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梦薇

也来请教——四言与五言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8 09: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请教——四言与五言的问题

也来请教——四言与五言的问题

这个说得好像有道理,不规整的似乎更有发挥的空间,可以直接接受,规整的有联想的空间,需要一些时间。四言最好慢一些,快了就完全没感觉了。这跟节奏缓慢的古乐有些像,习惯了高效快速的现代人是无法享受的。

我觉得我们讨论的层次不是很清晰,一会儿在以两分为基础音步上,一会儿在分句的字数上,一会儿去了诵读、语义,还有平仄的问题,又到了音韵了,可是又有总脱离不开人的感觉感受。可是人的感觉是会变的,李梦薇楞是用那句重复了很多遍的诗让我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某些东西。

噢,小薇说感谢老师们的关注,就是信息量有些大,她得消化消化。她说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可是我迷糊了。[em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8 10: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5-18 9:14:04的发言:

老师啊,我觉得音步不仅仅是foot这个词或是这个概念,而是一种对发音轻重的感觉,音步是轻重交替的最小单位。汉语里也有这样的轻重之分,“蚊子”、“文字”重音各在前后,“老狐狸”、“喇嘛教”分别是中重轻和中轻重的重音格式。您说“入乐”无法分轻重,这个好像不大对吧,乐曲有自己的轻重,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歌曲里听不出声调来,是因为遵从了乐曲的音高变化和强弱规律。以前看过一个相声,调侃《曲苑杂坛》节目的主题曲,“响声,小拼,摸书,咋鸡”,可是念出来的话,“相声、小品、魔术、杂技”因为各自的音高变化和轻重已为人们习以为常,才不会引起误会。人们听歌曲,更多的是依靠上下文猜测歌词的吧。所以只要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就不能不提到音步了,汉诗应该也可以从音步的角度来考察。

太同意您说的平仄了,五言诗因为诗句内部的错落有致别具美感。

你说古人作诗考虑音步或轻重音?肯定不可能啊,这里有个先后次序的问题。再说古代的轻重音和现在肯定有区别,凭什么以现在的轻重音去以今度古?

乐曲的轻重音我不懂,不过你下文说四言节奏缓慢倒可能有道理,毕竟那时候的乐器是编钟之类的,汉代那些急管繁弦的乐器也传进来了。但五言的出现我觉得主要和双音节词增多、变化空间增大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8 16: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老师和非鱼老师说的都有道理,只不过着眼点或理论依据不同而已。白水老师是划分节奏时将语义等因素也考虑在内,而非鱼老师则说得是纯粹韵律学上的“自然音步”。亦即白水老师侧重于诗歌审美欣赏,重在意;而非鱼老师侧重于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二人术业有专攻啊!音步是外来的术语,这个概念用于线性的黏着语很合适,而用于汉语尤其是古诗词好像不大合适。像英语、法语有的一个单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在英语、法语诗歌中划分音步时有可能将一个完整的单词按照音步的需要而拆分开,而汉语字与音节是对应的。有人把音步分为右向音步和结构音步,右向音步就是从左到右两个两个音节的组合,而结构音步则按语义、句法结构来组织音步。还有,像非鱼老师和小白杨说的,汉语以双音节为标准音步,似乎有些学者也认为有单音步的存在。我们可以把单音步看成是标准音步的一个变体。虽然双音节是音步的标准,但不应囿于这个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01: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终于能登陆了!!!先上来给大家道个歉!前天晚上想上来看帖回复结果浏览器坏了;昨天晚上想看帖回复结果系统坏了;今天忙忙呼呼好不容易有时间了刚开始登陆不上现在登上来了但电脑快要没电了(此处插入大哭表情),好在有小白杨帮我传话,不然我真要落得个没礼貌的名声了。

总觉得自己太笨了感觉每天忙得小腿肚子都朝前了还是什么事都做不完做不好,等我仔细看完每个回帖查好资料整理好了再和我的心得一并放上来,此贴纯属道歉帖+声明帖,抱拳!电脑没电了先说这么多再不发就发不了了,汗,我恨这个狼狈的我!

[em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0 20: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0-5-18 22:37:58的发言:

这个问题真不错,仿佛可以看到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

真是好主意。梦薇也看到了,关于音步问题,可谓众说纷纭,你不妨先做个这方面的文献综述,然后,一篇毕业论文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23: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李梦薇在2010-5-20 1:01:15的发言:

我终于能登陆了!!!先上来给大家道个歉!前天晚上想上来看帖回复结果浏览器坏了;昨天晚上想看帖回复结果系统坏了;今天忙忙呼呼好不容易有时间了刚开始登陆不上现在登上来了但电脑快要没电了(此处插入大哭表情),好在有小白杨帮我传话,不然我真要落得个没礼貌的名声了。

总觉得自己太笨了感觉每天忙得小腿肚子都朝前了还是什么事都做不完做不好,等我仔细看完每个回帖查好资料整理好了再和我的心得一并放上来,此贴纯属道歉帖+声明帖,抱拳!电脑没电了先说这么多再不发就发不了了,汗,我恨这个狼狈的我!

[em06]

把资料和心得整理成毕业论文啵[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5 23: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可以从文学和语言两个角度分别去研究。诗歌的发展本身是受文学发展规律制约的,它的变化首先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所以抒情写意是它前进的动力。但是,有了动力,有了需求,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客观条件的支持,对于诗歌来说,语言的韵律状况(包括音节长短、结构,声调有无、类型等等)是它发展的形式条件。所以,文学和语言是两种切入。

文学和语言又可以各自再划出小角度,所以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选择这个话题从不同角度做论文。只是注意不要把不同的角度煮成一锅粥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6 10:39:3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00: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音步”,我个人认为,虽然它是外来术语,但是不能因此说它就不一定适应汉语。中国的语言学,包括传统音韵学都是受外来学术影响产生的。建立在其他语言基础上的语言学有自己的规律,但也有适合所有语言的普遍规律。像“语素”、“音素”这样的外来术语用来分析汉语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工具哪里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用,是否好用。

至于“音步”的具体所指(“轻重”还是“长短”等),尤其在汉语中由多少音节组成,则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的见解好,要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上古汉语的音节在某个时段可能有过剧烈的变化(主要是简化),以至于形成今天我们熟知的音节形式,并出现声调,而后双音节成为新词的主要构词手段。四言到五言和语音的这些变化都有关系。从文学史看,四言之后,不是只有五言,三言、六言、七言都有。五言成为主流之前有过六言的流行。有趣的是,不是2-3-4-5-6-7,而是2-4-6-5、7。

此外,轻、重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古今中外的语音都存在轻重差别,说古代汉语有轻重,不是用今天的多轻多重来测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6:48 , Processed in 0.0721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