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八戒在2011-1-16 22:46:13的发言:
同问。专业课上多了,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跟有病似的,跟朋友聊天说话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话语的用词、结构,有没有语病什么的。有时候想想,上的那些专业课,像当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老师经常上课要我们分析某首诗,或某篇文章,让我们揣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者思考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子的妙处,其实觉得挺没意思的。我在看那些文章的时候,从来都不喜欢纠结于某个字,某个词,只是追求一种共鸣的感觉。我从来不喜欢揣测作者的意图,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只要能产生一点感觉,我就觉得值了。或许就是追求一种“不求甚解”的感觉。记得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叶嘉莹教授曾经说过:“诗词的研究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心灵不死!”我在看文学作品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并不是想去研究什么,只是寻找一些共鸣,寻找一些精神,寻找一些价值,以更好地生活。
记得上语言学概论课上,杨宏老师说过,她不管对于什么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问个究竟,而我则是那种不求甚解的人,我想问一下,这个尺度究竟该如何把握?
呵呵,平时说话的时候,大可不必去分析用词、结构及语病,日常口语本就以意会为主,不太讲求规则的严密,如果把我们平时的一段聊天录下来,用书面语的语法去查对,会发现病句比比皆是,所以平时说话该怎样就怎样。
“有时候想想,上的那些专业课,像当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老师经常上课要我们分析某首诗,或某篇文章,让我们揣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者思考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子的妙处,其实觉得挺没意思的。”
这其实也是个老问题,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的回答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体会到作品中那些精妙之处,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了。叶嘉莹教授虽然说过“诗词的研究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但她首先就是位诗词研究的大家,正因为她能领略诗词中用词炼字以及章法经营的种种妙处,才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作品的美感,领会到作者投入的无数心血,才能因此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去追求“心灵不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