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8|回复: 5

[论文写作] 关于论文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15: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上完一学期的论文写作课,感觉收获蛮大的,尤其是看着自己期末的论文终于跟专业水准又接近一步,很是欣慰。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论文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把握。
?? ? ? 读书的时候偶尔会小“感性”一下,做些读书札记,或者随手写一些东西,多采用文学语言。但是上了论文写作课,写读书札记或者随笔的时候,文学性语言越来越少,多是论文语言,读起来没有以前的感觉好了,不知道大家有么有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把握论文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界限?
发表于 2011-1-16 22: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问。专业课上多了,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跟有病似的,跟朋友聊天说话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话语的用词、结构,有没有语病什么的。有时候想想,上的那些专业课,像当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老师经常上课要我们分析某首诗,或某篇文章,让我们揣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者思考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子的妙处,其实觉得挺没意思的。我在看那些文章的时候,从来都不喜欢纠结于某个字,某个词,只是追求一种共鸣的感觉。我从来不喜欢揣测作者的意图,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只要能产生一点感觉,我就觉得值了。或许就是追求一种“不求甚解”的感觉。记得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叶嘉莹教授曾经说过:“诗词的研究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心灵不死!”我在看文学作品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并不是想去研究什么,只是寻找一些共鸣,寻找一些精神,寻找一些价值,以更好地生活。

记得上语言学概论课上,杨宏老师说过,她不管对于什么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问个究竟,而我则是那种不求甚解的人,我想问一下,这个尺度究竟该如何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7: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能告诉我论文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具体的详细的区别吗?在你的写作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能举个例子吗?
谢谢了,因为我感觉我基本上分不清,希望能从你那里取些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 04: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版主:个人觉得文学性语言使用频率高,如果经常写读书札记、读后感之类的,不会因为上了一个学期的论文写作课,就会导致文学性语言的减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郑印在2011-1-16 15:24:49的发言:
上完一学期的论文写作课,感觉收获蛮大的,尤其是看着自己期末的论文终于跟专业水准又接近一步,很是欣慰。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论文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把握。
读书的时候偶尔会小“感性”一下,做些读书札记,或者随手写一些东西,多采用文学语言。但是上了论文写作课,写读书札记或者随笔的时候,文学性语言越来越少,多是论文语言,读起来没有以前的感觉好了,不知道大家有么有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把握论文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界限?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次大家的期末论文,有不少同学笔下出现非论文用语。论文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界限在哪?如果不举特殊情况为例,那么论文的语言应该是充分理性的,注重严密的逻辑分析,文学语言,相对来说更感性,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至于说“上了论文写作课,写读书札记或者随笔的时候,文学性语言越来越少,多是论文语言,读起来没有以前的感觉好了”,那主要还是你对论文语言比较生疏的缘故,用熟了,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1: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八戒在2011-1-16 22:46:13的发言:

同问。专业课上多了,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跟有病似的,跟朋友聊天说话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话语的用词、结构,有没有语病什么的。有时候想想,上的那些专业课,像当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老师经常上课要我们分析某首诗,或某篇文章,让我们揣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者思考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子的妙处,其实觉得挺没意思的。我在看那些文章的时候,从来都不喜欢纠结于某个字,某个词,只是追求一种共鸣的感觉。我从来不喜欢揣测作者的意图,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只要能产生一点感觉,我就觉得值了。或许就是追求一种“不求甚解”的感觉。记得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叶嘉莹教授曾经说过:“诗词的研究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心灵不死!”我在看文学作品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并不是想去研究什么,只是寻找一些共鸣,寻找一些精神,寻找一些价值,以更好地生活。

记得上语言学概论课上,杨宏老师说过,她不管对于什么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问个究竟,而我则是那种不求甚解的人,我想问一下,这个尺度究竟该如何把握?

 

呵呵,平时说话的时候,大可不必去分析用词、结构及语病,日常口语本就以意会为主,不太讲求规则的严密,如果把我们平时的一段聊天录下来,用书面语的语法去查对,会发现病句比比皆是,所以平时说话该怎样就怎样。

 

“有时候想想,上的那些专业课,像当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老师经常上课要我们分析某首诗,或某篇文章,让我们揣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者思考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子的妙处,其实觉得挺没意思的。”

 

这其实也是个老问题,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的回答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体会到作品中那些精妙之处,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了。叶嘉莹教授虽然说过“诗词的研究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但她首先就是位诗词研究的大家,正因为她能领略诗词中用词炼字以及章法经营的种种妙处,才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作品的美感,领会到作者投入的无数心血,才能因此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去追求“心灵不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1:52 , Processed in 0.0721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