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假期回家看奶奶,奶奶一直絮絮叨叨,出啥国啊,你看人家海地地震了,国外多闹心。 我说,你孙子努力往美国考呢,海地不在美国。 奶奶说,反正都是国外,国外没有家里好。 奶奶已经快八十岁了,她知道我在北京,就天天在老家看新闻,居然都知道海地的事了。 但我们俩聊得话题永远都不变,永远是这个小村落为数不多的人和事,永远是那些被我张冠李戴的亲戚。 奶奶的世界也仅限在这里,我的家乡。 我想去的地方有多远,奶奶已经无法想象了,只是她深刻的明白,我要去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孤零零的一个人,这对于她,是难以接受的。 就如同她嘴里絮絮叨叨的话题,她生命里最重要的章节,是她身边繁衍流转的人群,她的儿女,姐妹,亲家,一个胡同里的邻居,都成为奶奶一辈子梳理的脉络。 何止是她,我的村庄里所有的人都是这样。 每次回家老家,会被某个生疏的叔叔拉住,寒暄一阵,我奶奶再过来说,这是你哪哪个爷爷的哪哪个孩子,你要叫什么什么叔,我在忸怩的说一声,叔叔好,对方家长里短一大堆,听得我心里只犯虚。 久居城市,我已经远离了我家乡里根深蒂固的习俗。过年回家,看到村里和我同辈的人,三五成群,三叔四叔的,挨个去敬酒,顿时深感惭愧,这个被我称为家乡的小村庄,也只是有我的奶奶的居住而已,除此之外,再也于我没有半点瓜葛。 尽管村庄里有我父亲成长的印记,埋藏我祖父甚至我祖先单薄的灵魂,但整个村庄已没有和我熟识和亲近的人,没有让我容身的席位,没有我生活安置的环节,空凭我流着同样的血脉,家乡也只是剩一副躯壳,剥开我的情感,找不到半点的依恋和乡愁。 甚为难过。 我爸有句玩笑话,我死了家里还有块坟地,估计你死了家里都找不到地埋了。一语中的。曾经去看过村里的族谱,密密麻麻的人名,据父亲说都是我们的祖先,我还看到了爷爷的名字,写在族谱一个偏僻的角落。 那族谱真的和生物书上画的遗传图一模一样,由最初的那几位祖先开始,慢慢的开枝散叶,繁衍营生,我也不知道自己是第几代,只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在老祖宗安排好的字画里,有幸占上一个位置。 也去看了祖坟,没有什么沉重的历史之感,只是觉得亲切,哪怕我是第一次来。 族谱和祖坟,该是中国历史里最为重要的因素,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也许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伟大的报复了吧。功成身就者告老还乡,一事无成者死得其所,漂泊的人最后将回到自己诞生的地方。 这是中国历史的轮回。 这也是古老家乡的底蕴,那是和先祖,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传承。 城市的兴盛,剥夺了大部分人家乡的归宿。 我相信,现在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再回到那个种族开始的地方,会不知所措,会冷血无情。 现在拼命的想出去,想离开,扪心自问,自己对故土的依恋,不是那种在国外混不开混不好,狼狈归国的心境。而是,在孤身一人的时候能够想起的那个地方。 很多人出去以后都会变的很爱国,情理之中,但家乡和祖国是两个概念,家乡和家也是两个概念。 爱国和思家是一个人的本能,乡愁却是一个人的情怀。 我可以多看看中国的新闻,我可以想起家里门口的老树,我可以打电话给爸妈,但我找不到一个地方,能让人踏踏实实的老去。 现在的中国人只能死在时代的洪流中,再也无法安息于家乡的山水里。 也罢,出国回国也好,在中国享乐也好,这个时代的人所追求的也只是活着罢了,我也是,你也是,活着尚且不易,又何必想死去的归所。 也正是少了对死亡的恐惧,才少了对家乡的依恋。 正是少了对后代的思考,整个中国才这么多的事,让人烦也烦不完。 政治上的事,就让已经活得好的人去管吧,经济上的事,就让不会活计的人去管吧,社会上的事,就让活得不耐烦的人去管吧,我们就简简单单的活着的人,东奔西走,似水流年。 只是,有时会,想起我的家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4 20:19: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