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白水

[转帖]说《诗·关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3 20: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0-4-3 7:11:32的发言:

不是《关雎》,是《陈风·月出》。

果然当时是短路了,我回过神来时正好听见白水说血淋淋宰杀奴隶……

不过《月出》被人解读成这样,也真够有想象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4 12: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了几段有启发性的看法,因为是事后的回忆理解,如果有理解偏误或记忆失误,请指正:

白水:关于《关雎》,有几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
1、“关关”,有人认为是“呱呱”声,拟音的叠音词比较接近语言的原生状态,孩子早期会用这样的叠音词指称事物,如“叭叭”指小汽车。
2、有人认为“雎鸠”和鸟图腾崇拜有关系。
3、可以从“窈窕”出发探讨中国传统女性美标准的演变,如诗经“健硕”(《卫风硕人》)、唐丰腴、宋……
4、“好逑”,有注释认为“逑”是“怨偶”,是否如此。
5、每段韵脚的变化是否和感情变化有关?
6、“采”的读音,“芼”的意思。
7、全诗是民间百姓还是知识分子的婚宴歌?

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纯兴起,面对美好的春日里,河中小沙洲上鸣唱的鸟儿,诗人心中升腾起一种情感。全诗重点不是君子是否追求到了淑女,而是结果并不重要。君子经过“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最终不胶着于是否能得到,而是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延续初初的那种意蕴升腾的美好。只有这样境界的君子,才能配得上那样的“窈窕淑女”。孔子以此诗为三百之首,这里的君子是孔子理想的君子。
【对于屋子的看法,大家后来有讨论,普遍觉得这样的理解也是很好的,尤其是提出的那种境界,但是如果认为孔子是这样的理解,则需要证据。屋子有自己的一套观照体系,远风对其理解是,将主观体验者与对象分开,体验者可以不理会对象的状态,在“破点生晕”、“乐与教”中都是这样的角度。大家也好奇,如果换一首诗经中的诗,屋子会如何解读。】

小即:这首诗前后是否有一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是怎样表现的。后面两段是真的成婚了,还是诗人的想像。【这是对作品纯文学的思考,很受启发。】

铁西:如果以“姐妹(实际是妻妾)之情”来理解这首诗也很美好啊。想像两个衣着华丽的女子在悠悠琴瑟、钟鼓乐声中一起和谐劳作,也是很美丽的场景。
【铁西对《诗经正义》很感兴趣,个人以为可以花点儿时间将它好好地从头到尾读一遍(读标点本应该也花不了太多时间),孔颖达是“五经互注”的,所以,任选其中一部通读,对领会其他几部都是会有很大帮助的,更不用说通读一部之后会带来的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入理解。研究思想精深的思考固然重要,但广博的收纳也不可忽略。铁西将来要开《论语》课,很期待,所以有这样一些个人小建议。】

小即、铁西、非鱼:读作品应该以哪个为中心——读者中心、作者中心,还是作品中心?

白水:阅读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忌把不同的视角混杂在一起言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4 12:42: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4 15: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非鱼老师的建议!越来越觉得,在进行任何思考之前,认认真真听古人说话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比如说《关雎》里面那个“姐妹情深”的故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4 15:35: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4 19: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0-4-2 6:10:32的发言:

吴小如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

这就是所说的作者中心和读者中心混同吧。

《诗经》中的作品,尤其是“风”,在形成之初,应当是抒发吟唱者某种情怀的,但因为被采到宫廷中,经由整理,它已经变成了有模范作用的文字。各国贵族从小都要熟习《诗经》,外交场合要以诗言志。可以想象,在作为教科书时,《诗经》已经被引申了一次,而且是有标准地被引申,《诗经》每首的意旨在当时应该会有固定解说,否则各国贵族在外交场合使用时,各有其意,势必无法沟通。西周、春秋时期的《诗经》已是读者中心了。所以,今天我们读到的各种前人解释,已经是本意——西周宫廷引申意——(可能还有用者的临时引申意)——后世学者引申意层层叠加的结果,如果再加上我们今人自己的理解……晕~~~

因此,想要剥离《诗经》上面的层层历史泥模,看到真实的《诗经》,实在不易。最简单的做法恐怕是接受“诗无达诂”,以作品为中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4 19:05: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4 19: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0-4-2 6:10:32的发言:

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

小即提出的最后两段是否是诗人想像的场景,和这里的说法“不谋而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4 19: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西在2010-4-4 15:13:28的发言:

越来越觉得,在进行任何思考之前,认认真真听古人说话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比如说《关雎》里面那个“姐妹情深”的故事:)


我听古人说话时也有同感,不管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今天读来,想像那些言语背后的社会环境、生活背景、思想境界等等,都是有趣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4 19: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非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4 19: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0-4-4 19:25:27的发言:

辛苦非鱼了:)

客气了:)

只是觉得时间久了之后,大家可能也会像我那样记不清楚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了,所以趁还能有些记忆把它们记下来,也可以提示大家继续思考。

如果理解有误,还请大家指出来,否则会以讹传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3:53 , Processed in 0.04311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