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非王 看过的“新时期文学”作品中,《棋王》是最俗的。余华的《现实一种》、莫言的《红高粱》或苏童的《妻妾成群》都可见到其或冷峻、或厚重、或家常的笔墨风格。而《棋王》走的是最老套的“武侠小说式”路线,小说主人公——王一生也是塑造得最蹩脚的英雄形象。我认为,棋王非王,只是个游侠。 首先,整篇读下来,就可以感到棋王的“王”并非“王者”、“王道”的“王”。因为在小说的结尾,王一生经历一场炫目华丽的“棋林争霸赛”后,又回到原来那个插队下乡的小青年,没有享受到什么天王巨星级的待遇。小说一把王一生比完棋这事儿说完就素素落幕了。也许,阿城笔下的“王”,充其量也只能是个无冕之王。再者,王一生这个棋王,怎么看都有点猥琐。比如,在书的开头,王一生出场的时候,就写到:“那个学生瞄了我一眼,眼里突然放出光来:‘下棋吗?’”眼中放光,常让我想到:深夜,古森林中,狼群盯着猎物时的眼神。这倒显得咱主人公找人下棋跟找猎物似的。话又说回来,武侠小说的开头,主人公在刚出场的时候一般都是小角色,像杨过、韦小宝,出身要多低下就有多低下。所以,出场戏这条就得过且过,算pass了。但,文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吃饭的那段就使王一生跟不像个“王”了。“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看到这儿,我完全看不出这写的是一个棋王,顶多是个象棋的铁杆粉丝,着迷到忘了吃饭而亏待了自己的胃的家伙,它更像一个“棋乞丐”。其实,这种饿个几十天后大吃一顿的情节本是俗的。例如,在一部写元末明初的富商沈万三的小说中写道,沈万三出海做生意,途中船被海浪打翻了,在海上漂泊饿了几天后被路过的船队救起。在别人拿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他时,他却只是有节制地填了填胃。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多吃点,他却表示正是因为经历过饥饿才越发体会到食物的可贵。这至少,从精神内涵层面上,就把王一生给了比下去了。再说,从人的生理角度上说,一旦人饿了n天后,胃也应该会饿小点。这点启示是由现今铺天盖地的减肥茶广告引申的,多少也会有点道理。因此,这小说的些许情节是落入俗套的,是俗的。而王一生却不是王,种种细节让他更具有游侠气质。 其次,对于小说的结尾,跟不像个“王”该有的。“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很淡的笔调。阿城没有给王一生过多的辉煌,就这样把这个棋王又下放回去了。这情节安排虽然使《棋王》看起来没那么俗了,但离“棋王”题目似乎更远了。有人也许会说,拥有高超棋艺的人最后隐居在山林之间,也是一种王者风范。可在我看来,如果作者真要塑造一个淡泊名利、不食人间烟火的角色的话,大可不必安排王一生轰轰咧咧地与几大高手“飚棋”的戏份了,可以把这篇文章简单地写成回忆录,抑或像《受戒》那样带有水的感觉。可《棋王》就这样,带着半俗半雅的感觉,有点尴尬。 我猜想:在与钟阿城同时代的作家中(尤其是那些现在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的人),有n个人写过类似《棋王》的“武侠”,只是现在没留下来,我没机会看到。为什么钟阿城能够胜出?我认为,应该是因为他写的人跟棋有关。王一生是个棋手,不是个能烧出人间美味的厨子,或心灵手巧的裁缝。中国人以前大多认为衣食住行虽是人所必需的,但也是俗的;不像琴棋书画,是高雅的,都可以成为士大夫的通行证。都说“物以稀为贵”,结束了那现在称之为“空白”的十年,阿城的《棋王》横空出世,也许是在寻找古士大夫人文情节的根吧。这也算是《棋王》雅的一面。可这点雅还是不足以让王一生像个“王”。因为这里的“雅”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表现出来的,并没有着力赋予主人公。所以,棋王非王,只是个游侠。 他,游于楚河汉界之间,游于几大高手争霸赛,最后在“黛玉式的死”中睡死。“王”这个称呼,不属于他。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1-2 20:39: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