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廖思思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名著专题作业】浅议娱乐新闻创作与全知叙事(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5 18: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廖思思在2009-12-27 22:53:36的发言:

选这个题目的时候也很忐忑,不知能否过老师那关,只是比较有兴趣就写了下来。

说实在的,我觉得娱记们甚至狗仔们虽然有时候是挺不讨人喜欢,但毕竟他们为了挖消息、探内幕,还是掏空心思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的,有时候报导的东西也并非空穴来风。至于宋祖德,个人感觉他已经完全不属于新闻创作的范畴了,纯属胡编乱造、诽谤鬼扯来自我炒作,自己十分不喜欢此人,所以在文中并未提及,呵呵。

记得好像在给你们上课时说过,我也比较喜欢看各种花边新闻,从中常可以读出很多非常富有想象力的东西。又何况,作为学术研究,更不应该有禁区,所以这个题目一点问题也没有。

宋祖德的博客我也看过,包括近来引发电影演员金巧巧诉讼的那一篇。那一篇贴出后,即有网友留言质疑,其中的一些场景作者如何得见。这也涉及了一个对全知叙事的滥用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8: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高著浩在2009-12-28 11:24:28的发言:

  虽然本人也常看电影,偶尔看电视,但是记住名字的明星寥寥无几,对他们的私生活更是没有兴趣。

    我觉得对明星私生活感兴趣的人,潜意识中就希望他们的生活跟电影中一样具有传奇色彩。为吸引娱乐八卦迷们的眼球,娱乐记者也不得不通过全知全能叙事的手段尽量满足人们的八卦欲。如果娱乐记者们真的像楼主说的那样“更加关注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可运用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文学加工,而不造成事件本身的扭曲与变质”,他们就偏离了读者们的预期轨道,对高度市场化的娱乐产业也是一种威胁。

    娱乐明星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相应的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学习过《民法》的同学应该知道,娱乐明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具有相当的伸缩性的。对他们私生活的种种猜测,只要不涉及严肃的法律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窃以为娱乐明星最重要工作就是为普通民众提供饭后谈资。

呵呵,我发现你的回帖每每精彩,比如:

如果娱乐记者们真的像楼主说的那样“更加关注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可运用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文学加工,而不造成事件本身的扭曲与变质”,他们就偏离了读者们的预期轨道,对高度市场化的娱乐产业也是一种威胁。

真是一语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8: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09-12-29 11:36:23的发言:

看到这个帖子不得不感叹作者的“用心”,选题很是别出心裁。

下面是我对本文的几点看法:

“有人”提出的“新闻叙事应是一种限制叙事,全知视角对新闻来说是一种伪视角”,这句话说的是不是叙述作品达不到绝对的客观真实,新闻报道中“叙述者”的全知视角相对于事件发生的全部的前因后果来说应该是一种“限制叙事”,所以才称“伪视角”。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客观真实”,也没有绝对的“全知视角”,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罗兰巴托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里说“如同叙事作品内部有一个大的交流功能一样,叙事作品作为客体也是交际的对象:有个叙事作品的授予者,有个叙事作品的接受者。”“叙述者的符号处看去比读者的符号要显眼,数量要多。其实,只是读者的符号比叙述者的符号更为复杂罢了。因此,每当叙述者不再‘表现’,而是汇报了他了如指掌而读者一无所知的事实时,由于意义的缺失,便产生一个阅读符号,因为叙述者给自己一个信息是没用的。”全知全能并没有忽略读者在其中的作用,窃以为以哪个角度来进行新闻报道各有各的优缺点,是否不应该非此即彼。

我在同方知网上看到一个类似观点的文章,《全知视角对几类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我觉得可以看一下。

一家之言,敬请指正。

“新闻叙事应是一种限制叙事,全知视角对新闻来说是一种伪视角”,这里的“伪”,按照我的理解是指因越权而造成的可疑乃至无效。新闻写作和小说创作是不同的,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自足的世界,作者即是这个世界的创世者,因此他有权全知全能。但新闻写作者和他的写作对象之间却不是这么一个“创世”关系,而是“反映”关系,这时使用全知全能视角出入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本不能达到的视域,就是种僭越,说成是伪视角,并不为过。

《全知视角对几类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这一篇我也看了,你能推荐它,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8: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鑫星在2010-1-11 18:08:00的发言:

   思思的选题角度确实特别,呵呵。

   不过我也对下面这句话有点看法:“新闻叙事应是一种限制叙事,全知视角对新闻来说是一种伪视角”。

试想一下,一个新闻播音员在一段新闻之后发表评论时用限制叙事:“因此,本台认为,某某国家的行为令人发指。”这样的新闻是不是太不专业了?其实,听众都知道新闻是有立场的,即使他们用到全知全能视角,有警觉的听众也知道新闻中所说的并真等于真实。

   此外,如果新闻真的采用限制叙事,难道他们就没有别的手段做叙事控制了吗?首先,他们可以篡改真实信息。其次,即使新闻中没有一句是假话,有的重要细节提与不提,有些人的心理活动说与不说,这个可以完全改变叙事的走向的。比如今天发现的网上的一个段子:

   “你忍心蜗居在不到10平米的小屋里吗,你忍心看着自己的女友和你奋斗一辈子还供不起一套房吗,你忍心看着你父母缩衣节食把仅有的一点养老金还要帮你还房贷吗,赶快来报名吧!读书有个鸟用,这里才是实现你梦想的地方。

  加入我们,待遇从优,工作装备齐全,一条大裤衩,一双人字拖,一把AK47,底薪800美金,全天移动式海景套房,多劳多得,干一票大都市购房不再是梦想,干两票,跻身上层社会,不再是距离。别再犹豫了,还等什么呢?


  ---索马里海盗人事部”

   这个当然不是新闻,至多算是广告吧,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叙事控制的例子。其实里面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不过只提到做海盗的好,不好的方面完全没提,不是很影响判断吗?

   所以,其实我们希望敦促新闻媒体还我们一个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不是换个视角就能解决的。我倒不介意新闻是从什么角度叙事,我认为只要新闻能够给我们客观的、全面的信息,我们自己学会判断取舍,那么新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以上评论中的“新闻”主要指严肃的新闻,娱乐新闻不适用。

  

评论和叙事是两个概念。这一点很重要,比如,人们常说的“言论自由”,这里的言论就是指评论而不是叙事,即你可以对一件事发表不同看法,但你没有随心所欲地捏造事实的自由。

但你后面提到的一点很好,即,即使是看起来客观的限制叙事,其实也可以做各种操纵,比如遮蔽对自己的暗示意图不利的信息,等等。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新闻写作全知不全知无所谓,全知是明显的越权,必然影响新闻的客观,而限知叙事却是“可能”在有意操作下影响新闻的客观,一个是“必然”,一个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两者不是同一性质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9: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叙事和小说叙事一样,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廖思思同学第一次进入这个领域,一上手就写成这样,很难得:)后面大家的讨论也很精彩,我很乐意看到这样的讨论。现在顺便推荐一篇关于新闻叙事的文章,也许对大家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个话题会有所帮助。

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来源:今传媒  2008-2-20  作者:顾 军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叙事视角的选择者,他选用怎么样的视角进行叙事,不仅关系到新闻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外在形态,也涉及到建构新闻事实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几篇有影响的报道的分析,来阐述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一些应用,并揭示因视角运用不当产生的相关问题。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叙事视角的选择者,他选用怎么样的视角进行叙事,不仅关系到新闻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外在形态,也涉及到建构新闻事实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几篇有影响的报道的分析,来阐述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一些应用,并揭示因视角运用不当产生的相关问题。

  2006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报道《狷狂黄健翔》。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名人与记者的争论。厘清争论中的个人动机及评价个人的私人行为并不是新闻学所要关心的话题,本文更愿意就该报道的文本从叙事学的层面进行解剖。按照暨南大学肖伟在《全知视角对几类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一文中的归纳总结,全知视角在消息来源、主题评论、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最容易造成阅读性失实①。

  “当然关于黄健翔——从不少人的嘴里可以得知,他自负,偏执,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很难和周遭人相处良好。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有谁不以自我为中心呢?他是不会在意这些的。他在意的是:我是一个艺人。”新闻报道中,当记者无法一一亲身经历事实时,消息源无疑成为记者建构新闻事实的重要基础。因为此,西方新闻界才将“消息源秘匿权”视为新闻伦理的最高准则加以捍卫,就是要保障新闻事实来源的基础不被破坏。对消息来源本身的描述也构成事实的一部分。在这段话中,“从不少人的嘴里”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消息源交代,“他在意的是:我是一个艺人”这是谁告诉记者的?在这段中作者将从不同消息源采访来的信息糅合在一起,不交代各自的来源,直接就将信息转化为叙述者的结论。对读者而言,构成了阅读上的疑问。

  “更是这样的一个人:过度敏感,过度自信,过度防卫。作为一个‘名人’,他过度地“表现激情”,面对公众,面对敌意,他不知道如何承担这些口诛笔伐。这是一个男人的内心世界,骄傲而自我。当成年男人表现‘失当’,必然会产生冒犯和对峙。”“报道新闻应该进行‘展示’而非‘陈述’”②。但罗兰?巴特在评述全知视角时这样说道“叙述者既在人物内部,又在人物外部”,这意味着全知视角不仅可以横扫人物的外部世界,还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而一旦这种在新闻报道中深入,“合理想像”便应运而生。“辞职前的那个晚上,他偶然翻开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第202页:‘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他轻轻地说了一句:这个,和我没什么关系吧?”

  《黄》文结尾的这两段话如同一件商品最后打上的标签,充分展示了“产品”的性质。报道并没有明确叙述者是否在场。从文本阅读的角度讲,读者对这样的叙述,对叙述表达的事实的真实性自然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尽管文中用了108个 “他”造成带有疏离感的第三人称叙事,但距离化的表象并没有推动新闻在客观性建构上的进步。该文无节制的全知叙事给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2003年,温家宝总理帮四川农民熊德明讨工钱引发了数以千计的报道。其中,新华社和《重庆日报》的两篇报道脱颖而出,绝无仅有地并列荣获2003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③。

  “10月24日下午5时许,三峡库区腹地蜿蜒起伏的山间公路上,几辆面包车正从万州区向云阳县城方向疾驰。此刻,坐在汽车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望着车窗外一一闪过的田野,若有所思。上午11时许,他和随行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飞抵重庆万州后,就开始走访移民。万州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区,搬迁人口25万。在三峡工程进入三期建设的关键时期,移民安置至关重要。在连续走访了多户移民后,温家宝感到:尽管移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长远生计仍需好好谋划,库区经济要加快发展。”

  这是新华社《总理为农民追工钱》的开头。这段叙述运用的是全知叙事视角,交代了总理视察的相关背景。但在表现总理思想活动上给人以想象之感。与新华社的报道不同,《重庆日报》的《总理帮农民工追工钱》一文的开头是这样的:“10月24日下午5时,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一缕缕夕阳的余辉透过密密的树林洒在田坎上,正在地里劳动的村民曾祥万突然发现,一大群人正沿着又滑又陡、有些立不住脚的林中陡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山脚下自家的院子。颇感诧异的他仔细一看,踩着潮湿泥土、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竟是温家宝总理!“温总理快到我们家了!”曾祥万来不及抹掉满腿的泥土,打着赤脚惊喜地往家里跑。”

  该文撇开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官—民”式叙事流程,以当地农民曾祥万“目光所及”的场景展开报道。这是以文中人物的“眼睛”和“心理”展开叙事的限知视角叙事。它不仅符合《重庆日报》作为地方媒体的地方性视角,通过曾祥万看到的场景展现了温总理一行艰难行走的过程。读者阅读时紧跟曾祥万的眼睛和动作,仿佛在其后面,具有新闻的同步感。①曾祥万刚走进家门口,温总理一行已穿过他家屋后的柑橘园和竹林,笑容可掬地来到了院坝上。②刚从田里干活回来的村民曾祥万挽着裤腿、赤着带泥的双脚正在歇息。

  这分别是两文关于温家宝总理与曾祥万见面时的叙述,很明显可以看出由于两者分别以曾祥万和温家宝的内视角进行叙事出现了情景差别。曾祥万看到了温家宝总理的“笑容可掬”,而温家宝总理看到的是曾祥万“挽着裤腿、赤着带泥”。带给读者不同的视角图谱,新鲜性十足。另外,由于内聚焦的限制性,“正在歇息”表示温家宝总理对曾祥万在田里看到他并赶回来一事并不知情,这一叙述表现了限知叙事的特征,读者读来觉得真实可靠。

  接着,《重庆日报》的报道以限知视角继续进行叙事。全文25个段落中,以直接引语组成的段落有18个之多。直接引语的广泛使用是限制视角叙事的特征之一,它不仅可以详细交代聊天农民身份(消息源)、聊天的内容,而且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交织成的“场”生动地还原了聊天时的情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新华社的报道中,相当一部分对话的部分被概括性叙事替代:“家里有几口人?粮食够吃吗?养的猪好卖吗?柑橘多少钱一斤?水库蓄水后土地还够不够种……”在新华社的叙事看来,聊天是以温家宝总理为中心进行辐射性谈话。全知叙述者依照此精神进行了归纳,只表现“发射点”,而忽视了反馈。这样虽然有助于优化文本结构的叙事节奏,但对于引入读者进入报道语境做的没有《重庆日报》好。

  总体而言,新华社的报道因为叙事视角应用上的失当,存在着一些瑕疵。如文中出现的“天色渐暗,丝丝寒气隐隐袭来,但村民们心中却暖洋洋的。”等合理想象的描述给作品在客观上造成了细节性伤害。《重庆日报》主要采用限知视角叙事,再现了总理视察云阳某村的一个场景,用当地农民的眼光和语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场景,让读者享受到了与新闻同步推进的快感。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的授奖评语中并没有将这两篇报道的特色做详细的区分,但综合而言,笔者认为《重庆日报》的报道无论从报道的客观性还是叙述的新颖性上,都胜出新华社报道一筹。

  记者是新闻作品的主要生产者,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力求做一个无所不在的全能者。但在叙事中,应当避免全知视角的滥用。而限制视角可以给读者提供不同角度的信息,消息源引用和新闻场景表述都比较规范和生动,在新闻客观性的集中展示上强于全知叙事,而且限制视角叙事的文本意义不那么圆满,留给读者接受的空间更大。从新闻竞争的角度而言,中小媒体在新闻资源等方面弱于强势媒体。想要在新闻竞争中取得成功,营造新闻的陌生化效果也是可以通过限知视角的调整达到的。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要尽量使用限知视角叙事和纯客观视角叙事,有选择地慎用全知视角叙事。

  注释:

  ①肖伟:全知视角对几类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J],《暨南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1

  ②门彻、展江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③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3年度,第十四届)[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第258—第263页(作者系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0:49 , Processed in 0.04814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