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6|回复: 5

[转帖]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5 19: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日期:2004-07-26 作者:周国平 来源:文汇报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是一篇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书名全译出来是“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我在后面加上一个问号,用作我的评论的标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决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电视在今日人类生活中的显著地位有目共睹,以至于难以想象,倘若没有了电视,这个世界该怎么运转,大多数人的日子该怎么过。拥护者们当然可以举出电视带来的种种便利,据此讴歌电视是伟大的文化现象。事实上,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分歧恰恰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拥护者和反对者所说的文化是两码事,真正的分歧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

波兹曼有一个重要论点:媒介即认识论。也就是说,媒介的变化导致了并且意味着认识世界的方式的变化。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漫长历史中,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作为电视的前史,电报和摄影术的发明标志了新媒介的出现。电报所传播的信息只具有转瞬即逝的性质,摄影术则用图像取代文字作为传播的媒介。电视实现了二者的完美结合,是瞬时和图像的二重奏。正是凭借这两个要素,电视与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我们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相反,电视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作者引美国电视业内一位有识之士的话说:“我担心我的行业会使这个时代充满遗忘症患者。我们美国人似乎知道过去二十四小时里发生的任何事情,而对过去六十个世纪或六十年里发生的事情却知之甚少。”我很佩服这位人士,他能不顾职业利益而站在良知一边,为历史的消失而担忧。书籍区别于电视的另一特点是,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相反,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摩西第二诫禁止刻造偶像,作者对此解释道:犹太人的上帝是抽象的神,需要通过语言进行抽象思考方能领悟,而运用图像就是放弃思考,因而就是渎神。我们的确看到,今日沉浸在电视文化中的人已经越来越丧失了领悟抽象的神的能力,对于他们来说,一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书籍都难懂如同天书。

由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揣测作者对于文化的理解了。文化有两个必备的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很显然,在他看来,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在电视上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电视把一切都变成了娱乐。新闻是娱乐。今天我们通过电视能够迅速地知道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然而,其中绝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所获得的大量信息既不能回答我们的任何问题,也不需要我们做出任何回答。看电视新闻很像看万花筒,画面在不相干的新闻之间任意切换,看完后几乎留不下任何印象,而插播的广告立刻消解了不论多么严重的新闻的严重性。政治是娱乐。政治家们纷纷涌向电视,化妆术和表演术取代智慧成了政治才能的标志,总统和议员都争相让自己变得更上镜。教育是娱乐。美国最大的教育产业是在电视机前,电视获得了控制教育的权力,担负起了指导人们读什么样的书、做什么样的人的使命。

波兹曼把美国作为典型对电视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人们现在通过什么学习历史?通过电视剧。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地消灭历史的方式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使劲强化自己的娱乐功能,蜕变成了波兹曼所说的“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已经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共识。

奥威尔和赫胥黎都曾预言文化的灭亡,但灭亡的方式不同。在奥威尔看来,其方式是书被禁读,真理被隐瞒,文化成为监狱。在赫胥黎看来,其方式是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为滑稽戏。作者认为,实现了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这个结论也许太悲观了。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其恶劣甚于专制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一种诅咒。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19: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日期:2004-10-11 作者:陈彦 来源:东方早报

正如“电视导演们很久以前就发现”的,“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因为“电视上的节目几乎每八分钟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元”,急速转换的影像世界构成了一个常用句法——“好……现在”。“电视”作为一种“语法形式”,它切断了历史链条上的因果联系。

美国是现今世界上娱乐业最发达的国家,它是庞大的明星制造工厂,只要它想,它就无所不能。2004年1月,美籍亚裔孔庆翔以其拙劣的才艺表现“荣膺”洛杉矶地区最差表演奖,但是他不怕“豁丑”的勇敢却使其在美国迅速窜红,成为新一轮美国偶像。对于孔庆翔的戏剧性成功,其父母认为“歌迷喜欢他,美国人喜欢他,因为他是好青年、模范生。”而观众告诉我们,“不管我在什么情绪中,他都能让我笑。”

——这才是最重要的。

“逗笑”,或者说“娱乐”是美国新闻传媒的重要元素,并且也正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趋向娱乐化的重要力量。这种追求“快乐就好”的娱乐化趋向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是如何发生的?作为出色的媒体文化研究者,美国纽约大学已故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文化批评专著《娱乐至死》中对此问题做了深刻反省。针对两百年美国文化的历史转型,波兹曼直接把美国文化的娱乐化归因于阅读的缺失。但是他并不简单地把原因归罪于电视,像卡尔•波普尔一样认为“电视腐蚀人心”。那么原因究竟何在?

波兹曼指出,“印刷机统治之下的美国”曾经创造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创造了美国历史,而且也创造了美国人赖以寄托民族情感的“想像的共同体”。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事实上是一个缺乏历史认同的国家,它既缺乏族裔世系的保证,也没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只有一个13块殖民地都参加的反叛行动。然而,阅读习惯培养了辩识、选择、判断的能力,也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人们乐于发表个人见解,印刷工业带动的媒体繁荣适逢其时,公共话语空间的建立敦促、也保证了美国作为一个“一体化民族“的形成。所以波兹曼不无自豪地赞同“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但是知识分子在美国的成长史事实上却成了一部衰落史。

两个世纪以来,电子技术的应用首先在美国获得长足发展。当电报第一次消弭地理界限迅速传递信息之时,人类的阅读行为和思维方式就面临了破坏和改变。电报带来远方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在离开了其生成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之后,和受众并未产生任何关联,它们依据新闻媒介所建立的不过是一个空洞的“伪语境”,信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不再具有相互指涉的意义。此后电报和报纸结盟,“报纸的财富不再取决于新闻的质量或用途,而是取决于这些新闻来源地的遥远程度和获取的速度。”大量无效信息迅速累积,又转瞬即逝,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在波兹曼看来,对人类思维连贯性与逻辑性的更严重破坏则是在电视出现以后。

正如“电视导演们很久以前就发现”的,“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因为“电视上的节目几乎每八分钟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元”,急速转换的影像世界构成了一个常用句法——“好……现在”。作为一种话语转折方式,“好……现在”和电视节目的运作机制紧密关联,随时把人们引向一个新事件。在此,人们不再探询因果,不再关注逻辑,对事件也缺乏持续性的感情。“电视”作为一种“语法形式”,它切断了历史链条上的因果联系,社会事件被处理成为破碎孤立的新闻消息,正如同当下新闻媒介对恐怖事件的报道方式。信仰冲突、民族矛盾、利益纠纷通通都被湮没在对暴力的血腥场面的展示中,媒体在没有前因后果的道德谴责之中获得某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但是复杂的政治问题却被简化成布什自导自演的反恐精英秀。

沉溺于感官娱乐中,公众正日益失去思考与行动能力——这是赫胥黎不幸言中、让波兹曼深感忧虑的现实——但是我们不能绝望。

波兹曼指出,如何帮助年轻人学会选择与判断正是学校的任务,“我们正处于教育和灾难的竞赛之中”。反思现代电子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对当代文化产生的灾难性影响,重审阅读文化与文学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现在还为时未晚。波兹曼一类知识人勤勉著述,正是为了启迪人们的阅读与思考,其观点和思路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与教育界同行都颇富启发。面对娱乐充斥的大众空间,惟愿我们不要沉溺于明星八卦、艳情凶杀、股票财经等“伪语境”所提供的空洞娱乐,使自己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23: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精读课上刚讲了这篇《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挺震撼的,作者的有些观点很清醒、犀利。但课堂上主要讲单词和语法了,有些地方还不能理解。寒假看Animal Farm 、Brave New World和Nineteen Eighty-Four去~额,都没看过,惭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6 09: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一些年轻的脸上严肃的表情,在倾听,在询问,在思考,

我就充满信心,

虽然这种表情稀有到珍贵的程度

但毕竟还有

正如圣诞前夜的诗诵

正如读诗夜里的烛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6 13: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一些年轻的脸上严肃的表情,在倾听,在询问,在思考”

我觉得自己看完这段材料之后很可能就是这种表情……此外,还有一些担忧甚至恐惧,且不去讨论人类文化走向何方的大问题,单说自己:这个时代到底怎样影响了我?它在我身上刻下了何种烙印?想想就觉得心里发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6 15: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末在2009-12-25 23:43:20的发言:
英语精读课上刚讲了这篇《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挺震撼的,作者的有些观点很清醒、犀利。但课堂上主要讲单词和语法了,有些地方还不能理解。寒假看Animal Farm 、Brave New World和Nineteen Eighty-Four去~额,都没看过,惭愧……

你把我想说的说了,我们应该是一个老师教的精读课吧。

这篇文章本来是英语专业同学学习的材料,所以我们上课自然要多花些时间去啃语法和生词了。

不过看透了语法和生词之后他要表达的思想,真是令人震撼。

想起在某处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人会被自己喜欢的东西毁掉而不是不喜欢的东西。原句不是这样的,比我的更好,不过我不记得了,有人知道的话,就说出来吧~

但是我又会很难受,什么时候我才能达到像作者那样的洞悉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想做一个明白人,但有些问题,却总没有别人看的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7:35 , Processed in 0.0662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