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李零:今人读《论语》,基本参考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3 06: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09-11-2 22:10:14的发言:

一、哪篇是重出,尚无定论。双方都没有特别过硬的证据,那么这一段如果是错简的话,会有两种可能。
   
其一,子罕篇为正文,学而篇为错简。其二,学而篇为正文,子罕篇为错简。但无论哪种可能,这个问题都还有讨论的余地。

二、毛氏也认为学而篇本段文字上下不通,不过他的解释是忠信三句是错简。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即白水提到的忠信三句是另起一章。所以如果存在错简问题,我比较认可朱熹的观点。

三、即便是存在错简问题,依然不能说上下两句间一定有必然联系。比如后三句,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一定说它们在意义上存在必然联系,我感觉有些牵强,因为每一个单句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观点,并且言之成理。何以古人将之断为一章就一定要按照整体来阐释呢?如是,则前两句同理。

总之,我还是认为分开来解释更通顺一些。


错简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百度之后说是语序错误,而现在的文本是重出啊,重出和错简有必然联系么?

还有一点感慨,文献重要啊,做任何学问,正确的方法还是从文献开始,不但更有可能接近真理,也可少走弯路。越发理解做毕业论文时诸师的哼哼教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07: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 22:24:21的发言:

我也觉的木耳这个帖子很有章法了:)

白水既然等我说,那我就又先抛块砖头吧:

第一大点,关于语境:

我认为还是应该注意论语的语体是语录,而非论述性专著这一点。虽然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因为里面记录了孔子主要的思想,但它并不是成体系的专论性著作。就像今天咱们做笔记,可以只记录说话者的主要意思,有时候几句话之间可以只是平列关系。论语每篇中的段落属于大概相类的范围,但没有集中的中心,这点从每篇的篇名只是选取了首段首句的前两字可以看出,如“学而”、“为政”等。因此,在一段话中,语句间没有逻辑关联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只是学生及后人的笔记整理。

第二大点,关于字词:

还是先说“则”的问题,首先,我也赞成单句(其实按现代汉语语法描述,应该属于复句)中的“则”一般表示因果(说是假设也可以)关系,你所分析得“则”前该有几个字是为了说明“学而不固”必须有语境,即应和“不重则不威”相关联,对么?如果是这样,有一定道理,可以继续深入证明。其次,你所说的“民不服”、“民不偷”、“不威”不是双重否定,还是普通的否定。双重否定是类似这样的格式:“无不服”、“无不偷”、“无不威”。

关于“学”,首先,一个词语有词义和文意两种意义,词义一般指概括的意义,比如在词典中的解释,文意是具体在文句中的意义,根据上下文语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所指。“学”的词义是“学习”,在具体语境中,可以泛指学习,也可以根据不同语境指不同内容或方式的学习,你所举的例子,我觉得都可以理解为泛指意义上的“学习”。其次,论语中的确有“学”字有具体所指的情况,但不能否定“学而不固”的“学”是泛指学习,因为更多的例子是泛指的。再次,如果按照你对“学”的理解,我恰好得出相反的感觉,孔子对“学”没有严谨的定义,所以“学”会在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最后,“学而不固”是指“如果学习就会不蔽塞”,不是“学习了就会有好结果”,“不蔽塞”只是指不孤陋寡闻。

关于“固”:第一种是副词(古汉语和现汉都没学好啊:)),常直接用在动词前,做状语,表示“本来”的意思。第三种中的第二个例子“君子固穷”和这属于一类,所以你会有相像的感觉。这种和“学则不固”没有关系。在第三种中,你的论语第二句以及诗经、礼记的用例都为我前面提到的“固”表示“牢固、坚固”往往和具体事物相关的观点提供了证据,前面我也恰好用了论语中的“固而近于费”这句。第二种中,你的引例也很好地说明了“蔽塞”在论语中有其他用例,并且都是和抽象思想相关的。因此,你的三种例子其实反而说明了“固”不表示“牢固”,而是表示“蔽塞”。

非鱼说的好,支持一下。

我昨天下午上课时用的就是你第一段的语境说法,但没有你说的透彻,并强调了这是个人理解,请大家参考。如果早看到你的帖子,俺就不谦虚了,直接窃为己有,呷呷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08: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3 6:48:43的发言:

错简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百度之后说是语序错误,而现在的文本是重出啊,重出和错简有必然联系么?

还有一点感慨,文献重要啊,做任何学问,正确的方法还是从文献开始,不但更有可能接近真理,也可少走弯路。越发理解做毕业论文时诸师的哼哼教导了。

木耳现在越来越细致了,赞一个。

错简和重出不能说有绝对必然的联系,但应该密切相关,古文献文章中错简重出两词也往往连用。这方面我也不是行家,说说自己的理解,非鱼、白水对文献学肯定比我熟,请他们指教。错简是记录的竹简由于绳子断掉等原因出现了排列错误,重出自然是同一段文字在同一本书中出现两次。这个应该不难理解。举例来说,如汉代某古籍A版本出现了错简,结果PS一段排列错位,形成了A'版本。同时代还有没发生错简的A版本存在。于是两种版本同时流传下来。到了魏晋时期,某人只读过A'版本的残本,恰恰读过错简的PS部分,后来他在刻印或抄录时,发现A版本这部分没有他读过的PS这段文字,出于善意将这段增补进去,于是出现了重文。具体情景还可以充分展开想象。

这种现象在古籍中出现较常见,《老子》中尤多,由于新出土文物对老子文本又有修正,目前尚无得到公认的结论,就不拿来作证了。

一孔之见,请大家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 8:10: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1: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远风的悉心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09: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09-11-3 8:10:33的发言:

木耳现在越来越细致了,赞一个。

错简是记录的竹简由于绳子断掉等原因出现了排列错误,重出自然是同一段文字在同一本书中出现两次。这个应该不难理解。举例来说,如汉代某古籍A版本出现了错简,结果PS一段排列错位,形成了A'版本。同时代还有没发生错简的A版本存在。于是两种版本同时流传下来。到了魏晋时期,某人只读过A'版本的残本,恰恰读过错简的PS部分,后来他在刻印或抄录时,发现A版本这部分没有他读过的PS这段文字,出于善意将这段增补进去,于是出现了重文。具体情景还可以充分展开想象。

呵呵,在相关知识缺乏的情况下继续想象,貌似自己都有点看不惯了:P

既然当时之书是竹简而制,一旦发生错简,自然会发生排列错位,也就是出现“ps一段”。很显然,按照远风的描述势必会发生重文现象。然而,该重文只能证明有根竹简上面只写了“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们据此固然难以判断此三句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相连的一段,但是否可以说明“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和这三句不是在同一根竹简上呢?

当然,如果情形继续复杂得话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就牵扯到残本的理解。比如错位的有根竹简其实也写了五句话,但是前两句正好湮灭或者断掉,后人无法看见前两句。虽说这种情形完全可能,但是不禁疑问此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在那个时代,抄录论语的人应该不多吧,态度也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吧,应该不至于只抄录了下半根竹简而没指出上半根竹简湮灭的事情。

百度搜索了下,发现还有一种情况认为,论语的重文是有意为之,那岂不更能说明我们所争论的前两句可能有紧密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0: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 22:24:21的发言:

其次,论语中的确有“学”字有具体所指的情况,但不能否定“学而不固”的“学”是泛指学习,因为更多的例子是泛指的。再次,如果按照你对“学”的理解,我恰好得出相反的感觉,孔子对“学”没有严谨的定义,所以“学”会在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最后,“学而不固”是指“如果学习就会不蔽塞”,不是“学习了就会有好结果”,“不蔽塞”只是指不孤陋寡闻。

继续讨论也不是为了分清对错或者搞个终极观点出来,只是想更清楚地明晰一些疑问,打扰各位老师了:)

对子非鱼的回应:

首先,我举“学”的例子不是想说“学”是特指还是泛指,是想说明“学”在孔子这里到底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

其次,不孤陋寡闻难道不是好的结果么?我在此不是翻译成现代文,而是从语意上理解。

重新增补下我对学的理解:

第一,从我粗略的浏览来看,我觉得“学”的用法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情境类,即在某种情况下去学,学是落脚点。这种情况大多是孔子评价某种行为的话,可归之为世界观。比如“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文”等等。这种世界观的特点是描述性多,但不具体指明学的方法和路径,也不会指明学的后果,而是只对其进行态度的评价。

二类是路径类,即如何去学习、怎么去学习,学是出发点。这种情况大多是孔子指导具体学习的话,可归之为方法论。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种方法论的特点即是分析性多,具体指明学的方法和路径,同时指明学的后果。

具体到“学则不固”中,如果单列一句,“学”显然是出发点,而在此却对“学”没有加以深入分析,或者说没指明怎么学和学什么。那么,第一,貌似这么简单的话用不着孔子来说(和今天一样,除了老庄那样的“反动学术权威”认为不用学外,大多数人还是认可学吧,如果大教育家还要号召大家学的话,这话也太掉价了吧),当然,圣人说废话也没什么;第二,没有明确方法,怎么会有明确的结果呢?如果学成了“惘”人,是“不固”么?学成了书呆子,还不蔽塞么?孔子可不提倡应试教育,也不会说这么不严密的话吧。

总而言之,对学的态度性描述和对学的方法性指引是有明确界分的,其句式和用语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0:40:2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4: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2 22:24:21的发言:

第二大点,关于字词:

你所分析得“则”前该有几个字是为了说明“学而不固”必须有语境,即应和“不重则不威”相关联,对么?如果是这样,有一定道理,可以继续深入证明。其次,你所说的“民不服”、“民不偷”、“不威”不是双重否定,还是普通的否定。双重否定是类似这样的格式:“无不服”、“无不偷”、“无不威”。

关于“则”字,我原帖表述得不太完整也不太清楚,现在补充一些。

就第一点而言,这和我接下来分析“学”是一致的。因为单纯的“学”外延太广泛,很难直接推出特定的结果。再对比论语中其他用“则”联系因果的例子来看,基本上“则”前的原因都是有语境的原因。

就第二点而言,实在是我表达不好了,或说我不知如何概括。我说得双重否定不是我们现代汉语所说的双重否定句,而是指“则”字前后两个句式特点,具体特指“否定+则+否定”。据论语其他例子可以看出,论语多“肯定+则+肯定”、“否定+则+肯定”,特殊情况下会用“否定+则+否定”,而基本没有“肯定+则+否定”的句式(例外有前后两句完全对称一类的情况,比如前帖举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还有一类是用减弱程度一类的词加以修饰,我觉得也不能算否定,比如前帖举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模拟一下来说,论语若表达运动和健康的关系的话,一般会这么说,“正确地运动,则健康”、“不运动,则生病”、“不运动,则不健康”,而不大可能说“运动,则不生病”。同理,原文真要表达的话,“不学则固”应该比“学则不固”严密许多。

这里面的原因,我还是认为有两点,一个就是上面说的“则”前面有语境的价值;另一个就是否定句式和肯定句式所表达涵义的外延问题了。否定句式的外延往往更大,单单将结果用否定句式表达的话,难度会颇大,而且也容易引起歧义或者不严密。当然,我只是模拟了一个对我的论证有利的例子,但是这个例子说明的道理我认为应该可以成立。

ps:“否定+则+否定”的句式虽然一般要比“肯定+则+否定”更为严密,但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也并不多,瞎联想的话这与儒家的出世精神同样紧密相连。孔子要指明为人处世的正确做法,当然要正面去论述方法途径,而不能从侧面烘托从而搞得很玄。这点和老子的著作就不太一样,老子的文章多用否定词,这样无疑增大了所论述对象的外延,让人更加难以琢磨,但是就其教化的作用而言,为了实用,不若从正面表述了,尽管这会让人感觉很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8:47: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1 21: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11 18:12:33的发言:

还有就是,如前所说,论语是语录体,记录的是口语,如果出现不严密的话也是可能的。

如果有严密的解释,为何一定要想象不严密的可能呢。而且退一步来说,经事后记录的口语,和书面语又有多大差别?毋宁只是书面表达的方式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1 22: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11 21:24:38的发言:

如果有严密的解释,为何一定要想象不严密的可能呢。而且退一步来说,经事后记录的口语,和书面语又有多大差别?毋宁只是书面表达的方式之一。

“论语是语录体,记录的是口语,如果出现不严密的话也是可能的”这句话其实是针对你前一个帖子中“孔子可不提倡应试教育,也不会说这么不严密的话吧”说的,目的是提醒不要绝对化了,并不是一定就要想象不严密的可能。而且事实上我们目前看到的所有的解释(包括我们自己的)都不能做到严密,都有说服不了别人的地方。

语录体记录口语,并不是说就不是书面语,任何口语一旦落为文字,就属于书面语了,只是书面语也有语体差异。事后记录的口语有的会加工成严谨的书面语,有的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保留原有的风格,甚至语句,比如有时我们对于特别尊敬的人的话,会一字不漏地记下;而有时记笔记着急,也会听到什么是什么,来不及思考正确与否。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问题。

我一直提语体并不是说“学而不固”这句话有问题一定是语体造成的,而是希望提供多一个考察的角度,所以木耳别把这当成结论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3 21:53 , Processed in 0.05916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