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好帖,不能让它沉了,重顶起来一百遍也是有必要的。除了张伯伟的伟文,还有精彩的辩论,不仅值得常常看,甚至可以时时看。 这篇文章的内容很丰富,能够指导一个读书人的方方面面,我有点小感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我觉得做学问的人,不知是不是中外通吃,有一种公认的令人敬佩的品格——迂与直。“迂”不是“迂回”的迂,而是“迂腐”的“迂”,“直”很好理解,正直、憨直。我觉得就是对某件自己认为对的事的坚持。文章中所说的读书人的“笨”,可能不光是做学问的方法——要脚踏实地、抵制“短平快”,还有读书人对自己的坚持——哪怕是所有的人都反对,我也有理由坚持。李零所说的“丧家之犬”,可能是我们读书人最好的楷模,不光是开我国儒学之先锋,还有就是那份坚持。老师跟我说过最佩服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还是感觉这种佩服,是建立在对孔子“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基础上说的。我倒觉得,这是一种读书人特有的率性、洒脱,与侠士的洒脱不同,这种率性、洒脱是种钻在牛角尖里的洒脱,潜台词是“老、子就是要坚持,你们甭*废话,废话我也不听”,和侠匪的不通情理、任性自为,还是有些共性。想要让他们做出改变,那真得对他有深及灵魂的震动,震动他走上另一种坚持,再加上读书人的自负,呵呵,潜台词是“你就是天王老子,明白老、子心里想什么嘛?你们*懂什么”。随动物性而为,随简单的处事法则、好恶而为,处处遵循理性、约束地随追求而为,这种天性,恐怕也不需要再追问意义了。 我觉得这种迂直不是学古典文学的人特有的,虎爷身上也能看到哦~~
因为敬业,就会懂得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又要靠锱铢积累而成,于是就必然会勤奋;因为敬业,就会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面对知识世界,自己永远都是一个小学生,于是就必然会谦虚。 这一段论述了敬业与勤奋、谦虚的关系。我想到的还有另外一层——为什么会敬业,为什么有坚持。我以为读书人,读书教会自己的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有对这门学问的信仰。我们都说科学家都是数才合一,牛顿的神学、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法布尔的文笔,可以说他们都具有多种手艺,可是他们最爱的、最引以为豪的、最能引发他们兴趣的、随便一个小细节就能引发他们无限理性思考的,还是,或者永远是他们选择为一生追求的专业。纳兰写词很好,但只是他抒发情感的工具,他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而已,他的词反映了他自己的追求——某个女子。而柳永,则是个为词生、为词活、甚至能为词死的人。我这样说,可能把爱好当成是与职业完全对立的,说的有些远了。从虎爷身上看到的,是对西方文学的坚持。虎爷研究西方文学,研究得深、研究得透,想要让虎爷不同意西方的思维方式,就等于让虎爷不去研究西方文学,倒向古典文学。当喜好变成一个人一生的追求,那这种喜好就已经脱离了“愉悦身心”的层面,升华成了一种信仰。信仰能够轻易改变吗?呵呵,而且,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的信仰,以及敬佩他们对信仰的坚持。虎爷我很看好你~~不过虎爷你说的“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前人”是古典文学研究里没有的吗?那几千年的古典文化研究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还有啊,“皓道穷经、死记硬背、繁琐考据”,这是古典文学的学科特点,我也可以说是“忠实原著、基本功扎实、证据翔实”,有的人在某条路上走得特别深、特别远,那也是人家的坚持啦。至于西方的理论科学方法,呵呵,科学无国界,中国也有科学的啊,您不研究,不知道啦,而且我觉得也不是西方人就很发达啦,可能是中国人的科学研究现在的限制很多,比如体制、国情,很难做到大开大阖。所以哦,古典文学可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自有一番风景滴。厄,老师们辩论的内容,我就不敢妄评了,因为看不懂……还有啊,虎爷换下白居易的例子是不是先自败一局?呵呵,虎爷辩风很好,大大方方地承认,学生学到了~ 先有德,后有智,方才谈得上古典文学之才。因为此,在古典文学中师道传承的精神才最让人感动。晓声师兄说得我很赞同。这就说说我对师道的看法。
“任何作业及任何字条,都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和潦草字,也不许写不规范的简体字,一旦出现,就用红笔打一个大大的叉。”有人可能不认同,大多数人觉得没必要。我是这么理解,张伯伟的老师把严谨作为自己的坚持,并能够以身作则,把这种自己认为最伟大的品格作为珍视的东西,交给自己的学生。好羡慕有这样老师的同学~ 说到老师,我还想到了一点点。虎爷上课的时候总爱说“本师”,祁晓明老师忆及自己年轻时代的时候也喜欢说“你们老师我”,我感觉后面跟的话,是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的。加上这句话,是在提醒学生——“我在和大家说一些我很珍视的事情”,不光是经历令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印象深刻,这些事能给老师带来巨大的震动,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它的重要性哦。有些是求学上的经历,有些是对生活的感受。不管老师们有没有这个想法,我的看法是,这是种对“师道”的坚持,不同的老师教不同的科目,除了传授知识,还在以各自的方式,向还未找到自己的坚持的广大学生们提供可选的方向,这都是经过老师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一代一代筛选下来的,学生们上课时候可要注意了,不能把它当成老师缓解气氛的小笑话啊。即便老师没有这个意识,“无体察”(哈哈),我们也要“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先师在遗嘱中也有对学生的话,其中说到:“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看到了吗?我是写完又回去看发现的。 大概是最后一堂课吧,先师讲起了他对于做人和做学问的基本想法——“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真诚的人”。 我的等级被永远地放在学正上啦~你们甭跟我抢,哼哼
翘了半节课,回完帖我再去上课,财政老师您讲得很好,可惜不是我的信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0 16:48: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