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白杨

有疑,求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1 16: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的叠置式音变,大概是不同历史时代的读音在同一时空中共存,之间会产生竞争,结果可能是将不同的读音整合分配给不同的语词,有的用作书面语读音,有的用作口语读音,也就是产生了文白异读。因为这样的整合不是一种方言内部语音的连续性音变的结果,所以Helen老师说它们之间不存在演变关系。但是,因为方言的文白两读音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汉语)在不同时期的状态,所以方言选择文白读音时也往往是要符合语言的某些规律的,比如很多方言中的文白读音就是阴阳对转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8: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4-21 10:10:36的发言:

一般来说,文读是书面语读法,白读是口语读法。但是,书面语并不一定比口语“古”。

我感觉小白杨有个思路——书面语比口语“古”。从文言和白话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文言是比较特殊的书面语。但某种方言当代的书面语可不一定比口语古。

恩,我刚开始没有正确理解文白异读,确实这么是这么想的。学的很多东西都混在一起了,正在努力把他们都分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8: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日月光华在2010-4-21 14:15:57的发言:
小白杨列举的这几篇论文我也看过,说实话我看得似懂非懂。这几篇论文大多涉及到音韵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知识,而且并非泛泛之论,读起来有点艰涩。想请教一下木兰老师什么是“叠置式音变”,这到底是是怎么个叠置法?

我在自己找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发帖的时候没有放上来,不好意思哈,日月师兄。

读书音和口语音的竞争中,如果读书音最终取代了叠置中的口语音,就完成了音类的演变,这种音变叫做叠置式音变。

王福堂.文白异读和层次区分.语言研究.200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8: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0-4-21 10:51:52的发言:
因缺乏更详细的了解,我只能就所给材料做简单说明。

首先,这位学生能根据语音学知识,分析出口语音和读书音主要元音的差异,非常好。

但问题有些模糊,不太清楚她要问什么。

第一,“口语的多是复元音,读书音为单元音,我觉得可以体现语音系统的精密和繁化”,什么叫精密?什么叫繁化?这种提法本身就不科学,而且还互相矛盾,没有解释清楚。

第二,“那么读书音应该是较为“古”的读音吧。可是口语元音舌位低,读书音舌位高,不是与“元音高化”的语音发展规律相悖么?”

什么是读书音,什么是口语音,二者什么关系?这位同学显然没有搞清楚。一种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进行自身的内部演变,口语音实际上是语言内部的问题;另一方面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受接触影响而发生音变,这个因素不属于语言内部的演变,与前者性质不同。读书音实际上是另外一种语言系统在影响,最常见的是官话或权威方言。口语音和读书音是一种叠置式音变现象,二者之间不存在演变关系。所以不能从读书音的角度看语音演变,因此所谓的不符合元音高化的规律的说法也就不能成立。应该从语言内部的语音系统来看,是否符合元音高化规律。

第三,“文白异读能不能算作是研究语音系统演化的材料?”首先演化这种概念很别扭,直接说演变即可;文白异读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一种语言的演变,但看你怎么研究。

第四,“划分在方言和亲属语的一类里面么?”这个问题不知道问什么。【木兰:应该是“那”字吧?】

第五,所列举的一字两读现象,是不是文白异读,值得商榷。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文白异读。上面的异读更多的是区别意义的,并不属于文白异读问题。

(这是Helen老师的回答,供你参考。)


谢谢Helen老师,更得感谢木兰老师。我想我的问题,是在于把文白异读当成某一套语音系统演变的过程,没有想到方言的相互影响,然后用语音演变的规律去硬套,才会这么从头到脚地矛盾。

我是在看语音规范化那一章里想到这个问题的,书里讨论了普通话异读词的来源:文白异音,方音影响,讹读,背离规律。看到他们把文白异音和方言分开,我又把文白异读和语音演变联系到一块,可见我读书时候的胡思乱想,呵呵。不敢说我全明白了,不过比我发帖提问的时候清楚了许多。

待遇好高呀~这么多老师,还有师兄,一并谢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3 10: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呢:校外匿名专家的答复

首先对提问的学生表示敬意,现在还提这种问题的学生肯定是凤毛麟角。问题看了,感觉有点困惑。试回答如下。
1、文白异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方言(方音)差异,也有误读造成的,还有师承不同形成的。有些文读的出现恐怕是刻意为之(以示高雅)。
2、文白异读肯定是不错的语音研究材料,但看做语音系统演化的材料可能比较勉强,因为数量还不足,顶多视为辅助材料。
3、文白异读和亲属语言大概没什么关系吧?原问题中的“划分在方言和亲属语言哪一类里边”一句没看懂。
4、文读的单元音居多和白读的复元音居多与语音系统的精密和繁化应该没有关系,白读谈不比文读更精密,而且从《切韵》时代开始,语音系统总的趋势是在简化而不是繁化。白读有的音(声、韵、调)比文读出现的还要早,例如“给”,白读的声母g就比文读的声母j要早(舌面音出现很晚,舌根音上古就有),所以文读未必“古”。
5、文白异读是一种出现很早的共时语言现象(我认为历时因素不多),恐怕在诗经时代就有了吧?和语音发展规律不一定存在有机联系。
(又一个答案,供你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3 10:33:5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00: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谢谢校外匿名专家~是少有我这种糊里糊涂的短路学生,现在了还提这种问题。

“划分在方言和亲属语这类”这种话,是因为《语言学纲要》上将印证语音系统演变的材料分成这几类:方言亲属语,形声字,韵文,借音。我理解的这种分类,是按照材料的的来源进行的,有来源于文字的,来源于语言使用的,来源于文化交流的,还有就是语音系统本身的。

现在明白了一点,方言及亲属语言所反映的语音变化,也不全是语音内部的变化。

匿名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11: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4-24 0:07:16的发言:

哦~谢谢校外匿名专家~是少有我这种糊里糊涂的短路学生,现在了还提这种问题。

“划分在方言和亲属语这类”这种话,是因为《语言学纲要》上将印证语音系统演变的材料分成这几类:方言亲属语,形声字,韵文,借音。我理解的这种分类,是按照材料的的来源进行的,有来源于文字的,来源于语言使用的,来源于文化交流的,还有就是语音系统本身的。

现在明白了一点,方言及亲属语言所反映的语音变化,也不全是语音内部的变化。

匿名专家~~~

      对你表示敬意嘛,希望你再接再厉!继续钻研提问;也同样鼓励同学们到论坛上来探讨问题、发表言论。

     我在水云间里已经遭遇过数次“匿名”事件了,“匿名”对象带给我巨大的想象空间、愉快和享受;所以,我也对你来一次,希望有同样的效果,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6 11:52:2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0:02 , Processed in 0.04825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