统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宣布,因人民作家钦吉兹·艾特马托夫去世,6月14日将是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哀悼日。

  哀悼日当天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将降半旗并取消所有娱乐性活动。巴基耶夫对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下达总统令,“对人民作家的葬礼进行现场直播”,他还下令外交部,“正式通知外国政府有关艾特马托夫葬礼事宜”。

  此前,为庆祝今年12月艾特马托夫将迎来的八十寿辰,2008年被宣布为吉尔吉斯斯坦的艾特马托夫年。

  ■艾特马托夫是前苏联多民族文学的骄傲,是20世纪经典文学作家

  艾特马托夫1928年12月12日生于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山区舍克尔村。1937年苏联“肃反”时,任州委书记的父亲冤遭清洗。1958年艾特马托夫发表的《查密莉雅》描写一位农妇不顾旧观念和旧习俗,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精神生活,手法新颖,受到一致好评,它与后来的《我们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4部中篇小说结集)一起获1963年列宁奖金。

  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白轮船》、《早来的鹤》、《花狗崖》和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获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断头台》等。他的创作富于吉尔吉斯民族特色,内容丰富深刻,文笔优美,已被译成50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外拥有广泛读者。1976~1991年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等。

  艾特马托夫的作品跨越了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史的诸多时空,古代神话、荷马史诗、基督诞生、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科学幻想等在他的作品中都有表现。他是前苏联多民族文学的骄傲,是20世纪经典文学作家。他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后,受到许多中国读者喜爱。

  ■成为外交官,后期创作遭遇危机

  苏联解体后,艾特马托夫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卢森堡大使。1993年底,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又任命他为该国驻比利时大使兼驻欧洲共同体和北约的代表。而他作为俄罗斯驻卢森堡大使的任期要到1994年春才届满,于是一时出现了一人身兼两国驻外大使的奇特现象。一个记者调皮地问艾特马托夫:“您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公民?”

  艾特马托夫出任驻外使节后,也把活动舞台搬到了欧洲。1994年有人曾问他为什么选择当外交官这条道路,他回答道,当时有许多学者、实验室主任和研究人员纷纷从政,当了领导人,这一阵风也把他刮到了外交部门,就这样他“陷进了各种事件的旋涡中,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无法写东西”。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艾特马托夫确实遭遇到创作的危机,有论者指出,“这时的他从一个俄罗斯化的吉尔吉斯人开始变成了一个西方化的吉尔吉斯人。他不再像从前那么强调文化的民族根底了”。

  当然,尽管对于后期的他有各种微辞,但这并未影响人们对艾特马托夫过往成就的景仰,1999年4月8日,为纪念艾特马托夫诞辰70周年,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决定设立艾特马托夫金质奖章和文学奖,以表彰那些对世界文学、艺术、科学和文化有巨大贡献的人。

  2006年,俄罗斯出版了他最后一部小说《山倒之时:永远的新娘》。

  《白轮船》:

  几代人的精神背书

  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内部发行的方式出版了一本著名的“黄皮书”———雷延中译的《白轮船》,它让此后的几代人知道了关于长角鹿母的故事,记住了一位可敬的作家的名字———艾特马托夫。而下面的语句不知被多少人在泪光里一遍遍铭记:

  “你已经听不见这支歌,你游走了,我的小兄弟,游到自己的童话中去了。你是否知道,你永远不会变成鱼,永远游不到伊塞支库尔,看不到白轮船,不能对它说:‘你好,白轮船,我来了!’“你游走了。

  “我现在只能够说一点———你否定了你那孩子的灵魂不能与之和解的东西。而这一点就是我的安慰。你生活过了,像亮了一下就熄灭的闪电。闪电在天空划过,而天空是永恒的。这也是我的安慰。我的安慰还在于:在人的身上有孩子的良心,就好像种子里有胚胎一样,———没有胚胎,种子是不能生长的。不管世界上有什么事在等待我们,只要有人出生和死去,真理将永远存在……

  “孩子,在和你告别的时候,我要重复你的话:‘你好,白轮船,我来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6 22:00: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14: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特马托夫的作品,我看过《断头台》。《白轮船》没有看过,却很早就知道这个名字。知道这个名字,是从《平凡的世界》,后者是当代作家作品中唯一的一部读过之后这么多年仍难以忘怀的作品。而提到《白轮船》的片段,又是这部小说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城市渐渐沉浸在阴暗中,景物开始模糊起来。黄原河上新老两座大桥首先亮起了灯火;紧接着,全城的灯火一批跟着一批亮了。
  这时候,晓霞才转过脸,问少平看过《白轮船》后,有什么感想。
  少平断断续续,结结巴巴说了一些,好象也没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
  说实话吧,这会儿他思想不能集中起来!是呀,黄昏中,在一个荒山野地里,单独和一个姑娘呆在一块,使他浑身的血液由不得沸沸扬扬……内心的骚动让他坐立不安,他索性仰面躺在一片枯草上,两只手垫在脑后,茫然地望着暮色中的天空。天空已经亮出几颗星星。
  晓霞也就不再出声,静静地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两只手抱着膝头,凝望着远方的山峦。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光。小树林中,归窠的鸟雀扇动着扑棱棱的羽翅。没有风,空气中流布着微微的温暖。春天的黄昏呀,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思和深远的联想,也常常叫人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忧伤!躺在地上的孙少平,不知为什么突然眼里涌满了泪水。他深深地向夜空中吐出一声叹息,嘴里竟然喃喃地念起了《白轮船》中吉尔吉斯人的那首古歌——有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爱耐塞,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耐塞,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耐塞,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耐塞。晓霞仍然保持着她那雕像似地凝望远山的姿势,接着他轻轻地念道——
  有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爱耐塞,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耐塞,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耐塞,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耐塞。
  少平猛一下从地上坐起来。一种强烈的冲动,使他真想伸开双臂,把田晓霞紧紧地抱住!
  山下的大街上传来一声刺耳的汽车喇叭的鸣叫。孙少平叹了一口气,抬起软绵绵的胳膊,用手掌揩掉额头的一层冷汗,对田晓霞说:“咱们回去吧……”
  晓霞没有说话,对他点点头。两个人就沉默地起身下山。
  山下,繁密灿烂的灯火,组成了一个无比辉煌的世界。


 

刚才重读到这一段时,仍觉一股热血直冲到脸上。当年也就是读过这一段,我记住了那忧伤的吉尔吉斯古歌:

  有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爱耐塞,

  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耐塞,

  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耐塞,

  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耐塞。

 

  这种深沉的大爱,和小说中那种理想主义情怀交织在一起,深深地打动了当年的我。前天看到艾离世的消息,想到了《断头台》中那只草原上的孤独的狼,想到了上面这首吉尔吉斯古歌,想到了《平凡的世界》,想到了《北方的河》,想到了云蒸霞蔚的八十年代,想到了读过的旧俄小说,那苦难的大地,想到了前苏联电影,歌曲,想到了1989年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先是幸灾乐祸而后在心底生出的深深的迷惘。心中翻翻滚滚,在小区的庭院里,在一条石凳上,在夜色中,呆呆地坐了许久。看到这个帖子的中文学院的孩子们,希望你们能够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还有一种东西,一种感觉,叫铭心刻骨,如果在你们的青春岁月里,没有留下这样一些闪亮的片段,那么,将来你们也许会明白,这样的人生,将是一个多么大的缺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5:07: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14: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iaoshuo.com/pages/book/0/0011635.html

下载或在线阅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4:52:0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20: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兄引用的那段太感人了,引起了我高中的记忆,那也是一本让我难以忘记的书。那一段似乎是他们感情的高潮,后来,就是永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2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的世界

北方的河

我大学时期的精神牧歌。

那些关于人,关于男人,关于沉重与苦难的语句,令后来看到的所有轻飘飘的文字黯然失色。

但那种沉痛与苦楚,使不愿清醒的我开始畏惧类似的俄罗斯文学,宁愿逃避在明知虚幻的梦中醉去、睡去。

现在的我

还有勇气去面对那灼热的文字么

那燃烧的黄河,沉默的黄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21: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8-6-14 14:41:04的发言:

看到这个帖子的中文学院的孩子们,希望你们能够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还有一种东西,一种感觉,叫铭心刻骨,如果在你们的青春岁月里,没有留下这样一些闪亮的片段,那么,将来你们也许会明白,这样的人生,将是一个多么大的缺憾。


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00: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古小即在2008-6-14 20:49:58的发言:
白兄引用的那段太感人了,引起了我高中的记忆,那也是一本让我难以忘记的书。那一段似乎是他们感情的高潮,后来,就是永别吧

是的。另外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金波与藏族姑娘在夕阳下对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5 1:17:2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5 23: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艾特玛托夫的《查密莉亚》,还有一种译法是《卡梅拉》,也看过同名的电影,书写得好,电影拍得也好,那悲怆动人的爱情故事,美丽广袤的中亚草原风光,真是如诗如画。

《一日长于百年》我还没看过原著,读过评论,是一部将百年历史浓缩于一日一人的思想中的奇特作品,被称为“微型史诗”。

外国文学作品,最喜欢的,一是俄罗斯(泛指那一地区),一是日本,喜欢前者的厚重深沉,喜欢后者的淡雅精微,有时候会想,所谓地理决定论也不是全无道理,什么样的土地,诞生什么样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还是说那部电影,其实电影相对小说还差不少)在日本公映的时候,一位电影评论家叹道:在日本这种土地狭小的国家,什么时候才可能诞生这样沉重伟大的作品啊!的确,小津、沟口、黑泽明和岩井俊二等等,都是相当好的电影导演,但他们就拍不出这样风格的作品,(黑泽明拍过一部,还是在苏联拍的),塔科夫斯基就丝毫没有问题,当然塔可夫斯基可能也拍不出《雪国》,《古都》。

中国也有着广袤的土地,悠远多姿的文化,充满着光荣、梦想与苦难的历史,按中国的情况,俄罗斯式的,日本式的,都理当不在话下,可我们手头的重量级作品,还是太少了。只有路遥这样为乡土中国奉献了一生的作家,方能有这样一部《平凡的世界》。这部书我没看全过,看到这个帖子,应该补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8: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08-6-15 23:35:01的发言:


外国文学作品,最喜欢的,一是俄罗斯(泛指那一地区),一是日本,喜欢前者的厚重深沉,喜欢后者的淡雅精微,……

同感,就个体而言,我最喜欢的是川端康成和马尔克斯,就国别而言,我最喜欢的也是日本和俄罗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6 11: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8-6-14 14:41:04的发言:

  看到这个帖子的中文学院的孩子们,希望你们能够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还有一种东西,一种感觉,叫铭心刻骨,如果在你们的青春岁月里,没有留下这样一些闪亮的片段,那么,将来你们也许会明白,这样的人生,将是一个多么大的缺憾。


             

            每个人的青春都会经历不同方面的刻骨铭心吧。我最难忘的外国作品不太多,但影响深远:《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几十年间多少次让坐在校园中或者坐在办公室或者坐在家中的我心潮澎湃,神思缥缈。其中的波拉夫人(琼玛)可以说一直是我的偶像啊!

            可惜买不到《霍乱时期的爱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3:02 , Processed in 0.0825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