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小风

[教学相关] [讨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试讲讨论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1 20: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级阅读组回复小风老师的问题~~

看了老师的点评,觉得收获很大。宿舍里又来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总结总结,列出如下几同时也回答课上大家的点评:

一、教师应当明确本节课的教案重点,这样就不会出现漏讲某些知识点的情况。这次“准备”和“不仅……而且……”,的确是忘了,可能是第一次上去讲课,比较紧张吧。下次一定注意。

二、课堂应灵活运用。原本预测的教学难点,但并不是课上学生的难点,这时应该忽略。虽然之前准备教案的时候翻阅了初级教学大纲,但可能是由于没有经验,而且我们的模拟课堂学生的水平不容易预测,讲的时候一些知识点并不是同学们的“难点”。这点可能是很多组在准备的时候都发现的问题吧。

三、关于“热热闹闹”这个词,我们在备课时有准备这个词,但最后讲课时没有细讲,原因有二:我们不确定这个词是不是一个初级学生应该要掌握的词。在备课时,我们查阅了一些初级教学大纲,但是没有找到明确的词汇大纲,不能明确AABB类型词汇是不是初级学生该掌握的。二是,AABB型词汇不都等于很AB,例如“白白胖胖”不等于“很白胖”。这里会牵涉出一些诸如状态词等专业词汇,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减少他们的兴趣。但是老师对我们意见也是很有帮助的。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应该要扩展一下“热热闹闹”,带出一些AABB型的词汇,如美美丽丽,漂漂亮亮等。对于一些特例(如上文所提的“白白胖胖”),可以暂时不要和学生提,这些可以留待学生到中高级时再详细讲解。

四、关于设计弟弟的婚姻这道题。在这道题的设计上,我们设想的不是很周全,想把它作为一个弹性题,同时也调节课堂气氛。但是没有将这道题与前文所讲的内容结合起来,造成学生的答案有些偏离课堂内容。老师的意见对我们很有启发。对于开放题,设置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设置时要有范围的设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回答。老师在课堂中所起的就是一个引导者,指引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好的开放题也能展现出老师的良好素质。

五、关于教案的引入和结束,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些考虑欠周。引入的时间过短,直接就让学生阅读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阅读效果也不佳。我们原本的设计用两张图片直截了当的引入,主要是认为作为阅读课,阅读是主要的任务,过多冗余的话会有些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在课堂中,刚开课的5分钟学生是很难集中注意到所设置的教学任务中去,并且学生可能有迟到等现象,这样一个课堂的引入部分就应该适当的丰富一些。教学结束后的结尾部分显得有些仓促。我们的教学最后一题是开放题,设计弟弟的婚姻。应该在这道题结束后总结一下全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明晰全课的重点,既然学生能都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展现教师的教学亮点。所以,这点也想提醒以后试讲的小组,注意在最后适当的加上一些总结,使得整个课堂更加的完整。

最后,感谢给予我们指导的赵文君老师,蒋春红老师,刘云老师,哈嘉莹老师。还有,感谢在课堂上认真扮演日韩学生的同学们。今天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祝大家2011年元旦快乐。新的一年,喜气洋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31 21:01: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2: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祝大家新的一年心想事成。

初级阅读组对相关问题做了很好的思考和回复。春静同学在最后表达了对给予了帮助的老师和同学的感谢,这虽然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有这样一种感恩的心,实在值得赞一下。

关于“热热闹闹”所涉及的语言点可参看《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语法项目表初等(一)017。另外“美美丽丽”的用法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2: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报刊阅读课》点评

 

《新闻报刊阅读》首先是一门阅读课,教学中主要训练阅读技能,积累相关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时,与一般阅读技能课相比,它更贴近实际交际活动,如语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实用和兴趣为阅读动机,泛读是主要阅读方式等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学内容的取材、练习形式的设计以及技能训练的重点。

这次试讲六组的《新闻报刊阅读》在课程定位的处理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比较鲜明的印象:选择“家族企业交接班”的话题,与近期国美事件引发的讨论密切相关,有很强的时效性,也较好地抓住了我校大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整个课堂非常重视阅读技巧的指导,每一个练习环节都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的;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同时将语言点的教学、文体知识的教学和文化内容的教学有机地融入其中,对语料进行了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可以说这堂课在总体把握上做得还是不错的。

不过从取材到最后的试讲全过程来看,有两点在我们今后教学中还要更加注意:

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而不是确定教学内容后再选择教学对象。只要结合我们实际的教学,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这堂课的教学对象被确定为“中级(下)来华留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的欧美学生”,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起点。由于欧美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日韩学生较弱,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阅读时间的限定都应有一些特别的考虑。这次选择的语料原稿难度比较大(包括篇幅、语言、话题背景、专业知识等方面),后来为了更好地达到训练的目的,试讲小组的同学对原稿的篇幅、语言表达进行了一些增删和修改,增加了小标题,设计的练习只涉及文章的主要信息,这些处理降低了原文的难度,更适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了。这次的修改经历告诉我们: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尽可能选择难度适宜的真实语料;其次如果语料已经选定但不适用,那么对语料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再次在必须使用该语料的前提下,如果加工处理后的语料仍然不太适合,要注意加强阅读前的训练(比如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以便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策略;通过介绍说明,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对一些无法跳跃的关键词、句式进行相关讲练等)。

二、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外语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同时注意辨析差异。这次试讲的三位老师都有着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教学风格,陈益希和田美静同学谈到了新东方授课方式对她们的启发,杨恒同学谈到大学校园里深受同学欢迎的课堂和老师都是有个性的。这样的意识表明大家善于学习和借鉴,这是非常可贵的一种能力。我们知道,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在借鉴和学习其他外语教学的经验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借鉴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过程中,还要注意辨析差异,避免照搬。这个学期,我们有两位同学在课堂上很好地展示了新东方风格,她们在课堂气氛调动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可以说借鉴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不过,我们在借鉴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新东方英语教学和我们这堂课教学上的不同:首先,新东方使用的是学生母语进行教学,“给力”、“很强大”这些词在中国学生那里能够达到较好的接受效果和一定冲击力,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不但达不到相应效果还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误解;其次,新东方英语教学始于TOFELGRE,教学从整体风格上来说是应试性的,这和我们长期进修性的外语教学有所不同,在重点训练的技能方面应有不同侧重;另外,新东方的教学对象流动性很强,师生之间没有固定联系,所以在称谓上使用“***的帅哥”、“***的美女”比叫“这位同学”、“那位同学”要更活泼一些,但这种称呼放到一个比较长期和稳定的教学关系中使用就会显得很不自然。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不一样,我们参加过新东方培训的同学可能还有更多体会,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分析。但总体上说,我们一方面要有学习借鉴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注意借鉴的方法——有选择有改造的借鉴,这样借鉴才能适合我们的目的和需要。

另外,这一课细节处理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一下,比如:所选语料与所介绍的文体知识不完全一致;缺少针对利用文体知识提高阅读速度的相关练习;“精读”的标题和练习的内容有些名不副实;第一篇阅读材料两个部分练习的重点还需进一步明确;主课文所涉及的具有标识性作用的语言点可以再总结和归纳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2: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写作课点评

2010年的最后一堂试讲课,虽然没有新年的彩灯和歌声做装点,却给我们带来了欢声笑语。

这堂课教案设计总体上来说是很不错的,教学目的很明确——“了解什么是寻物启事和寻物启事的作用;掌握寻物启事的写作格式和写作要素;能独立完成一篇寻物启事”——并通过丰富的讲练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这份教案的一个亮点是“问题例文”分析环节的设计。这篇例文是一篇真实语料。由于以真实语料的分析作为基础,所以能较好地预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留学生来说,写好寻物启事除了掌握该文体的基本格式和基本要素外,还有语言表达合语法性和得体性方面的问题。“问题例文”环节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比较集中地突出了这些学习难点。

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所给例文通常是范文,便于向学生讲解文体知识和相关语言表达,同时供学生实际写作时模仿。而这堂试讲课从问题例文入手,利用学生的相关常识进行具体分析,逐渐廓清该文体写作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然后再通过听写范文的方式从正面予以强化。这种处理对寻物启事的教学来说是可行的,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因为正如曹流同学所说,任何文化中都应该有“寻物启事”类的文体,虽然名称和格式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写作目的决定写作内容,它们应该有很多共性的东西,这些是引导学生对问题例文进行分析的前提。

但要注意,如果所授文体是学生不太熟悉的,或者是汉文化中比较特有的现象的话,这种方法就不是太适用了,反而会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印象。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法时,有很多变量需要综合考虑。

不过针对这堂课这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还有很多值得完善之处,比方如何充分利用讨论题激发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理解该文体写作的目的及其注意事项,如何利用练习具体引导学生分析写作要点(而不是在不理解要求的情况下简单地选择答案),如何对学习难点加以分类并予以清晰化,以及在范文听写环节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批改和评点,都还可以再考虑考虑。

当然,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不仅与教案本身的设计有关,也与授课老师个体方面的因素有关。相对而言,第二位老师对教案设计意图的落实要做得更出色一些,并且由于备课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充分预测,因此在课堂上面对各种提问时显得从容自信且处理得当。但无论授课的结果如何,我们还是要为所有登上讲台进行试讲的同学喝彩,尤其是那些虽然知道自己表现得可能还不够理想,但仍然勇于尝试的那些同学。被人们视为“天才”的爱因斯坦(上课时老师说成爱迪生了,呵呵,不好意思)尚且做过“最丑”的小板凳,我们又何必因为害怕露怯而放弃成长的机会呢?诚如试讲一组的回复:只要曾经努力就无怨无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4 12:48:2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23: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用文体写作课点评

 

在所有的试讲中,最后两组的选题是最接近的,都选择了应用文体,都选择了中级(下)的来华留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虽然有这些共性,但两个组讲出了不同的特色。

这次,试讲八组在教学中使用的申请书的范文和练习所涉及的领域均与留学生的实际交际相关;讲练涉及文体格式、文体内容、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较好地把握了留学生实用文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各部分之间有呼应有复现,整体感很强。这些说明她们在教学设计时的确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另外,三位同学的授课台风都很不错。

不过,从写作教学而言,特别是实用文体的写作,如果我们在教授一种文体时,能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学生注意到写作的对象、写作的目的,对于学生理解写作要点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这堂课在介绍什么叫申请书时,如果能让学生了解申请书的运用领域、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在这里具象的方式可能比抽象的方式更好一些),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要点,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一点,两个小组的教学设计都有涉及,但是都还体现得不够明确。

另外,由于写作在各种技能教学中往往被视为实际用途最小的一种,所以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强化其与现实交际活动的联系,就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学习的兴趣。而交际任务法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所以在讲练中,我们如果能将教学内容设定在一些具体的交际情景中展开,让学生在模拟的交际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可能比单纯的练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至于细节处理方面,教学八组在教案设计时总体上看是下了很多工夫的。但从试讲的效果来看,有以下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

1.    讲解申请书的标题时,可以带一下应用文体和一般文章标题的不同——应用文的标题一般比较固定。共性的知识往往是靠个体的不断反复形成的。学生知道寻物启事、申请书等应用文标题的特点后,能更好地举一反三。

2.    讲解申请书为什么用“此致敬礼”而不是一般的祝福的话时,可以考虑帮助学生分析选择这种表达方式的原因——“申请书”的读者一般是管理机构,“申请”的内容时请求得到做某事的允许——这样学生能更好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选择表示敬意的表达。在教学上,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成年人,理解性记忆比机械性记忆更重要。

3.    关于“委婉”。“委婉”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种是有话不直说,而是拐弯抹角地说,一种是用比较缓和的语气表达要求和意愿,为的是显得礼貌和对别人的尊敬。申请书中的“委婉”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而不能是第一种情况。实际教学中,留学生一般不会追问这个问题,可能只是不理解“委婉”的含义,老师在解释时不要流于一般的理解,注意针对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具体说明。

第二部分:

1.    与一般书信体相比,称呼前用定语时一般也不会用到“亲爱的”,因为书写者和读者的关系通常是不熟悉的互不相识的,不大可能有特别亲密的关系。

2.    “获悉”一词练习时,最好能在口头进一步明确要求:某单位在招聘实习生,你知道了这个消息,在写申请书时你要表示这个意思,如何表达?这样学生造句时不仅有内容而且有语境,便于更好地引出“贵方”、“贵单位”的表达。

第三部分:

1.    在讨论分析问题例文时,同学们指出的问题,可以随机在PPT上做上记号,便于所有的同学跟上教学节奏。全部讲解完后再出示正确的范文,没有跟上的学生不容易发现纠正的地方。

2.    练习二最好设计成一个任务,在具体的要求之前有一个对此任务的整体性说明,这样更符合实际交际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21: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觉得,申请书称呼前的定语一般不会用“亲爱的”,也可以跟学生母语里的申请书做对比,比如英语的称呼前就经常用Dear。

跟美佳在听这节课的时候,觉得跟我俩这学期上过的“商务英语写作”课好像,嘿嘿。我们的老师也是从格式、内容两个方面讲解,既有找不足并改写的练习,也有根据情境进行写作的练习。

八个小组的试讲结束啦!从每个“老师”的讲课和讨论发言中学到了很多,谢谢大家[em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23: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O(∩_∩)O~,纠正一个错误。美美丽丽的用法错了,美丽没有AABB这种形式。这也告诉我们有些形容词是没有AABB的形式,并不是所有词都可以拓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0: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期末的试讲到今天才算是全部完成了,大家在这次活动中都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你们已成功地走出了登上讲台的第一步。我相信只要保持今天这样一份认真和热情,以你们的能力都有希望成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无论将来你们走哪条路,希望这次的经历能给你们留下一些记忆和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1:38 , Processed in 0.06653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