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再来发一遍,趁着还没最后定稿…… “夜阳三挂”实在不会改了,改了我连题目都没了……我想表达晚上的大太阳的,唉。 夜阳三挂
一场青红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 主创:赵汝蘅、张艺谋、曾力 作曲:陈其刚 编舞:王新鹏
三次接触《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一次,都有全新的体验。
第一次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电影。巩俐,葛优,何赛飞,一座深沉而静谧的山西大院,一个夜晚与灯笼的缓慢故事。那时候很小,只是大概明白故事的情节,不外是老爷的姨太太们争宠,然后各食其果。后来高中也看过两眼,只是因为看过了,也就瞟一眼,匆匆换台。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何赛飞哀婉忧伤而又不失凌厉激扬的吊嗓子,还有二姨太被剪掉耳朵之后的惊声尖叫,当然,也因此记住了这几个人的名字,只是这几个名字,对于这部电影、这个故事,远远不够。可也有时候,即使没有其他一切,电影就足够了。
第二次,大学二年级的某日,拜读了苏童的原作《妻妾成群》。原本是要带着熟悉的眼光重新品读颂莲,没想到,看完之后反用了陌生的视角回想电影。此时的一排排铅字,仿佛是组成了一幅幅图画,闭上眼睛,咿咿呀呀地盘旋在脑海的某个角落。这是篇安静的小说,静得好像陈府里后院的那口井,你就这么盯着,盯着,一会儿好像就要掉进里面去。从在字里行间读到的女人那种种眼神,热切的、冰凉的、哀怨的、嫉妒的、坦然的、惊慌的……一个眼神,一段故事,一片心情,好像她们头上的缕缕青丝,每个不经意的转弯,都能描绘一幅独特的风景,轻而又轻,却始终无法忘怀。好像苏童此时已经不是一个知晓一切、构想一切的作者,而是一双凝神观望的眼,一张无声翕动的唇,操纵每个人的神经,向读者托一个梦,一个由青蓝和大红组成的,压抑而奔突的梦。我想电影是光影的童话,在解构了原作静谧氛围的同时,展示着一个斑斓的陆离光景。这一回的接触,白纸黑字披着鲜艳的外衣,甩着轻曼的长袖,朦胧上演在午夜的梦中回廊。
第三次,便是这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了。从舞剧的一开始,心就被“霍”地一声牢牢揪住了,几乎没有眨过几次眼睛,倒是频频扶眼镜。艺术作品对原作的更改,在看完小说之后我就意识到了,只是没想到舞剧的改革是如此大刀阔斧,比起电影来要与原著的偏离要更大一些,而取得的效果,却是电影想都不敢想的。也曾想到过戏曲舞台上的夸张与失真,只是这部芭蕾舞剧太震撼、太完美,反而觉得难以置信了。
首先大体提炼一下芭蕾舞剧的情节。舞剧共四幕,约九十分钟,颂莲是老爷的第三房,小说里的二姨太升任大太太,处处与下面的姐妹作对。第一幕颂莲遭遇家变,在自哀中回想往日的恋人——一个唱武生的英俊戏子,双人舞《纯情》;第二幕颂莲大婚,陈府各色人等反应各异,陈老爷强迫颂莲就范;第三幕陈府老爷过寿,大办堂会,颂莲与武生相遇,旧情如火,演绎双人舞《燃情》,在众人打麻将的时候演出双人舞《偷情》,被二姨太告发,打入地牢,二姨太邀功不得、一时发狂,点了满世界的大红灯笼、撕个粉碎,触犯家规,也被送入囚房。第四幕,三人在地牢里相遇,颂莲、武生二人死前绝舞《殉情》,二姨太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对所作所为幡然醒悟,向颂莲、武生乞得原谅,后来三人一齐被乱棍打死,血肉模糊地死在舞台上。
从情节上来看,舞剧与小说简直是两个境界,好像是最近流行的同人志,使用别人作品里的人物,为新作造势。然而这部舞剧能够赢得“最值得看的中国芭蕾”,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欣赏这部芭蕾舞剧。
首先说说情节的改动。出现偏差最大的当属颂莲的情人,从陈家大少,到一个戏子。我以为这么改实在是不可多得。这样改后的颂莲,不再是闺闷无聊、红杏出墙的少妇,而是心恋自由、无奈屈从的少女,能够引发观众更多的情感波动,也有些社会意义在里面。第二,这样的安排才能为堂会、偷情做出铺垫,使情节更加戏剧化,一改小说的整体格调,达到戏剧应该有的跌宕起伏。第三,这部《大红灯笼》,不论是小说、电影,都是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气息,在戏剧里无法通过细节描写来充分表达的传统文化,武生的一身戎装、额间红痕和典型化的亮相则是一个极大的亮点,当然还有堂会的上出场的几个京剧人物,比如青衣和净,将一部芭蕾舞剧衬托得无比传统。第四,武生后来惨死地牢,这是小说里可是无论如何不会出现的情节。芭蕾舞剧竟然连主题都换了!表现新旧社会交接时代妇女依旧命运悲惨的小说经过改造,变成了一部讴歌爱情的作品,抒发女性自由的呼声反倒成了第二位的了。然而这样的反客为主非但没有削减作品的魅力,反倒是歌颂了无论是什么时代都非常珍视的永恒母题。总体来说,情节的改动非常之成功。
然后是优美的音乐与舞蹈。芭蕾舞剧,给人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在欣赏动人音乐的同时,还能在舞者优美的舞姿中放松神经、痛快淋漓地做一场人间美梦。每次看到指挥家最后那一下振臂握拳,或是演员们拉着手从幕后走出来,心里总是怅然若失。由于不是专业人员,另外对音乐、舞蹈的诠释各有各的不同,我只能说,这世界只有音乐、舞蹈,不能妄图通过他人达到真正的了解。我自己也是在看了《海边的卡夫卡》之后,才想到去听《大公三重奏》的,在澎湃的曲律里感受贝多芬的深情厚谊。这里需要给出他们的名字,以表敬意,作曲:陈其刚,编舞:王新鹏。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看堂会的时候,姨太太们端坐在椅子上,绷直脚尖,点在地上,就是二郎腿也翘得异常风雅。这不仅是芭蕾舞者的形象要求,也是中国妇女的小脚的直接体现,真是一部难得的舞剧!
第三就是震动我的一个个小细节了。这要好好感谢舞剧的编导了,当然不是一位,而是许许多多心如灿莲的冰玉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日夜思索,中国的芭蕾舞台上终于又多了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
Ø 舞剧的开场就是一个惊喜,颂莲在情绪起伏中,回想过去,引出与武生的一段多情缱绻的双人舞,然后又在武生的渐渐模糊的背影中回到无情现实,舞台中朦胧的如水轻纱转换至凄凉惨白的一片寂静。和《犀牛》《桃花源》都不同,这是个极为小说化的开头,叙事性、抒情性都达到了他们不能企及的高度。
Ø 婚礼前夕,颂莲在一群举着黑色木板的家丁中间闪躲挣扎,最后被八块木板围在中间,黑亮的木板背面竟是刺眼的鲜红。此时几个家丁举来一盖轿顶,这鲜红的花轿,载走了气息奄奄的新娘。
Ø 新婚之夜。颂莲与老爷正面交锋,背景是一排巨大的纸窗,二人扭转腾挪之时直冲而过,然后纸窗上就上演了一出有如破浪排空、浓浆烈焰的皮影戏,配合着金戈铁马、四面楚歌的断弦之音,在场观众无一心不被揪紧、手不被搓红,眉头也深深皱起。
Ø 意料之中地,颂莲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运。就在众人不忍再看的时候,一浪红绸,漫天卷地铺盖下来。颂莲在绸子下面,瑟缩、颤抖,然后爬向舞台最前方,从包裹全身的红绸里,露出低垂的螓首,没有泪,却是比流泪、比呐喊更沉重的控诉。
Ø 陈府堂会,这里有两个场景都很精妙,也很相似。前一个,颂莲与武生幽会在后台,众人在园里听戏,二姨太尾随而至,撞见旧情萌动的二人;后一个,罢了堂会,陈老爷兴致不减,留宿戏班,邀请所有人打麻将,又是二姨太,当场拿住了暗通款曲的二人。二人幽会的两段,都是背过众人耳目,而又时刻警惕着周围情况的,编导在这段的安排最能服众。中间一层薄纱,前面两人花前月下,后面众人好不热闹,二姨太在中间来回穿梭,既分离、又联系。后面的场景,才最是亮点,一景里是青衣与净的演出,婉转秀美、阳刚健壮,隔着薄纱,《霸王别姬》散发一种难以言表的曼妙气息,何况前面还有柔软多情的这一对?二景里,就是打麻将了,算不算中国的传统棋牌?入门快、规矩少,少长咸宜,雅俗共赏,真乃国粹。
Ø 最后的一点,也绝对是最最经典的场景。颂莲三人被乱棍打死的情景,我想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那有如神来的表现方式。三人在舞台上翻滚、号喊,一群家丁在后面用二人长的棍杖敲打在后面的一张绷直的白布上,奇妙的是就是这些被略做手脚的棍杖,留在白布上的竟是一条条血淋淋的长痕。此时的音乐凄惨至绝,不时配合家丁的动作响起巨大的拍打声,好像一杖杖砍在观众的心上,热烘烘的血液溅在观众的脸上,直到三人一动不动……
还有些小细节,想来也非常有趣,顺手与大家分享一下。第四幕的背景,就是这白布,刚落幕,灯光打成锥状,一群黑衣家丁做群魔乱舞状,营造一片恐怖、阴森的地牢气象。颜色的匠心独运,也是这部舞剧出人意料的地方。老爷和家丁的黑色,罪恶、统治阶级、暴力;大太太和丫头的绿色,猜疑、专横、老练;二太太和丫头的黄色,痴心、小女人心思、有些愚蠢的天真、自以为是的聪明;颂莲的红色和大灯笼,婚庆、牺牲品、嘲讽。每个颜色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以色块的组合、打散,间接表明人物的关联、行为、情势。这种简单而强烈的视觉冲突,在别的作品中是很难达到如此完美的效果的。另外服装出自法国设计师的手笔,既有东方风韵,又符合芭蕾特点。中国芭蕾舞团的演员们演绎也是非常到位。
然而——
舞剧太完美,手足无措地不能相信竟有如此幸运得见。在阖眼回想的时候,反而将自己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时青涩、简单的感觉打扫出来,捧在手里,细细回味。《大红灯笼高高挂》,纵然可以黑白,可以多彩,在我的心里,只有两个永恒的颜色,暗夜的青,啼泪的红。不管是飞蹈的足尖,还是激越的曲韵,恐怕电影都会跟着我一生一世。
夜阳三挂,一场青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