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古小即

[语 言 学] 村上春树: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0 1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当时看到《独唱团》里《为了破碎的鸡蛋时》,我写了这样的话在旁边:站在破碎的鸡蛋一边,不是同情弱者,而是顺应内心的善念。事实为何,我态故为何。   写作的职责是为提醒人们一些美好的、有意义的东西的存在。将尊严曝于阳光之下,免遭腐蚀。

    而再当我面对小即老师布置的小说时,我又困惑了,所谓让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是不是无关故事的真实性了呢?如我之前所说,小说的写作过多地摄入个人实事,是否更多意义上成了纪实性的“日记”、“周记”了呢?

    我承认我喜欢村上在前,因而观点多有主观情绪,不过,既欲加评论,故必须采取一种态度,又何来理智之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0 20: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下面两段话

“我真的相信小说作者的工作就是通过写作不断地去尝试将个体灵魂的独特性澄清——那些关于生与死的故事,那些关于爱的故事,那些让人们落泪、并且因恐惧而战栗、因大笑而颤抖的故事。这就是我们继续着的原因,一天又一天,用极致的严肃捏造着虚幻的小说。


如果我们还有一点点胜利的希望,那么它将来自于我们对于自己的和其他人的灵魂当中的那种极致的独特行和不可替代性的信念,来自于对于我们从灵魂的联合所获得的那种温暖的信念。”

但“灵魂的联合”是不可能的,可能的是灵魂的呼应与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21: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端白在2010-12-20 19:08:55的发言:

    记得当时看到《独唱团》里《为了破碎的鸡蛋时》,我写了这样的话在旁边:站在破碎的鸡蛋一边,不是同情弱者,而是顺应内心的善念。事实为何,我态故为何。   写作的职责是为提醒人们一些美好的、有意义的东西的存在。将尊严曝于阳光之下,免遭腐蚀。

    而再当我面对小即老师布置的小说时,我又困惑了,所谓让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是不是无关故事的真实性了呢?如我之前所说,小说的写作过多地摄入个人实事,是否更多意义上成了纪实性的“日记”、“周记”了呢?

    我承认我喜欢村上在前,因而观点多有主观情绪,不过,既欲加评论,故必须采取一种态度,又何来理智之说呢?

端白,你的问题涉及到“真实”、“真实感”、“真实性”。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中。文学史上讨论过很多回,“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就此展开过论战,还有余华的《虚伪的作品》就谈过这个问题,建议你看看。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到底什么是“真实”不好说。并非眼见的就一定是真实。比如我们看见地面是平的,我们不能就此断言地球就是平的。世界可能就是一个大虚幻,所以,“真实”太难讲了。1+1=2,这是一种“真实”,可是两滴水沾到一起,还是一滴水,这就是1+1=1;这两种,到底那个“真实”呢?

是否“个人实事”、纪实性的日记、周记就一定更“真实”呢?到底什么是“真实”?是谁的“真实”?是全体的“真实”还是局部的“真实”?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真实”?灵魂的尊严和故事的真实性应该不矛盾吧?灵魂的尊严也是一种真实。也有可能形式怪诞但感觉真实,有时形式看起来很客观,但实际上却不一定真实。文学作品的“真实”可能要落脚在“真实感”上。

胡兰成说:“历史观可以比历史的事实更真,如图画比照相更真。小孩儿有时说谎话,是为了说更真的话。有些捏造的,不可一概论为作伪。”

拿很多报纸的新闻报道来说,那应该是“真实”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它并不“真实”,它歪曲了事实,它只提供了它想提供的东西,它自有一种切入的角度,使它变成了一种主观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2 21:35:2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02: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不为在2010-11-28 10:25:07的发言:

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立刻想起了崔健的《红旗下的蛋》。“现实象个石头精神象个蛋/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关于“蛋”,想起的竟然也是这首《红旗下的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1:46 , Processed in 0.05020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