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兒的帖跳到這裡,呵呵,這就是我為何不想做翻譯批評(開個玩笑:))
譯文選擇白話還是文言,我個人認為,文本語境(context)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包括原文的歷史語言背景、作者意圖、讀者接受反應等。 這首詩是19世紀愛爾蘭詩人William Allingham的作品,雖然沒有查到具體的創作背景和作者意圖,但是我很同意不為老師的看法:
“总觉得原诗的前四句有一种非常轻盈的节奏,尾音短促跳荡,类似童谣(不知是不是最近听孩子读儿歌产生的惯性),译诗很难模拟出来。第五句感慨,既有空间(视角上)的拉远,也有时间上的拉远,最后两句才因此变得缓慢沉重,是回过头来的反观。屋子的第一个译本为什么觉得“忆之经年,泣之经年”较妥帖,因为情绪和节奏都是对味的。但前面四句的译法可以商榷,是保持原初的景物、原初的眼光和原初的情绪,以和后面三句产生某种张力;还是仅保持原初的景物,但用多年后历经世事的眼光和回忆的情绪,以达到统一?(完全门外汉,只是直觉。)”
我認為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全文(尤其前四句)極其簡單,用詞(多用單音節詞)、句法(全詩僅兩個動詞,事實上很有東方詩歌的特點)、意向的安排和描寫(前四句寫景卻幾乎沒有帶有感情色彩形容詞,因此屋師用「閒雲」譯white clouds我不是很贊同哈),都是白描到不能再白描的方式。對於十九世紀或者今日的英國讀者來說,也會覺得這首詩簡單、平直,用一種喚起我們童年記憶的方式打動人心(當然讀者接受很難實證,往往顯得可疑)。因此,我傾向於譯文也能一種同樣的方式打動今日的譯文讀者,在這個前提上,不是說不能用古詩,但是還當選擇今人常用/常見、甚至最好沒有文學色彩的字詞句法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