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29|回复: 4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名著专题研究】作业--浅析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补救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7 09: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其结果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很多小说以自己的“快餐”版——电影、电视风靡一时,获得了更广阔的受众;另一方面,小说中的很多妙处生生地被大屏幕过滤掉了,失去了原味。不过,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种现象,争论这种做法有没有意义是徒劳的,因为小说改编为影视是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想想如何在改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小说的意味。

首先,不论一部小说是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还是限制叙事,它在评论方面都比电影更容易。因为不论叙事者是谁,他都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对一件事情很方便地发表评论。比如上课时提过的贾宝玉的出场诗的问题。实际上在这里我们看到叙事者与作者是有一定程度的分离的,在这里叙事者更像是所谓的“世俗眼光”,也就是说,作者未必同意叙事者的言论,读者也未必同意,但是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这种评论更加凸显出了贾宝玉面临的社会压力,让他的反叛意识更显得可贵。但是,这些东西拿到影视中就失去了。

可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评论也可以保留。比如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叙事者是尼克,他几乎是整个故事的一个旁观者,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影片的结尾,导演用他的口吻,使用了画外音的手法来作了一段评论:“我很好奇盖茨比第一次看到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他花了好大的力气才走到这里,而且他曾那么接近梦想,仿佛一切触手可及。他不知道,其实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梦想。”这段评论合着一段优美而又怅惘的音乐,乐声中,影片圆满结束,并且被推向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其次,小说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更自由。这个很容易理解,小说随时可以来一段心理描写,而影视作品中就很难,要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就只能让人物自言自语,但是自言自语用的太多又很做作。有时,小说中的人物还可以心中无限感慨,但是表面上又欲言又止,这种感觉放到影视中就恐怕得完全演员的神情来传达了,不过这种传达未必是准确的,一来演员的演技有高有低,他们的传达未必到位,即使到位了,观众能不能读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晴雯死后,宝玉在园中祭奠,这时黛玉过来,两人一起想出了两句诗:“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时小说中是这样来描写黛玉的心情的:“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这个细节其实很重要,读者读到这里很容易就能体会黛玉为何会因为这两句诗心神不宁。黛玉已经敏锐地察觉到这两句诗既是写给晴雯的,也是写给自己的,这诗文好像可以预言自己和宝玉的结局。这一点虽小,却很重要,即表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又为后文买下了伏笔。但是如果我们是电视剧的编剧,这可真的要了我们的命了:这个细节不能舍弃,但是又不能令黛玉开口说话,怎么办才好?我看了87电视版,发现编剧是这样处理的:晴雯死后,宝玉在园中祭奠,黛玉出现,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说着过来放下一枝花,拜了一拜。宝玉一边说着:“你都听见啦!”一边把祭文递给黛玉瞧,黛玉念道:“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接着一面说:“这一联意思好,只是咱们窗子上都糊的霞影纱,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一面把祭文递回给宝玉。宝玉点头:“对,对极了。你平日里待晴雯就好,这片祭文就算是你作的吧,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怎么样?”黛玉轻轻摇了摇头:“她又不是我的丫头。”宝玉想了想说:“有了,就改作‘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怎样?”黛玉没有回答,两人相视无语。宝玉把祭文烧了,接下来,暂且无话。到了第30集,有这样一个镜头,黛玉坐在桌前,把这两句诗写在一张纸上,怔怔地看着出神,这时紫鹃进来,说道:“姑娘,宝玉病了,快去看看吧!”看到这里,我真的佩服那位编剧,这里黛玉把诗文写下来回味,足见她听到诗文时所受的触动。虽然只是一个镜头,虽然用了一种迂回的手法,但是黛玉的那种不详的预感就完全可以表现出来了。

再次,小说中的视角多变。小说可以交叉运用上帝的视角、主人公的视角、旁观者的视角,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影视中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这点,比如镜头的运用,但是跟小说相比多样性有限。不过影视有时可以通过演员的合作,在同一幅画面上同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比如刚刚我提过的祭晴雯那一段,在小说中是写一段宝玉再写一段黛玉,就像打网球一样,两个人接替上场。电视剧中可以看到黛玉评论祭文时,宝玉在一旁神情无比失落,这对气氛和情绪的渲染是很有帮助的,这里就如同打保龄球,两个人各自一条球道,可以同时出手。这种方式虽然不同于小说,但是又有一种不同的味道。

我想到的就这么多,希望大家集思广益,能够发现甚至想出更多的手法来帮助小说更好地改编成影视作品。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6 19:55:34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2-27 11: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谈谈小说的影视改编问题

楼主分析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先赞一下。我在这里有两点看法,甚是浅陋,班门弄斧,望大家不要见笑。

第一,楼主在第一段最后提到“我们能做的,是想想如何在改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小说的意味”,对这一点我不是非常赞同。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剧作为现代艺术形式,颇有相通之处,但是却都自成一家,各有千秋。我曾经听过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这个剧目中,唱词如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     清奇非俗流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这段越剧唱词虽然保留了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些成分,但是韵味已经大不相同。《红楼梦》原文中宝黛相见之时两个十二三岁的小孩一些心理反应,并没有明显爱情的成分;而这段越剧唱词则是一见钟情的典例。在表演过程中,宝玉与黛玉秋波频传,言笑晏晏,更是确定无疑地向观众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这样的改编明显是偏离小说原意的,但这并不是错误,这正是有越剧自己的特点所决定的。放眼经典越剧选段,无一不是以爱情为主题。一板一眼地将小说中的情节生搬硬套到越剧中去是行不通的。正是这种有意的偏离成功造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段不朽的杰作。

电视剧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今天最为广泛的娱乐传播媒介,起着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角色,在改编的过程中它更多应该考虑的应该是能否让今天的观众接受,否能让《红楼梦》也成为电视剧的经典。至于是否忠于小说作者的原意,并不应该成为首要的考虑。

第二,楼主在第四段中提到“小说随时可以来一段心理描写,而影视作品中就很难,要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就只能让人物自言自语,但是自言自语用的太多又很做作。”这一点我也感受颇深。我非常喜欢D.H. Lawrence
  
小说《Woman in Love》(《恋爱中的女人》)。后来在网上搜到一个英国七十年代拍的电影,据说也拿过奥斯卡,但当时感觉特别失望。《Woman in Love》给人的美感并不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在于微妙的心理描写。虽然作者的表情,动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像小说中那样淋漓尽致。《红楼梦》中虽然有很多心理描写,但是情节毕竟还是主体。所以有好的演员,好的导演,还是可以拍出理想的效果的。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6 20:00: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7 13: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高著浩在2009-12-27 11:35:29的发言:

楼主分析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先赞一下。我在这里有两点看法,甚是浅陋,班门弄斧,望大家不要见笑。

第一,楼主在第一段最后提到“我们能做的,是想想如何在改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小说的意味”,对这一点我不是非常赞同。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剧作为现代艺术形式,颇有相通之处,但是却都自成一家,各有千秋。

    这段越剧唱词虽然保留了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些成分,但是韵味已经大不相同。《红楼梦》原文中宝黛相见之时两个十二三岁的小孩一些心理反应,并没有明显爱情的成分;而这段越剧唱词则是一见钟情的典例。在表演过程中,宝玉与黛玉秋波频传,言笑晏晏,更是确定无疑地向观众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这样的改编明显是偏离小说原意的,但这并不是错误,这正是有越剧自己的特点所决定的。放眼经典越剧选段,无一不是以爱情为主题。一板一眼地将小说中的情节生搬硬套到越剧中去是行不通的。正是这种有意的偏离成功造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段不朽的杰作。

电视剧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今天最为广泛的娱乐传播媒介,起着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角色,在改编的过程中它更多应该考虑的应该是能否让今天的观众接受,否能让《红楼梦》也成为电视剧的经典。至于是否忠于小说作者的原意,并不应该成为首要的考虑。


嗯,对于高同学说的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文学作品、电视剧、戏曲、电影、话剧等等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立的价值,无法相互替代。既然如此,在我看来也就没必要让其中一种形式极力地去接近另一种,楼主举的那个《红楼梦》电视剧中的小例子,我倒更愿意离开小说,而把它作为电视剧本身、作为该剧导演的匠心去理解~~

不过这也有问题了,我以前和身边的同学们讨论金庸小说里的人物,热热闹闹争论半天,最后才发现大家说的其实不是同一个人,一个是书里的,一个是电视剧里的……我还是觉得二者应该独立起来,电视剧不妨充分发挥其优势,但是读原著的意义无可替代。

高同学说到了越剧《红楼梦》,那个唱段是我最喜欢的戏曲唱段之一~~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30集的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那里面内容就丰富一些了,不只是在说宝黛爱情:)我都看过至少四遍了,不仅唱得好听,而且美女如云呀~~嘻嘻,我搜了一下,附个链接吧,感兴趣的老师同学们也不妨挑几段看看~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2485505&iid=6712071&cid=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7 13:23: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6 19: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鑫星在2009-12-27 9:01:26的发言:

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其结果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很多小说以自己的“快餐”版——电影、电视风靡一时,获得了更广阔的受众;另一方面,小说中的很多妙处生生地被大屏幕过滤掉了,失去了原味。不过,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种现象,争论这种做法有没有意义是徒劳的,因为小说改编为影视是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想想如何在改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小说的意味。

首先,不论一部小说是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还是限制叙事,它在评论方面都比电影更容易。因为不论叙事者是谁,他都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对一件事情很方便地发表评论。比如上课时提过的贾宝玉的出场诗的问题。实际上在这里我们看到叙事者与作者是有一定程度的分离的,在这里叙事者更像是所谓的“世俗眼光”,也就是说,作者未必同意叙事者的言论,读者也未必同意,但是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这种评论更加凸显出了贾宝玉面临的社会压力,让他的反叛意识更显得可贵。但是,这些东西拿到影视中就失去了。

可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评论也可以保留。比如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叙事者是尼克,他几乎是整个故事的一个旁观者,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影片的结尾,导演用他的口吻,使用了画外音的手法来作了一段评论:“我很好奇盖茨比第一次看到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他花了好大的力气才走到这里,而且他曾那么接近梦想,仿佛一切触手可及。他不知道,其实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梦想。”这段评论合着一段优美而又怅惘的音乐,乐声中,影片圆满结束,并且被推向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其次,小说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更自由。这个很容易理解,小说随时可以来一段心理描写,而影视作品中就很难,要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就只能让人物自言自语,但是自言自语用的太多又很做作。有时,小说中的人物还可以心中无限感慨,但是表面上又欲言又止,这种感觉放到影视中就恐怕得完全演员的神情来传达了,不过这种传达未必是准确的,一来演员的演技有高有低,他们的传达未必到位,即使到位了,观众能不能读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晴雯死后,宝玉在园中祭奠,这时黛玉过来,两人一起想出了两句诗:“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时小说中是这样来描写黛玉的心情的:“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这个细节其实很重要,读者读到这里很容易就能体会黛玉为何会因为这两句诗心神不宁。黛玉已经敏锐地察觉到这两句诗既是写给晴雯的,也是写给自己的,这诗文好像可以预言自己和宝玉的结局。这一点虽小,却很重要,即表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又为后文买下了伏笔。但是如果我们是电视剧的编剧,这可真的要了我们的命了:这个细节不能舍弃,但是又不能令黛玉开口说话,怎么办才好?我看了87电视版,发现编剧是这样处理的:晴雯死后,宝玉在园中祭奠,黛玉出现,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说着过来放下一枝花,拜了一拜。宝玉一边说着:“你都听见啦!”一边把祭文递给黛玉瞧,黛玉念道:“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接着一面说:“这一联意思好,只是咱们窗子上都糊的霞影纱,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一面把祭文递回给宝玉。宝玉点头:“对,对极了。你平日里待晴雯就好,这片祭文就算是你作的吧,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怎么样?”黛玉轻轻摇了摇头:“她又不是我的丫头。”宝玉想了想说:“有了,就改作‘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怎样?”黛玉没有回答,两人相视无语。宝玉把祭文烧了,接下来,暂且无话。到了第30集,有这样一个镜头,黛玉坐在桌前,把这两句诗写在一张纸上,怔怔地看着出神,这时紫鹃进来,说道:“姑娘,宝玉病了,快去看看吧!”看到这里,我真的佩服那位编剧,这里黛玉把诗文写下来回味,足见她听到诗文时所受的触动。虽然只是一个镜头,虽然用了一种迂回的手法,但是黛玉的那种不详的预感就完全可以表现出来了。

再次,小说中的视角多变。小说可以交叉运用上帝的视角、主人公的视角、旁观者的视角,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影视中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这点,比如镜头的运用,但是跟小说相比多样性有限。不过影视有时可以通过演员的合作,在同一幅画面上同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比如刚刚我提过的祭晴雯那一段,在小说中是写一段宝玉再写一段黛玉,就像打网球一样,两个人接替上场。电视剧中可以看到黛玉评论祭文时,宝玉在一旁神情无比失落,这对气氛和情绪的渲染是很有帮助的,这里就如同打保龄球,两个人各自一条球道,可以同时出手。这种方式虽然不同于小说,但是又有一种不同的味道。

我想到的就这么多,希望大家集思广益,能够发现甚至想出更多的手法来帮助小说更好地改编成影视作品。

同意高著浩同学的评价: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并能选出一两个片段做深入分析,很好,这正是我最喜欢看的一类文字,加一个精吧:)文字转化为影像语言,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例子很多,比如,我边看你的分析边想到了钱钟书的《围城》,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以后,原著文字中很多非常精妙的比喻就无法欣赏到了。但损耗之外,必须还看到增值一面的可能,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楼上高著浩同学的看法,你也不妨再思考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6 19: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高著浩在2009-12-27 11:35:29的发言:

楼主分析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先赞一下。我在这里有两点看法,甚是浅陋,班门弄斧,望大家不要见笑。

第一,楼主在第一段最后提到“我们能做的,是想想如何在改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小说的意味”,对这一点我不是非常赞同。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剧作为现代艺术形式,颇有相通之处,但是却都自成一家,各有千秋。我曾经听过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这个剧目中,唱词如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     清奇非俗流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这段越剧唱词虽然保留了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些成分,但是韵味已经大不相同。《红楼梦》原文中宝黛相见之时两个十二三岁的小孩一些心理反应,并没有明显爱情的成分;而这段越剧唱词则是一见钟情的典例。在表演过程中,宝玉与黛玉秋波频传,言笑晏晏,更是确定无疑地向观众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这样的改编明显是偏离小说原意的,但这并不是错误,这正是有越剧自己的特点所决定的。放眼经典越剧选段,无一不是以爱情为主题。一板一眼地将小说中的情节生搬硬套到越剧中去是行不通的。正是这种有意的偏离成功造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段不朽的杰作。

电视剧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今天最为广泛的娱乐传播媒介,起着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角色,在改编的过程中它更多应该考虑的应该是能否让今天的观众接受,否能让《红楼梦》也成为电视剧的经典。至于是否忠于小说作者的原意,并不应该成为首要的考虑。

第二,楼主在第四段中提到“小说随时可以来一段心理描写,而影视作品中就很难,要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就只能让人物自言自语,但是自言自语用的太多又很做作。”这一点我也感受颇深。我非常喜欢D.H. Lawrence
  
小说《Woman in Love》(《恋爱中的女人》)。后来在网上搜到一个英国七十年代拍的电影,据说也拿过奥斯卡,但当时感觉特别失望。《Woman in Love》给人的美感并不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在于微妙的心理描写。虽然作者的表情,动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像小说中那样淋漓尽致。《红楼梦》中虽然有很多心理描写,但是情节毕竟还是主体。所以有好的演员,好的导演,还是可以拍出理想的效果的。

呵呵,主题帖精彩,你的跟帖也很精彩——

电视剧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今天最为广泛的娱乐传播媒介,起着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角色,在改编的过程中它更多应该考虑的应该是能否让今天的观众接受,否能让《红楼梦》也成为电视剧的经典。至于是否忠于小说作者的原意,并不应该成为首要的考虑。”

此论尤能启人深思。

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6 20:01:4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3:50 , Processed in 0.0576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