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爱玲 郑乙歌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在洛杉矶的一所公寓里,一个女子孤独而安静的死去,几天后,如她生前所愿,她的骨灰撒入太平洋。时间苍茫流转,许多年以后,又一个中秋节即将来临,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忆起20年前她悄然离开的日子,只知道在我的记忆里,再也没有人会在16岁那年像她那样: 用一个华丽而苍凉的手势,在一幅冷艳的厚厚的织锦上,勾勒出一个个繁复得理不清头绪、找不到出路图案,深黑的背景下却闪亮着靓丽的光芒,顾自华丽,顾自寂寞。时光如暗流泛出灰黄,文字如织锦缎上的丝,织出冷冷世情里的温暖。也许生命真如她所说: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虱子.在她华丽与苍凉的文字背后,哀伤是安静的自己,虽然飘逝了物质的躯体,却留下永远的传奇,但丁说:“我们的灵魂在寻找我们的肉体,而目的不是回到肉体中去,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复原已经失去的东西”。在对于她过去的寻找中,我更坚定这种看法。 轻轻合上那本《张爱玲小说集》,读完了她的文字,却读不完她的心。说不尽那些敏感得近乎冷酷的领悟,无情地看《红玫瑰白玫瑰》凋零;道不明那虚掷时光、阴差阳错外加无情算计的十八春,想忘又不能忘的《半生缘》灭;尝不尽华贵沉重“金锁”冷;想不到城毁缘起“倾城之恋”…… 她用文字绕定了你的心性,让你无法自拔;她也用文字绕定了自己的一生,同样无法自拔! 她说的,“出名要趁早”,急急忙忙地仿佛要赶赴一场什么盛宴,好象怕会错过了什么。最后却又把自己锁进一个冷冷的无人知晓的人情孤岛,连逝去都那样孤寂,孤寂得让世人看着凄凉。 (一)童年:忧伤的底子 在《私语》中,张爱玲一一细数着她的童年,她的父母,她最初所有哀伤的源头。她出生在一个满清遗老的家庭里,母亲是位留过洋的新派女子,对新事物总是充满激情;而她的父亲却是一个吸鸦片、逛窑子、大把大把花钱的满清遗少。父母离异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母亲留洋出走,她与父亲的矛盾也骤然升级。她被别扭地塞进一个近乎扭曲的家庭里,她奋力挣脱,终于体无完肤。许多年以后她成为一个如鹤般孤傲的女子,喜欢用参差多态和不完美表现世俗的生活,冷静甚至残酷,也许与这段童年的经历有关。在长期的冷漠的现世中,她变的越来越不喜用世俗的眼泪去博取芸芸众生庸俗的同情,她喜欢忧伤,她想把它藏在生命的最低处,就像她喜欢用华丽的旗袍掩盖自己的孤独一样,日子久了,旗袍就成了孤独的装饰,华丽也成了忧伤的影子,影子里全是自己,别人却无法进入。
(二)成长:安静的痛苦 《天才梦》是一篇自叙性散文,不长,却很重。张爱玲说自己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的确,她四岁时便开始写一部小说,自己办报纸,十六岁时已经成为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于是,当年幼的她在摇摇晃晃古旧的老藤椅前背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藤椅上老人的泪珠便从他刻满皱纹的脸上滚了下来,那一年,她三岁,在别人的悲伤里她仿佛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悲伤。在圣玛丽女校里,她是一个不善交往,特立独行的女生,唯一使她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她的历史小说《霸王别姬》,当时她的这篇小说被校内外誉为;“用新的手法,新的意义,重述了我们历史上最有名的英雄和美人的故事,写来气魄雄豪,说得上是一篇力作"汪宏声——他最喜欢的先生——甚至认为此作比郭沫若用同样题材写的《楚霸王自杀》“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香港大学,她喜欢和一个叫炎婴的女子在爱丁堡公寓的屋顶仰望蓝天,残酷的战争在她生命中的记忆是几年后的一部小说——《倾城之恋》。现在看来,这是她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自我陈述,因与白流苏太像,以至于自己在小说里无法遁形。或许曾经她和白流苏一样有着相似的经历,在漫天的火光中,坐在车上,经过昏暗的街衢,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自己的影子——却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苍白、渺小,她是空虚的,以至于她发现她、白流苏、和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孤独,所以,她情不自禁的说出了自己的话。 成长,与起伏波动中完成它的过程,而她却像一双眼睛,于万千人中寻找自己的影子,面无表情,冷眼旁观。
然而张爱玲是有爱的,或许像她这样的人,注定不会让感情平淡如水的流走。她曾在给胡兰成的照片背后这样写到:“见了他,她变的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是真爱的,完全没有顾忌到对方的政治身份,或许在张爱玲看来,那些都是可笑的附属。虽然她也懂得不带任何条件,然而,最后的失望,却也难免悲伤,但对于这段经历她却始终未在文字中提及。这也许真应了她的那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三)最后一炉香 有谁会想到让读者“寻出家传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伴着袅袅的烟香,没有形状只有心情地听她讲一个故事,香燃完了,味儿飘散了,故事也讲完了,只余下看书的人,手中残留着书,心里残留着怅恨,用鼻息努力去捕捉空气中残留的若有若无的淡香,看阳光无绪地从远远的窗格洒进来,照不亮阴影里的人生——张爱玲真是残忍,竟让她的故事伴着记忆中最难抹去的沉香,让你一辈子挥之不去。
品读张的文字,就是让自己心甘情愿地沉入往事,沉入哀伤,沉入自我,而我们却连挣扎的念头都不曾过……可多少梦已经碎成光,沉入水底,其实还可以一直沉下去。 我们都在平平凡凡地做着安安全全的普通人,我们都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放弃那美丽的梦中桃花源,我们都会在繁杂的现实中屈服,可是,张爱玲没有!她用自己的一生去坚守了生命最初的愿望与梦想,她只爱一个人,她只守一场繁华,用一辈子!留下世人去评说她不凡的出身,落寞的成长,没有理智的爱恋,冷寂的余生,以及那无人能替代的文字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