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 22:24:21的发言:其次,论语中的确有“学”字有具体所指的情况,但不能否定“学而不固”的“学”是泛指学习,因为更多的例子是泛指的。再次,如果按照你对“学”的理解,我恰好得出相反的感觉,孔子对“学”没有严谨的定义,所以“学”会在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最后,“学而不固”是指“如果学习就会不蔽塞”,不是“学习了就会有好结果”,“不蔽塞”只是指不孤陋寡闻。 继续讨论也不是为了分清对错或者搞个终极观点出来,只是想更清楚地明晰一些疑问,打扰各位老师了:) 对子非鱼的回应: 首先,我举“学”的例子不是想说“学”是特指还是泛指,是想说明“学”在孔子这里到底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 其次,不孤陋寡闻难道不是好的结果么?我在此不是翻译成现代文,而是从语意上理解。 重新增补下我对学的理解: 第一,从我粗略的浏览来看,我觉得“学”的用法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情境类,即在某种情况下去学,学是落脚点。这种情况大多是孔子评价某种行为的话,可归之为世界观。比如“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文”等等。这种世界观的特点是描述性多,但不具体指明学的方法和路径,也不会指明学的后果,而是只对其进行态度的评价。 二类是路径类,即如何去学习、怎么去学习,学是出发点。这种情况大多是孔子指导具体学习的话,可归之为方法论。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种方法论的特点即是分析性多,具体指明学的方法和路径,同时指明学的后果。 具体到“学则不固”中,如果单列一句,“学”显然是出发点,而在此却对“学”没有加以深入分析,或者说没指明怎么学和学什么。那么,第一,貌似这么简单的话用不着孔子来说(和今天一样,除了老庄那样的“反动学术权威”认为不用学外,大多数人还是认可学吧,如果大教育家还要号召大家学的话,这话也太掉价了吧),当然,圣人说废话也没什么;第二,没有明确方法,怎么会有明确的结果呢?如果学成了“惘”人,是“不固”么?学成了书呆子,还不蔽塞么?孔子可不提倡应试教育,也不会说这么不严密的话吧。 总而言之,对学的态度性描述和对学的方法性指引是有明确界分的,其句式和用语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0:40: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