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端白在2010-12-20 19:08:55的发言: 记得当时看到《独唱团》里《为了破碎的鸡蛋时》,我写了这样的话在旁边:站在破碎的鸡蛋一边,不是同情弱者,而是顺应内心的善念。事实为何,我态故为何。 写作的职责是为提醒人们一些美好的、有意义的东西的存在。将尊严曝于阳光之下,免遭腐蚀。 而再当我面对小即老师布置的小说时,我又困惑了,所谓让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是不是无关故事的真实性了呢?如我之前所说,小说的写作过多地摄入个人实事,是否更多意义上成了纪实性的“日记”、“周记”了呢? 我承认我喜欢村上在前,因而观点多有主观情绪,不过,既欲加评论,故必须采取一种态度,又何来理智之说呢? 端白,你的问题涉及到“真实”、“真实感”、“真实性”。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中。文学史上讨论过很多回,“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就此展开过论战,还有余华的《虚伪的作品》就谈过这个问题,建议你看看。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到底什么是“真实”不好说。并非眼见的就一定是真实。比如我们看见地面是平的,我们不能就此断言地球就是平的。世界可能就是一个大虚幻,所以,“真实”太难讲了。1+1=2,这是一种“真实”,可是两滴水沾到一起,还是一滴水,这就是1+1=1;这两种,到底那个“真实”呢? 是否“个人实事”、纪实性的日记、周记就一定更“真实”呢?到底什么是“真实”?是谁的“真实”?是全体的“真实”还是局部的“真实”?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真实”?灵魂的尊严和故事的真实性应该不矛盾吧?灵魂的尊严也是一种真实。也有可能形式怪诞但感觉真实,有时形式看起来很客观,但实际上却不一定真实。文学作品的“真实”可能要落脚在“真实感”上。 胡兰成说:“历史观可以比历史的事实更真,如图画比照相更真。小孩儿有时说谎话,是为了说更真的话。有些捏造的,不可一概论为作伪。” 拿很多报纸的新闻报道来说,那应该是“真实”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它并不“真实”,它歪曲了事实,它只提供了它想提供的东西,它自有一种切入的角度,使它变成了一种主观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2 21:35: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