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剩翼

关于“阿拉丁”与“三十少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3 22: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3 21:10:02的发言:

不好意思啊,突然又想起一件事不明白。

语言学的发展有任意性不错,但单就名字来说,很多时候恐怕是有原因的吧,就像“剩翼”、“子非鱼”。如果阿拉丁也是他爸妈专门起的话,那。。。

ps:中文系美女老师之一的网名是()

A、子非莺 B、子非鲸 C、子非鱼 D、子非驴


呵呵!

不是“语言学的发展有任意性”,而是语言中音(能指)和义(所指)的结合有任意性。

其实音和义的结合是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最初的词语产生时往往有任意性,比如最初汉语用“yu”这个音指称水里的某种动物,而英语用“fish”,这是随意的,而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分别能接受是因为约定俗成。但在最早的一批词之后,很多新词再产生时会利用与原有的词的关系来给予声音形式,所以语言中有很多同源词(声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通的词),比如汉语中的“渔”是捕鱼的行为,和“鱼”有关联,所以在选取声音造词时选用了和“鱼”相同的音。像同源词这样的词音义结合就不是任意的了,而是有理据的。汉语的双音合成词(或多音合成词)是由已有的两个(多个)单音节词结合形成的,它的语义、语音都由这两个(多个)单音词决定,所以它们也往往是有理据的,不是任意的。这就是你们前面讨论的当词语进入组合后,就可以分析了,也就意味着不是任意的了。“阿拉丁”、“剩翼”、“子非鱼”本身有其语义内涵,这是有理据,但我选用“子非鱼”还是“子非……”,或是“……非鱼”“子……鱼”,甚至是“木耳”、“剩翼”来做网名则是任意的,其实也就是有其偶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1: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3 22:20:23的发言:

呵呵!

不是“语言学的发展有任意性”,而是语言中音(能指)和义(所指)的结合有任意性。

两个帖都跟非鱼缠上了:)

我基本理解了。不过还想再问问:毛泽东为何叫毛泽东?

在叫毛泽Z的这一点上,Z固然是任意的,尽管他父母对Z的选择会有一定考虑。但是他不可能叫XY东吧,XY的选择应该是祖传的吧,因为毛是姓,泽是辈,难道要追溯到毛的先人那里?毛的先人选择这个姓和这个辈具有任意性,而不管他们当初的考虑是什么?

呵呵,我怎么觉得有点像存在主义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1: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4 11:07:56的发言:

我基本理解了。不过还想再问问:毛泽东为何叫毛泽东?

在叫毛泽Z的这一点上,Z固然是任意的,尽管他父母对Z的选择会有一定考虑。但是他不可能叫XY东吧,XY的选择应该是祖传的吧,因为毛是姓,泽是辈,难道要追溯到毛的先人那里?毛的先人选择这个姓和这个辈具有任意性,而不管他们当初的考虑是什么?

呵呵,我怎么觉得有点像存在主义了呢。

简单地说,选择“毛泽东”这个三个字来组合作为毛家孩子的名字是有理据的,即你说的那样。但毛爸爸用“毛泽东”来作为某个孩子——主席先生的大名,则是有任意性的。父母给孩子起名时往往会起好多,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之一,选哪个不是必定如此,非此不可的,此为任意性。但无论是中了大奖被选中的那个,还是被放弃了的那些名字都是有讲头的,即有理据性。

不知道这回讲明白了没有。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的确是个大问题,涉及语言观,乃至哲学观,所以语言哲学也在讨论,普通语言学也在讨论,甚至我们传统语言学也在讨论……不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1:38: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1: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4 11:07:56的发言:

两个帖都跟非鱼缠上了:)

我觉得也是,天涯何处不逢君,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2: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1-4 11:37:22的发言:

不知道这回讲明白了没有。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的确是个大问题,涉及语言观,乃至哲学观,所以语言哲学也在讨论,普通语言学也在讨论,甚至我们传统语言学也在讨论……不休:)


呵呵,非鱼一直讲得很明白,弟子愚钝而已。现在完全明白了,谢谢非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9: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昨天偷懒没回帖,今天非鱼老师早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20: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3 20:04:31的发言:

今天下午一直没想明白,阿拉丁不是音译过来的么,这与甲乙丙有何关系啊。。。性质与三十多还是三十少也不同吧

当然,诸君的讨论内容的确让俺受益匪浅。


 

     “阿拉丁”是个音译词,选用了三个音节中比较常用的三个汉字来记音;

        选项列出“阿拉甲”、“阿拉乙”、“阿拉丙”纯粹是为了幽默;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甲乙丙”,是因为“甲乙丙丁”已经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聚合,在符号组合时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富人甲”后可能接着就有“富人乙”;或者说“甲乙丙丁”是一个语义场,联想语义场,提到这个就会想到那个;而不可能拿别的汉字,比如“一二三”来放在“阿拉”后面跟“阿拉丁”构成一组幽默选项。

       拿“少”和“多”相置换也是同样道理,“三十多岁”可以说,就想问问“三十少岁”为什么不行,也是因为“多”、“少”是在同一个语义场(反义语义场)的缘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20:59:3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2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9-11-4 20:54:59的发言:

     “阿拉丁”是个音译词,选用了三个音节中比较常用的三个汉字来记音;

        选项列出“阿拉甲”、“阿拉乙”、“阿拉丙”纯粹是为了幽默;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甲乙丙”,是因为“甲乙丙丁”已经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聚合,在符号组合时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富人甲”后可能接着就有“富人乙”;或者说“甲乙丙丁”是一个语义场,联想语义场,提到这个就会想到那个;而不可能拿别的汉字,比如“一二三”来放在“阿拉”后面跟“阿拉丁”构成一组幽默选项。

嗯,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3 14: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约定俗成】与【任意性】,有意思,有启发。是不是语言在使用中经历着生长的过程,当它开始被使用时是出生的时刻,广泛使用时候是青年时候,但当被滥用时候就是走向暮年时候,比如网络热词往往热闹一时,然后很少再现。而文字将口头使用的语言有了永生的可能,仿佛传说中的金丹灵药。口头的话语一旦得到文字这灵药,及时将来它不再被人认识,比如巨石阵上的古老文字,但是它就那么永恒不变的存在了下来。而存在下来就有着复活的可能。这种复活或者是本意得到重新的认识,或者是被现有的活蹦乱跳的话语所借用。这样的借用好似,囧字,它的外形得到了网络语言的认可和推崇,但是本意却鲜有人去关心。而在被借用的过程中,本意也在新一轮的【约定俗成】和【任意性】中被赋予新的内容,而发生着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6:57 , Processed in 0.04935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