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教学相关] 【作业】读《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21: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健生在2007-11-18 19:50:22的发言:

不好意思,作的不好还浪费老师您宝贵的时间,辛苦了!


不必太谦,特地又看了下你写的作业,写的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0: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田野-在2007-11-12 23:11:29的发言:

我最喜欢的几句:

1.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 很多人过着庸碌得人生,只因他们天天忙于学习各种技能, 以便更好的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但他们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了之后又怎么样, 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思考再做,明确方向后才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学习.

 

 

 

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生就像是与时间赛跑,可悲的是这场比赛注定是自己失败,因为自己总也赶不上时间,总也无法阻止时间从自己身边划过;然而可喜的是自己最起码还能不输给自己,沃尔玛公司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一天工作18小时为了就是实现他的理想,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了自己的国家工作到深夜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不输给自己的一种的方式.

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了自己的国家工作到深夜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不输给自己的一种的方式”???

另外,请你再看看你发上来的原文和注释及翻译,绝大多数的引号都只有半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原文都打错了,还有“不舍昼夜”的“舍”是什么意思?怎么不出注?做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这个道理我已经跟你们说过多遍了,请君自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11:12:5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1: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次作业总结

特别表扬:

苏致学:88

陈腾飞:84

孙  芬:85

双  黎:82

赵亮亮:83

王佳琦:86

张  弛:90

其他同学成绩:

殷明君:80

张  杰:76

白健生:80

蔡晖晖:75

潘  霏:80

田  野:70

汪  洋:80

王  曼:76

王鹏程:78

王  婷:78

王  越:80

在我反复强调发帖后要回头检查格式和有无错别字这一要求后,这次将这一要求计入评分标准。如果哪位同学完成作业后自己都不愿意回头再看一眼,掉臂而去,怎么能要求别人重视呢?

另外,还有两位同学没有提交作业,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位同学,作业提交到了别的帖子后,本人已在课上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请这位同学将作业复制到这里,但直到现在我也没看到,该同学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示放弃这次作业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11:30:0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18: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
<论语>赏析
1.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我的感受:这句话是<论语>中的名句,很多人都知道.而且大家也常常说这句话,这可能是<论语>中最通俗的一句了吧! 很多人常在诬蔑妇女时用这句话,但这是非常不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据我理解大概是:只用女人和小孩难以教养......此"小人非彼“小人",而是小孩儿的意思.在古代,小孩儿和女人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教养的人是很难和他们打交道的.你是近也不是,远也不是.这句话实际是阐述了孔子的教育观,也是孔子为说明教育的重要性而说的一句话.不少人都把这个"小人"理解成了现在我们说的这个意思.如果是普通人这么理解,或是不在那不懂装懂,大肆宣扬也就罢了.可前不久不知从哪蹦出来了个小保安,还出了本书.他那书里就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人家还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西单图书大厦为自己的新书签售!多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啊!当有人问及他书里的种种错误时,这位仁兄还真敢往上捅词儿,说他那时什么颠覆传统......我真的为他感到悲哀,也为给他这书出版的人感到悲哀.自己不懂就算了,就别再出来害别人了!现在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严谨,而不是无休止的炒作和娱乐.在这里我所议论的只是这件事而已,没有任何对保安的鄙视.颠覆传统......现在这个风气甚是流行啊!颠覆不是一件可以用来娱乐的事,它需要的是严谨的考证和研究,也不是一般人的一个不着边际的想法.请那些连"颠覆"这两个字都不会写的人们闭上嘴吧!没人把你们当哑巴!想出名那就请换种方式吧!拜托了!!!
2.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为人谋而不忠(2)乎?与朋友交而不信(3)乎?传不习(4)乎?”

【注释】
(1)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2)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3)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4)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
【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
【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6.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7.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8.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9.
【原文】
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1)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
(2)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
(3)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
(4)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译文】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10.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1)危:直,正直。
(2)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3: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天才赵龙在2007-12-4 18:00:36的发言:

作业......
<论语>赏析
1.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我的感受:这句话是<论语>中的名句,很多人都知道.而且大家也常常说这句话,这可能是<论语>中最通俗的一句了吧! 很多人常在诬蔑妇女时用这句话,但这是非常不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据我理解大概是:只用女人和小孩难以教养......此"小人非彼“小人",而是小孩儿的意思.在古代,小孩儿和女人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教养的人是很难和他们打交道的.你是近也不是,远也不是.这句话实际是阐述了孔子的教育观,也是孔子为说明教育的重要性而说的一句话.不少人都把这个"小人"理解成了现在我们说的这个意思.如果是普通人这么理解,或是不在那不懂装懂,大肆宣扬也就罢了.可前不久不知从哪蹦出来了个小保安,还出了本书.他那书里就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人家还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西单图书大厦为自己的新书签售!多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啊!当有人问及他书里的种种错误时,这位仁兄还真敢往上捅词儿,说他那时什么颠覆传统......我真的为他感到悲哀,也为给他这书出版的人感到悲哀.自己不懂就算了,就别再出来害别人了!现在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严谨,而不是无休止的炒作和娱乐.在这里我所议论的只是这件事而已,没有任何对保安的鄙视.颠覆传统......现在这个风气甚是流行啊!颠覆不是一件可以用来娱乐的事,它需要的是严谨的考证和研究,也不是一般人的一个不着边际的想法.请那些连"颠覆"这两个字都不会写的人们闭上嘴吧!没人把你们当哑巴!想出名那就请换种方式吧!拜托了!!!
……

“颠覆不是一件可以用来娱乐的事,它需要的是严谨的考证和研究,也不是一般人的一个不着边际的想法.请那些连‘颠覆’这两个字都不会写的人们闭上嘴吧!”这话说的好,现在,能不能提供一下将“小人”解释成“小孩”的“严谨的考证和研究”的证据?我希望一周以内能见到你的证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9 0:49:0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5: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我等了两周了,上面那位同学也不愿提供证据,那么成绩就此给定吧:

赵龙: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 10: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点评,老师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 1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感觉您真的太辛苦了。

刚刚才知道有分数打出来,所以才回复,实在抱歉。

最近读了一点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感觉震撼很大,就像您说的,我们只是在追求,确不知道到底这是为了什么。这也让我感到很迷茫,希望在以后有机会能和老师沟通一下,因为每次听完您关于读书的见解都会思考很久,自己也有很多问题想不出答案,希望能听听您的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1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煜和他的<<清平乐>>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为《南唐二主词》,有王仲闻、唐主璋、詹安泰等笺注本。
   

    以上便是对李煜的一生和他的作品的简要介绍。看过听过很多人的介绍,说李煜是个性格软弱,无德无能的亡国之君。但我却想为他说点什么。李煜的国家,一个本就不强大的小国,在面对声势正盛的赵宋王朝时,你又能要求他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南唐有能力和宋军抵抗!抵抗么?一场没有七成以上胜算的战争发动它就是轻率的。而南唐和赵宋的这场战争,南唐的胜算能有多大呢?恐怕连一般也没有吧!那么如果这样的战争一旦发动,受伤害最大的就只能是南唐千千万万的子民了!为了一场没有多大胜算的战争而倾尽全国之力,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个明君该做的么?百姓最关心的就是他们的生计和安全啊!我无意说李煜就是个明君,但我只想说李煜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坏。李煜若是个软弱无能的君主,那么他又为什么能肉袒出降呢?为了自己的百姓不受战争之苦而自己身背骂名,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这又是有几个人能做到的?历史总是在进步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对旧制度的更新或者改进,这是不能更改的历史规律。而在每一次大变革之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人要为此付出代价。回首历史上那些朝代更替的惨烈战争,百姓深受苦难。而这次变更,受苦难最终的莫过于李煜了!
    再来说说这首《清平乐》吧!首先要说的是,在写这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一篇过于这首词的赏析,因为那样会限制自己的思路。同时,这也有弊端,那就是可能会出很多错,所以还望老师能指正,谅解。上课的时候,听老师深沉地朗诵了这首词,本意昏昏欲睡的我立刻清醒了。这首词字虽不多,但听起来字字优美,很有感觉。那种幽幽的沉郁流露在字里行间。我想,逐字逐句地解释这首词可能就会破坏了它的意境,而且我作的肯定不及那些大家,所以就不在这里献丑了。以前只读过李煜的《虞美人》和《相见欢》,一直就感觉李煜的词是在华丽优美的词句下蕴含着深沉的忧伤和力量。这首词体会更深。最打动我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和“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先说说第一句吧!严冬中本该傲立的梅花却落在墙下,不知何由,变得像被打乱的积雪,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这是何等的惋惜,无奈和忧伤!还有很多我们无法体会的感情。这优美的十几个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李煜心中的千头万绪。这种功力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再说说第二句。自从那天听了老师的朗诵,这句词就在我脑海中一遍遍地回响,挥之不去。到现在我也没能完全体会它的感情。把离情别绪比喻成春草,这个比喻实在绝妙!离情就像春草一样,走到天边都是还有的!一句“更行更远还生”结尾,那种悠远的意境真可谓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是读者的思绪不禁随作者飘飞到了天涯。把离恨比作春草的另一妙处就是那离恨就像春天的小草一样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作者心中无情地长着。
    这首词让我爱上了李煜,爱上了宋词。我决定去为这首《清平乐》求一幅字,挂在家里,我实在太喜欢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00: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赵龙在2008-1-20 10:30:58的发言:

                李煜和他的<<清平乐>>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   

    以上便是对李煜的一生和他的作品的简要介绍。看过听过很多人的介绍,说李煜是个性格软弱,无德无能的亡国之君。但我却想为他说点什么。李煜的国家,一个本就不强大的小国,在面对声势正盛的赵宋王朝时,你又能要求他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南唐有能力和宋军抵抗!抵抗么?一场没有七成以上胜算的战争发动它就是轻率的。而南唐和赵宋的这场战争,南唐的胜算能有多大呢?恐怕连一般也没有吧!那么如果这样的战争一旦发动,受伤害最大的就只能是南唐千千万万的子民了!为了一场没有多大胜算的战争而倾尽全国之力,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个明君该做的么?百姓最关心的就是他们的生计和安全啊!我无意说李煜就是个明君,但我只想说李煜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坏。李煜若是个软弱无能的君主,那么他又为什么能肉袒出降呢?为了自己的百姓不受战争之苦而自己身背骂名,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这又是有几个人能做到的?历史总是在进步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对旧制度的更新或者改进,这是不能更改的历史规律。而在每一次大变革之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人要为此付出代价。回首历史上那些朝代更替的惨烈战争,百姓深受苦难。而这次变更,受苦难最终的莫过于李煜了!
    再来说说这首《清平乐》吧!首先要说的是,在写这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一篇过于这首词的赏析,因为那样会限制自己的思路。同时,这也有弊端,那就是可能会出很多错,所以还望老师能指正,谅解。上课的时候,听老师深沉地朗诵了这首词,本意昏昏欲睡的我立刻清醒了。这首词字虽不多,但听起来字字优美,很有感觉。那种幽幽的沉郁流露在字里行间。我想,逐字逐句地解释这首词可能就会破坏了它的意境,而且我作的肯定不及那些大家,所以就不在这里献丑了。以前只读过李煜的《虞美人》和《相见欢》,一直就感觉李煜的词是在华丽优美的词句下蕴含着深沉的忧伤和力量。这首词体会更深。最打动我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和“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先说说第一句吧!严冬中本该傲立的梅花却落在墙下,不知何由,变得像被打乱的积雪,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这是何等的惋惜,无奈和忧伤!还有很多我们无法体会的感情。这优美的十几个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李煜心中的千头万绪。这种功力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再说说第二句。自从那天听了老师的朗诵,这句词就在我脑海中一遍遍地回响,挥之不去。到现在我也没能完全体会它的感情。把离情别绪比喻成春草,这个比喻实在绝妙!离情就像春草一样,走到天边都是还有的!一句“更行更远还生”结尾,那种悠远的意境真可谓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是读者的思绪不禁随作者飘飞到了天涯。把离恨比作春草的另一妙处就是那离恨就像春天的小草一样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作者心中无情地长着。
    这首词让我爱上了李煜,爱上了宋词。我决定去为这首《清平乐》求一幅字,挂在家里,我实在太喜欢它了!

呵呵,你发帖是从来不抬头,上次你将关于《论语》的作业帖子挂在了《诗经》主题帖后面,这次又将诗词鉴赏的帖子挂在《论语》主题帖下,I 服了YOU……

写的倒还不错,只是,“上课的时候,听老师深沉地朗诵了这首词,本意昏昏欲睡的我立刻清醒了”,呵呵,有那么夸张吗?“自从那天听了老师的朗诵,这句词就在我脑海中一遍遍地回响,挥之不去”,还有这一句,也看得要喷了,不至于吧?另外,“砌下”不是墙下,而是台阶下,砌是台阶的意思。除了这点小问题外,总的来看,还真不错,说的头头是道,赏析,感受,全都有了。

成绩:

赵龙     84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3 21:52 , Processed in 0.06462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