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的内容真是丰富,谈论的话题很多,不乏坦诚与真知灼见。
我的思路可能更多地被最初的话题吸引,文学到底是不是绊脚石。
如果从骨子里喜欢文学,那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或许可以成为作者,或许永远都是读者。从精神的愉悦来讲,二者是平等的。
但我有一种狭隘的偏见,以为喜欢文学最好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和修养,而不要成为性情、性格,更不必说当做职业。
我们以文学研究为职业,走的是学术一路,讲求的是理性、逻辑、辨析等等,“可信”多,“可爱”少。
格非有一次说过,他说中文系到底是培养什么的?他的回答是“无用”,因为文学的最高禀赋是“敏感”,而敏感的人最容易受到伤害,也最不容易和人相处。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自杀的方式有三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艺术家。”成为艺术家或许也包括在内。
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最容易看到问题,常常会有将它指出来的责任感。他们类似于民族英雄,可民族英雄往往不会有好的收场。
扯得太远了。我在看萧红和张爱玲的时候,想过一个问题。这两个人才华盖世、青史留名,在事业上无比辉煌。但是,假如她是你挚爱的亲人,你是否愿意她去过这样惨烈或者苍凉的一生。安稳、庸常的幸福,应该是人生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