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子非鱼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方言词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 16: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曹恩予在2010-1-25 22:52:10的发言:

新疆汉语方言(原题:新疆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研究)

(师按:题目改成“新疆汉语方言”更合适。)

200733028  曹恩予

3.歹:好歹这对反义词在新疆话里成了同义词,都是“好”的意思,(师按:思考:这和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有没有关系?)比如“太歹了”,“歹得很”
    
,但在语气里有点“反话反说”的意思。

歹的本义为坏,但有的方言当好讲,这就是传统训诂学所说的“反训”。如属于中原官话的陕西中部方言:“这个人瞎不知,歹不知”(这个人不知道坏,不知道好。)新疆伊宁方言:“这个电影歹完了”(这个电影好极了。)“歹”又可当副词太、非常讲,这是由“歹”的本义引申而来的。如,属于兰银官话的新疆乌鲁木齐方言:“伽师底甜瓜歹甜”(伽师的甜瓜非常甜) J( ’。当程度副词很、特别讲的歹,在南京老派方言中也有,如:“如朱元璋当了皇帝疑心病歹重。” 儿 ’另外,银川方言还有一个作后加成分的“歹了”(或“歹乎了”)的组合,作某些动词、形容词的程度补语,如说“坏歹了”、“气歹了”、“骂歹了”。 ’虽然用法比较特殊,但仍与歹的本义有关联。《汉语方言大词典》还收有南京方言“歹怪”(怪癖之意)一词。此词在属于吴语的江苏金坛、溧水方言中又可当副词(非常;相当)用。这些都属于比较罕见的歹字组合。

——节自谢栋元《从“歹”字说起——关于借词的一些思考》,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西北方言似乎“歹”都当好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2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我的论证过程是这样的:
QUOTE:
客字自古至今的声母都是k音,但是我们地方话中把它读作qiě。在汉语的语音的发展过程中,齐齿字和撮口字的舌根音[k]、[kh]、[x]变成了舌面前音[tɕ]、[tɕh]、[ɕ](即j、q、x),而开合口不变。可能是因为在[tɕ]、[tɕh]、[ɕ]等舌面前音出现时,一部分人把舌根音的变化泛化的结果,而qiě这个音中正好有介音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2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客字自古至今的声母都是k音,但是我们地方话中把它读作qiě。在汉语的语音的发展过程中,齐齿字和撮口字的舌根音[k]、[kh]、[x]变成了舌面前音[tɕ]、[tɕh]、[ɕ](即j、q、x),而开合口不变。可能是因为在[tɕ]、[tɕh]、[ɕ]等舌面前音出现时,一部分人把舌根音的变化泛化的结果,而qiě这个音中正好有介音i。

这段话的问题出在这句:“可能是因为在[tɕ]、[tɕh]、[ɕ]等舌面前音出现时,一部分人把舌根音的变化泛化的结果”。

实际上,原本没有[tɕ]、[tɕh]、[ɕ]这组音,它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见组([k]、[kh]、[x])的腭化音(即所谓团音),一个是精组([ts]、[tsh]、)跟齐齿、撮口[y]字相拼出现的音(即所谓尖音)。

因此,不是先有[tɕ]、[tɕh]、[ɕ]这些舌面前音,才有[k]、[kh]、[x]的变化,而是前者源于后者的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3 20:55:3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7 11: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学期这个作业帖还这么热!非鱼老师、大伙儿辛苦了!

看了第一页艳梅的帖子,说一个想法:例句中多次出现的“恁”(在河南话中表示“你”、“你们”),可能应该写成“您”,方言读音是“nen1”,与普通话中的“恁”读音接近,不是敬称;根据情况,可以表示单数或者复数。

“恁”这个词,河南话中也有,意思跟普通话中一样,也是“那么、这么”之意。

不知艳梅意下如何?“恁俩”这样的写法是何出处?“厮”字在河南方言中的其他用法研究得怎么样?我没看其他帖子,如果已经有了回答,还请指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7 11:25: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12: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酒鬼,你的观点我觉得很对,应该脱掉“子”的这个无实意词再分析“贼娃”。我给出了两个解释,但没能选出最终解释。谢谢你的旁例,我觉得第二种解释也就是你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12: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喧”来源于“寒暄”的说法我保留意见。如果说“喧”来自于“寒暄”,那“寒暄”又是由何种说法演变而来呢?再者,举两个古籍中“寒暄”的例证怎么就能说明“喧”是由它而来?

期待点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00: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3-7 11:23:38的发言:

这学期这个作业帖还这么热!非鱼老师、大伙儿辛苦了!

看了第一页艳梅的帖子,说一个想法:例句中多次出现的“恁”(在河南话中表示“你”、“你们”),可能应该写成“您”,方言读音是“nen1”,与普通话中的“恁”读音接近,不是敬称;根据情况,可以表示单数或者复数。

“恁”这个词,河南话中也有,意思跟普通话中一样,也是“那么、这么”之意。

不知艳梅意下如何?“恁俩”这样的写法是何出处?“厮”字在河南方言中的其他用法研究得怎么样?我没看其他帖子,如果已经有了回答,还请指出。


谢谢老师的提问。

河南话中确实有"nen4"这个音,表示“这么、那么”的意思,之前我也没考察过这个字的具体写法,看过老师的贴后,我又查了下词典,估计就是普通话中的“恁”这个字。由于河南话(洛阳方言)主要用于口头交际,很多字只有发音并没有确切的写法,而且有些音也不是很容易标出来,我例句中“恁俩”的“恁”字的发音介于"nei2"和"nen2"之间,具体是哪一个字我也没查到,不过我们那儿一般写的话都是写成“恁”,我也没做进一步的考证(我在这里检讨一下~~)。不过我认为应该不是写作“您”,洛阳方言中有“您”这个字,用法和普通话中的一样,表敬称。

洛阳方言中第二人称代词有“你”、“您”、“你们”、还有“恁”(暂且这样写,和“您”加以区分)。“恁”除了可以表示“你们”(如“恁去哪儿类?”多用于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提问,也可以加上具体的数词,如“恁俩”、“恁仨”或者“恁jue(几个)”等),还可表示“你的”或“你们的”(如“恁村儿”可以指“你们村儿”或“你村儿”,但一般只说“恁村儿”;“恁家”也一样。)表“你的”或“你们的”时“恁”常作定语。但表示“你”时我们一般不用“恁”。如可以说“你去哪儿?”,但“恁去哪儿?”则相当于“你们去哪儿?”,两个意思不一样。

以上也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还没有找到什么证据。还请老师多多见谅。

“厮”在河南话中,我现在只发现了“厮跟”一词,别的用法还没有发现。我想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语言的发展,古汉语中的“厮”字可以使用的场合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想,还望老师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10: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程艳梅在2010-3-18 0:13:47的发言:

谢谢老师的提问。

河南话中确实有"nen4"这个音,表示“这么、那么”的意思,之前我也没考察过这个字的具体写法,看过老师的贴后,我又查了下词典,估计就是普通话中的“恁”这个字。由于河南话(洛阳方言)主要用于口头交际,很多字只有发音并没有确切的写法,而且有些音也不是很容易标出来,我例句中“恁俩”的“恁”字的发音介于"nei2"和"nen2"之间,具体是哪一个字我也没查到,不过我们那儿一般写的话都是写成“恁”,我也没做进一步的考证(我在这里检讨一下~~)。不过我认为应该不是写作“您”,洛阳方言中有“您”这个字,用法和普通话中的一样,表敬称。

洛阳方言中第二人称代词有“你”、“您”、“你们”、还有“恁”(暂且这样写,和“您”加以区分)。“恁”除了可以表示“你们”(如“恁去哪儿类?”多用于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提问,也可以加上具体的数词,如“恁俩”、“恁仨”或者“恁jue(几个)”等),还可表示“你的”或“你们的”(如“恁村儿”可以指“你们村儿”或“你村儿”,但一般只说“恁村儿”;“恁家”也一样。)表“你的”或“你们的”时“恁”常作定语。但表示“你”时我们一般不用“恁”。如可以说“你去哪儿?”,但“恁去哪儿?”则相当于“你们去哪儿?”,两个意思不一样。

以上也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还没有找到什么证据。还请老师多多见谅。

“厮”在河南话中,我现在只发现了“厮跟”一词,别的用法还没有发现。我想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语言的发展,古汉语中的“厮”字可以使用的场合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想,还望老师多多指教~~~

 

     我只去过一次洛阳,我的意见主要是根据郑州话而言,供你参考。

    

    “恁”除了可以表示“你们”(如“恁去哪儿类?”多用于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提问,也可以加上具体的数词,如“恁俩”、“恁仨”或者“恁jue(几个)”等),还可表示“你的”或“你们的”(如“恁村儿”可以指“你们村儿”或“你村儿”,但一般只说“恁村儿”;“恁家”也一样。)表“你的”或“你们的”时“恁”常作定语。但表示“你”时我们一般不用“恁”。如可以说“你去哪儿?”,但“恁去哪儿?”则相当于“你们去哪儿?”,两个意思不一样。

       “你”做单数第二人称,跟普通话用法是一样的;同意艳梅对这个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这个词怎么写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厮”表示“一起、共同”的其他词汇我也还没有发现,哈哈。先记下这些问题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8 22:03:5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9 19: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野外的酒鬼在2010-3-3 11:10:57的发言:

青海方言里有“贼娃”(小偷)、“抢娃”(强盗)、“猵娃”(无赖),这里的娃应当是贱称、贬称;

同时青海也使用“鸡娃”(小鸡)、狗娃等说法,表示幼小,但应该与上边有所区别。

至于后面的“子”是助词,无意义。在青海方言运用中可有可无。而兰州对“子”这一助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如兰州张保和快板就有专门一个段子是说兰州人说“子”的,通篇句句不离“子”。

哦也~找到一枚青海学长!还有“喧”在青海方言里也是“说话、聊天儿”的意思。

看到学姐学长们的作业,好有趣啊哈哈。毕业论文也想写我家方言的呢,请非鱼老师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1:56 , Processed in 0.05752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