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屋子

[思 想] 爱默生论学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00: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出版社写的一个简要的"阅读识解".是针对<文学的道德>全文的.还未发表,请勿转载.

【阅读识解】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是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自幼丧父,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牧师。三十岁左右的爱默生到欧洲各国游历,结识了华滋华斯和柯尔律治并接受了他们的先验论思想。回到美国后,爱默生主要从事布道与演讲活动。他经常和梭罗、霍桑等人举行小型聚会,探讨神学、哲学和社会问题。这种聚会被时人称为“先验主义俱乐部”。1840年爱默生担任先验主义刊物《日晷》主编,成为先验主义的领袖。爱默生非常喜欢演讲,每当面对人群他都兴奋不已,仿佛有一种伟大的情感在召唤着他。他轻视纯理论的探索,他以演讲的形式成为了“非正式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个”。

爱默生的代表作《论文集》就是自己的演讲汇编,分为两辑,包括《论自助》、《论超灵》、《论爱》、《论友谊》等论文。《论文集》宣扬人要自信的主张,个性独立的人可以感知到普遍真理。《论文集》既体现了某种基于严肃道德观念的生活态度,同时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浪漫派乐观主义的活力与精神。这部著作为爱默生赢得了巨大声誉,他因此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除《论文集》之外,爱默生的主要作品还有《代表人物》、《英国人的特性》、《诗集》等。爱默生文风独特,不注重华丽辞藻然而行文又如同格言,有人称他为“只写警句的作家”。爱默生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

19世纪的美国虽然在政治形式上独立地建立起来,物质力量也比较引人注目,然而人们的意识与精神世界却比较混乱。英国传统的支配性影响、拜金主义的恣意横行让当时的美国实际上处于一种混沌的、甚至迷失自我的状态中。时代呼唤着一个独立的、有个性、有底蕴的“美国精神”的建立。可以说爱默生一生都参与到这个“美国精神”的建立过程中。本选文《文学的道德》作为爱默生35岁时的一篇重要演讲稿就是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文章开篇就洋溢着一股快乐而兴奋的气息:作者大力赞美着学者,说他们是人世的宠儿,他们创造了人间“最纯净的快乐”,总有学者在认真探究是一个国家的“吉祥征兆”。作者这样开头是有深意的:当时的美国具有严重缺陷,人们不愿意创新,只是因循守旧,所谓的“美国风格”已沦为一个装满(英国)保守传统的“花瓶”,它缺乏“像天空中款款飘动的云”那样的“惊人的美”,美国人的心灵正悄然萎靡。这是作者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作者明确提出这篇演讲的主题:探讨“文学伦理的原则”。也就是说,若要摆脱上述局面,学者应该如何去做。据此作者提出了三个具体话题:智慧,主题和学者的原则。

在“智慧”话题中作者着重强调学者的“精神独立性”:“新人必须感觉到他是新的,他并不是为了献身于欧洲、亚洲和埃及的观点和传统才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学者必须摆脱学究气的痼疾,让自己也象历史中的那些伟大思想家一样去创造精神财富,使当下的时代成为真正有活力有自己独特精神的时代。而这种力量来源于对生活、生命与时代的真实感受——“他吸入一年年的时光如同吸入空气:它那仲夏的芬芳气息,它那星光闪烁的一月的天空。”这种“智慧”实际上是学者的底蕴,容易看出,作者在这里主要诉诸一种“审美”意味的创造精神,悠扬而活泼,催人奋进。

那么,一个具有这样“底蕴”(智慧)的学者应该关注或创作什么呢?这就是第二个话题探讨的内容:主题。作者告诫听众,不要满足于做一个博闻强识与膜拜释经式的“英国式学者”,其实,学术与文明还远远未曾向人们展示出它的意味无穷的魅力。诗歌、历史、政治、艺术、哲学等诸领域都在等待着每一代人去兴奋而自豪地创造。“世界是新的,尚未被碰过。不要相信过去。我今天给你们的宇宙是一个处女。”人们要“学会”亲自与自然交流:“真正出于你本性的第一次观察,尽管是关于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向你展示关于自然和人的一种新观念。它像一种溶剂,能溶解所有的理论”。作者饱含深情地告诉人们:其实,学者的主题在各个领域都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无尽的“主题”创作中,人们就象在明亮的早晨一样伸展自己的身体,象应和自己的自然世界一样自信而喜悦地感受着自己胸怀的博大。

接下来,作者用大量笔墨来说明做一个这样的学者应该恪守的“原则”:孤独、勤劳、谦虚和慈悲。作者告诉人们,必须拥有“磨炼和灵感”这“双重的美德”。作者尤其指出一种年轻人常常会陷入的“历史性危机”:“当你竟然说,‘因为别人那样,所以我也要那样。我放弃我早时的梦想。我为它感到遗憾,我必须享用土地的好处,让学业和浪漫的期待等到一个更合适的时候吧’的时候,你作为人已经死掉了。艺术、诗和科学的蓓蕾又一次毁灭了,因为它们已在千千万万的人里面死掉了。”这非常耐人深思。

《文学的道德》在19世纪美国时代危机中为“美国精神”的建立起到巨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爱默生为赞美“创造”而大力批判“守旧”,但是,“美国精神”的创建并未在实际历史过程中漠视其哪怕比较短暂的“历史传统”。这仿佛暗示出一个这样的道理:真正的“创造”并不以否定过去为前提。这一切对于中国学人思考当下中国的相关问题颇有借鉴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7-10 15:59:0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0 16: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受启发,很多话放在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适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14: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0-7-10 16:00:18的发言:
看了,很受启发,很多话放在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适用。

是呀.所以我觉得爱默生对今天中国的学者;19世纪的美国对当今的中国,都比较有参考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2 14:06: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2:53 , Processed in 0.04865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