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老吉

借宝地,现回眼~不为老师、抱香斋老师请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0 10: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2-19 13:37:43的发言:

最后,看到你文中一处处的“莲颂”,有一个疑问,苏童小说里的那一位不是叫“颂莲”么?难道是我记错了?

     小说中应该是颂莲吧,我记得很清楚的;楼主写“莲颂”,也可能有别的依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0 11:02: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20: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09-12-20 10:58:35的发言:

     小说中应该是颂莲吧,我记得很清楚的;楼主写“莲颂”,也可能有别的依据。


嘿嘿,谢谢老师们的指正,依据没别的,就是——我是个冒失鬼,看了三遍还是叫错了。跑到文档里批量修改了……

小山重叠金明灭,香腮欲度风吹雪。

此事古难全,一统秦两汉。

这两句都是我的原创。[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1 20: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老吉在2009-12-21 20:50:20的发言:

嘿嘿,谢谢老师们的指正,依据没别的,就是——我是个冒失鬼,看了三遍还是叫错了。跑到文档里批量修改了……

小山重叠金明灭,香腮欲度风吹雪。

此事古难全,一统秦两汉。

这两句都是我的原创。[em04]

这个应该叫原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20: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再来发一遍,趁着还没最后定稿……

“夜阳三挂”实在不会改了,改了我连题目都没了……我想表达晚上的大太阳的,唉。

夜阳三挂 一场青红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

                  

主创:赵汝蘅、张艺谋、曾力    作曲:陈其刚    编舞:王新鹏

 


三次接触《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一次,都有全新的体验。

 

第一次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电影。巩俐,葛优,何赛飞,一座深沉而静谧的山西大院,一个夜晚与灯笼的缓慢故事。那时候很小,只是大概明白故事的情节,不外是老爷的姨太太们争宠,然后各食其果。后来高中也看过两眼,只是因为看过了,也就瞟一眼,匆匆换台。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何赛飞哀婉忧伤而又不失凌厉激扬的吊嗓子,还有二姨太被剪掉耳朵之后的惊声尖叫,当然,也因此记住了这几个人的名字,只是这几个名字,对于这部电影、这个故事,远远不够。可也有时候,即使没有其他一切,电影就足够了。

 

第二次,大学二年级的某日,拜读了苏童的原作《妻妾成群》。原本是要带着熟悉的眼光重新品读颂莲,没想到,看完之后反用了陌生的视角回想电影。此时的一排排铅字,仿佛是组成了一幅幅图画,闭上眼睛,咿咿呀呀地盘旋在脑海的某个角落。这是篇安静的小说,静得好像陈府里后院的那口井,你就这么盯着,盯着,一会儿好像就要掉进里面去。从在字里行间读到的女人那种种眼神,热切的、冰凉的、哀怨的、嫉妒的、坦然的、惊慌的……一个眼神,一段故事,一片心情,好像她们头上的缕缕青丝,每个不经意的转弯,都能描绘一幅独特的风景,轻而又轻,却始终无法忘怀。好像苏童此时已经不是一个知晓一切、构想一切的作者,而是一双凝神观望的眼,一张无声翕动的唇,操纵每个人的神经,向读者托一个梦,一个由青蓝和大红组成的,压抑而奔突的。我想电影是光影的童话,在解构了原作静谧氛围的同时,展示着一个斑斓的陆离光景。这一回的接触,白纸黑字披着鲜艳的外衣,甩着轻曼的长袖,朦胧上演在午夜的梦中回廊。

 

第三次,便是这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了。从舞剧的一开始,心就被“霍”地一声牢牢揪住了,几乎没有眨过几次眼睛,倒是频频扶眼镜。艺术作品对原作的更改,在看完小说之后我就意识到了,只是没想到舞剧的改革是如此大刀阔斧,比起电影来要与原著的偏离要更大一些,而取得的效果,却是电影想都不敢想的。也曾想到过戏曲舞台上的夸张与失真,只是这部芭蕾舞剧太震撼、太完美,反而觉得难以置信了。

 

首先大体提炼一下芭蕾舞剧的情节。舞剧共四幕,约九十分钟,颂莲是老爷的第三房,小说里的二姨太升任大太太,处处与下面的姐妹作对。第一幕颂莲遭遇家变,在自哀中回想往日的恋人——一个唱武生的英俊戏子,双人舞《纯情》;第二幕颂莲大婚,陈府各色人等反应各异,陈老爷强迫颂莲就范;第三幕陈府老爷过寿,大办堂会,颂莲与武生相遇,旧情如火,演绎双人舞《燃情》,在众人打麻将的时候演出双人舞《偷情》,被二姨太告发,打入地牢,二姨太邀功不得、一时发狂,点了满世界的大红灯笼、撕个粉碎,触犯家规,也被送入囚房。第四幕,三人在地牢里相遇,颂莲、武生二人死前绝舞《殉情》,二姨太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对所作所为幡然醒悟,向颂莲、武生乞得原谅,后来三人一齐被乱棍打死,血肉模糊地死在舞台上。

 

从情节上来看,舞剧与小说简直是两个境界,好像是最近流行的同人志,使用别人作品里的人物,为新作造势。然而这部舞剧能够赢得“最值得看的中国芭蕾”,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欣赏这部芭蕾舞剧。

 

首先说说情节的改动。出现偏差最大的当属颂莲的情人,从陈家大少,到一个戏子。我以为这么改实在是不可多得。这样改后的颂莲,不再是闺闷无聊、红杏出墙的少妇,而是心恋自由、无奈屈从的少女,能够引发观众更多的情感波动,也有些社会意义在里面。第二,这样的安排才能为堂会、偷情做出铺垫,使情节更加戏剧化,一改小说的整体格调,达到戏剧应该有的跌宕起伏。第三,这部《大红灯笼》,不论是小说、电影,都是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气息,在戏剧里无法通过细节描写来充分表达的传统文化,武生的一身戎装、额间红痕和典型化的亮相则是一个极大的亮点,当然还有堂会的上出场的几个京剧人物,比如青衣和净,将一部芭蕾舞剧衬托得无比传统。第四,武生后来惨死地牢,这是小说里可是无论如何不会出现的情节。芭蕾舞剧竟然连主题都换了!表现新旧社会交接时代妇女依旧命运悲惨的小说经过改造,变成了一部讴歌爱情的作品,抒发女性自由的呼声反倒成了第二位的了。然而这样的反客为主非但没有削减作品的魅力,反倒是歌颂了无论是什么时代都非常珍视的永恒母题。总体来说,情节的改动非常之成功。

 

然后是优美的音乐与舞蹈。芭蕾舞剧,给人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在欣赏动人音乐的同时,还能在舞者优美的舞姿中放松神经、痛快淋漓地做一场人间美梦。每次看到指挥家最后那一下振臂握拳,或是演员们拉着手从幕后走出来,心里总是怅然若失。由于不是专业人员,另外对音乐、舞蹈的诠释各有各的不同,我只能说,这世界只有音乐、舞蹈,不能妄图通过他人达到真正的了解。我自己也是在看了《海边的卡夫卡》之后,才想到去听《大公三重奏》的,在澎湃的曲律里感受贝多芬的深情厚谊。这里需要给出他们的名字,以表敬意,作曲:陈其刚,编舞:王新鹏。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看堂会的时候,姨太太们端坐在椅子上,绷直脚尖,点在地上,就是二郎腿也翘得异常风雅。这不仅是芭蕾舞者的形象要求,也是中国妇女的小脚的直接体现,真是一部难得的舞剧!

 

第三就是震动我的一个个小细节了。这要好好感谢舞剧的编导了,当然不是一位,而是许许多多心如灿莲的冰玉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日夜思索,中国的芭蕾舞台上终于又多了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

 

Ø         舞剧的开场就是一个惊喜,颂莲在情绪起伏中,回想过去,引出与武生的一段多情缱绻的双人舞,然后又在武生的渐渐模糊的背影中回到无情现实,舞台中朦胧的如水轻纱转换至凄凉惨白的一片寂静。和《犀牛》《桃花源》都不同,这是个极为小说化的开头,叙事性、抒情性都达到了他们不能企及的高度。

 

Ø         婚礼前夕,颂莲在一群举着黑色木板的家丁中间闪躲挣扎,最后被八块木板围在中间,黑亮的木板背面竟是刺眼的鲜红。此时几个家丁举来一盖轿顶,这鲜红的花轿,载走了气息奄奄的新娘。

 

Ø         新婚之夜。颂莲与老爷正面交锋,背景是一排巨大的纸窗,二人扭转腾挪之时直冲而过,然后纸窗上就上演了一出有如破浪排空、浓浆烈焰的皮影戏,配合着金戈铁马、四面楚歌的断弦之音,在场观众无一心不被揪紧、手不被搓红,眉头也深深皱起。

 

Ø         意料之中地,颂莲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运。就在众人不忍再看的时候,一浪红绸,漫天卷地铺盖下来。颂莲在绸子下面,瑟缩、颤抖,然后爬向舞台最前方,从包裹全身的红绸里,露出低垂的螓首,没有泪,却是比流泪、比呐喊更沉重的控诉。

 

Ø         陈府堂会,这里有两个场景都很精妙,也很相似。前一个,颂莲与武生幽会在后台,众人在园里听戏,二姨太尾随而至,撞见旧情萌动的二人;后一个,罢了堂会,陈老爷兴致不减,留宿戏班,邀请所有人打麻将,又是二姨太,当场拿住了暗通款曲的二人。二人幽会的两段,都是背过众人耳目,而又时刻警惕着周围情况的,编导在这段的安排最能服众。中间一层薄纱,前面两人花前月下,后面众人好不热闹,二姨太在中间来回穿梭,既分离、又联系。后面的场景,才最是亮点,一景里是青衣与净的演出,婉转秀美、阳刚健壮,隔着薄纱,《霸王别姬》散发一种难以言表的曼妙气息,何况前面还有柔软多情的这一对?二景里,就是打麻将了,算不算中国的传统棋牌?入门快、规矩少,少长咸宜,雅俗共赏,真乃国粹。

 

Ø         最后的一点,也绝对是最最经典的场景。颂莲三人被乱棍打死的情景,我想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那有如神来的表现方式。三人在舞台上翻滚、号喊,一群家丁在后面用二人长的棍杖敲打在后面的一张绷直的白布上,奇妙的是就是这些被略做手脚的棍杖,留在白布上的竟是一条条血淋淋的长痕。此时的音乐凄惨至绝,不时配合家丁的动作响起巨大的拍打声,好像一杖杖砍在观众的心上,热烘烘的血液溅在观众的脸上,直到三人一动不动……

 

还有些小细节,想来也非常有趣,顺手与大家分享一下。第四幕的背景,就是这白布,刚落幕,灯光打成锥状,一群黑衣家丁做群魔乱舞状,营造一片恐怖、阴森的地牢气象。颜色的匠心独运,也是这部舞剧出人意料的地方。老爷和家丁的黑色,罪恶、统治阶级、暴力;大太太和丫头的绿色,猜疑、专横、老练;二太太和丫头的黄色,痴心、小女人心思、有些愚蠢的天真、自以为是的聪明;颂莲的红色和大灯笼,婚庆、牺牲品、嘲讽。每个颜色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以色块的组合、打散,间接表明人物的关联、行为、情势。这种简单而强烈的视觉冲突,在别的作品中是很难达到如此完美的效果的。另外服装出自法国设计师的手笔,既有东方风韵,又符合芭蕾特点。中国芭蕾舞团的演员们演绎也是非常到位。

 

然而——

舞剧太完美,手足无措地不能相信竟有如此幸运得见。在阖眼回想的时候,反而将自己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时青涩、简单的感觉打扫出来,捧在手里,细细回味。《大红灯笼高高挂》,纵然可以黑白,可以多彩,在我的心里,只有两个永恒的颜色,暗夜的青,啼泪的红。不管是飞蹈的足尖,还是激越的曲韵,恐怕电影都会跟着我一生一世。

夜阳三挂,一场青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2 2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吉,抱歉,休息了几天,没看到你这帖子。等我认真拜读后再回复。

就冲你这“三改”,就已经是水云间的一件妙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16: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不为在2009-12-22 20:01:58的发言:

老吉,抱歉,休息了几天,没看到你这帖子。等我认真拜读后再回复。

就冲你这“三改”,就已经是水云间的一件妙事了。

啊——不敢不敢,您来瞧上一瞧学生就很面上有光了。其实改了两次,嘿嘿,发是发了三次,看倒是不知道几次了……

您体质好像偏弱,养生为上,养生为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16: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远风在2009-12-21 20:53:17的发言:

这个应该叫原改:)

是是,学生又迷糊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3 21: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巩俐,葛优,何赛飞,一座深沉而静谧的山西大院,一个夜晚与灯笼的缓慢故事。”

“一座深沉而静谧的山西大院”倒是隔断出来了,可是整个句子也太勉强太生硬了。

改东西要有耐心,一时改不动了,就放着,过一段时间再看,再改。这个过程看起来麻烦,但会使你的水平提高得非常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3 21:56:2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7 21: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吉的第一稿,虽然略嫌毛糙,但胜在有天然鲜活之气,很大方,不扭捏,是性情文字,有感而发。加精毫无争议,你也不必纠结。

 

    这样的文章,要改,大致有两种路数:一种,朝着观后感(散文)的方向去,把感觉再磨得细一点,微妙一点,把文字的质感再磨得圆润一点,剔透一点(不过,要避免过度修饰,束手束脚,失了天然气韵——这也是我常犯的毛病),删掉一些过于空洞和平庸的议论(比如你分析细节处理的妙处,就完全没有必要写“好好感谢舞剧的编导了,当然不是一位,而是……”之类),必要的介绍尽量简化和集中;另一种,朝着“准”学术论文的方向去,这就要求结构清晰,往深处挖掘,分析过程有一定的逻辑性,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过于突出感觉的个性化表达再精彩,也要节制(比如你写读小说的感觉那段)。你现在的定稿,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两种思路、两套话语有点拧巴。事实上,这也是我个人常常面临的一个困境,写散文时的语言(追求汉语本身的质感和美感)和写论文时的语言(以清晰精准为要),有时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混淆。

 

    好文章当然有妙手偶得的成分,但更多的大概还是反复打磨。

 

几根小刺:

1.第一句“三次接触《大红灯笼高高挂》”,不太准确,苏童原著可不是这个名字;

2.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没有葛优;

3.其实舞剧本身就是根据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的,其直接源头的电影不是苏童的小说,所以你说舞剧“比起电影来要与原著的偏离要更大一些”,就不是很准确。

 

纯粹吹毛求疵和借题发挥:

作为没有看过这部舞剧、停留在想象中的读者,其实很想多知道一些关于舞蹈本身的描述/论述,毕竟“舞”是最核心的;感觉这篇观后感谈“舞台空间”设计的部分比较多,这点恰是最能体现“张氏风格”/“张氏标签”(包括他的御用舞美曾力),一方面说明在视觉处理方面有过人之处(使用“中国符号”越来越娴熟?),让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舞蹈本身反而被忽略了,是不是有越俎代庖之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7 22:10: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7:24 , Processed in 0.05993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