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狂妄,今日所论之题目甚大:我们为何要读经典?此虽是个人观点,但望诸位看官不可不察,即使意见相左,也很正常,盖个人之选择与理念由经验始,故个人经验不同,所作之选择亦可不同,虽然你我意见不一,然请耐心看完,“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学术之路漫漫,孜孜以求真理,何必口诛笔伐,毕竟我们都只是在路上。 目前流行于市面上的《论语》译本很多,有于丹先生的《论语心得》,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李里先生的《论语讲义》,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傅佩荣先生的《解读论语》,鲍思陶、吴兆基、刘胜利先生各自编著的《论语》等等。 现今卖得最好的恐怕是于丹先生的《论语心得》,此书据说对很多现代人都起到了心灵上的慰藉,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告诉了人们怎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天人、宽容、和谐、幸福。教人们如何在现代社会能够宽容、如何能够忠恕、如何能够尊重云云。因此于先生被封为国学大师的称号,被称为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对话的人。从而又继上世纪末的“文化热”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国学热”。 如果于先生之著作真的能够带给人们这么多的好处,相信也应被算作当代的经典,也应算作有功于千秋,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 然而问题却是,除了于先生之译本,其他译本,比如最为经典的杨伯峻先生版和程树德先生版,至今问津者鲜,偶有一二,又曰实在难懂,兼之与于先生所说相差甚远,犹如冢中枯骨,没有与时俱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呜呼!此当真为国学热乎?仅将视野限定在一二新近出现在《百家讲坛》之人,非彼等著作不看,虽先贤大儒所著亦不能乳母,而曰“国学热”,合适否? 如今众人读书,非好学问也,实好功效也,如若不能与现实相联系,解决现实问题一二,慰藉现代人心灵些许便不足为道,何其怪哉! 至此而引出正题,为何要读经典? 经典者,常读常新,总有会意。何怀宏先生云,“经典是一些产生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以自己一贯的方式给我们打下印记,要么以无意识隐藏在深层的记忆之中。也就是说,经典对你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即是说,以论语为例,即使现在读者暂时不能明确地知道孔子之所担当,孔子之所担忧,孔子之所提倡,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孔子本人所讲的绝不是你现在所经历的,他并不是为了疏导你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苦闷而著此书。如果你只看到这一面,说的更深入一些,如果读者只是想从经典当中寻找自身慰藉之可能,那么不如从现当代的作品中去寻找吧,这么读下去,对经典的误会将越来越大,自古许多箴言都是被这么以讹传讹,曲解得庸俗不堪,古史辨学派之宗旨即在于此,更有甚者自以为掌握了其原旨,并进行大肆宣扬,只为博云云众生欣羡之目光。经典对于现代之作用巨大,并不是那么简单而已,经典塑造了我们的灵魂,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如哈贝马斯所说的,现代性根源于现时代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而对传统来说是一种继承发展的叙事方式。现代性深深扎根于传统当中,不知传统,则也不会深刻的理解我们自己。因此读经典,是一种孤独的追寻,结合经典,在我们自身中去寻找自我和现代的合理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经典只应该有一种解释,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曾多次在其他文中强调,个人的选择和理念源于个人经验,以心观物能辟蹊径,个人理应有自己的思想,不应该让别人代替自己思考。 于先生之《论语心得》,本身无可厚非,只是源于自己的感悟罢了,历史上对《论语》做出什么样解释的都有,不足为奇。但是关键是各位看官,殷殷切切,万望您不要轻易将这些个人的、并非权威的文化当做至宝来供奉,以之为无上经典,思想之利器,别人的思想无论怎么锋利,在除了他以外的人手里都是钝器。如果继续在这个层面上阅读《论语心得》,那么这本书将与一本随处可见的盗版的所谓“人生哲学”的书无异。 故读经典者,不要奢望轻易读懂,有些经典你不喜欢也不要着急,可能哪一天就会喜欢它;还有些经典你永远不喜欢也没什么关系,因为某些经典确实可能只适合某一部分人,但是千万不要乱读乱信,更不要功利地去读,关键是要慢慢读,其功用像小火烹调,时间长了才会出味道,而一出锅则不得了,香气四溢,沁入其中,于细微处见真功夫。经典之为经典,魅力多少取决于你自己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