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木兰晓芙

[文 学] [分享]讲座:俄罗斯文学的品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2: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12-12 22:37:09的发言:

 

呵呵,你跟剩翼兄的分歧就在于,你认为“如果那类文学形象都具有‘对社会没有用的性格特点’,那么‘功利’就应该是我们判断‘多余人’的标准”,而剩翼兄质疑的恰恰是何以定要从对社会有没有用这个角度来观察人物,认为这种角度选择的背后,有一种功利心理在。

 

白水老师说的是;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3 15:00: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3 22: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1-12-13 12:12:49的发言:

白水老师说的是;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3 15:00:45编辑过]

 

呵呵,我没有发表什么观点,只是描述一下我理解中的你跟剩翼兄的分歧,如此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3 22:29:3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1: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剩翼的观点确实存在如您所说的分歧,您指出得很正确呀;不知道学界是否存在从非功利的其他角度对这类人物的界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21: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最近家里面的事情够多,回帖子总要挤时间,晚了,望木兰老师别介意。

其实,我想说的意思,白水兄说得挺明白了。这里再啰嗦两句。

我并非质疑“多余人”这一概念的意思,而是怀疑“多余人”这一概念的意义,更准确地说是怀疑这一概念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是否大到足以成为一个民族文学的品格特征,以至于这一概念竟如此流行,在黄金时代走过之后,又被白银时代的某些作家(冈察洛夫)继承,以至于到了中国(这一不同民族)仍然有用武之地?

顺理成章的一个问题是,其他民族缺乏“多余人”这样的概念,究竟是因为这些民族的文学形象(其背后的生活原型)都对社会有用,还是俄中两民族基于“对社会有无作用”这样的考虑来定义一个文学形象的类,成为了一种过于宽泛的归纳?

如果说罗亭、毕巧林等人对社会没有用,斯宾诺莎、维特根斯坦、卡夫卡这类人似乎更没用,如果说这几个人不是文学形象,那高更也算是文学生活的双重形象(月亮与六便士),高更对社会又有什么用?看起来除非我们给“有用”这个词一个限定,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一部分对社会没用的人顶着“多余人”的称号,而另一部分人却可以豁免?

而如果我们给这个“有用”一个限定,那我们似乎只能从“是否产生实际作用”这一路径走下去,而什么是实际作用呢?马克思讲的很清楚:“过去的哲学家都在解释世界,而最重要的却是改变世界”,这似乎也和俄中两国的共同历史正相呼应。然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运动,这些改变世界的运动毕竟不是人类历史的全部,也不是文学的全部,甚至都不是俄中文学的全部,他们可以为文学提供新的题材、新的形象,但如果说不符合这一标准的人物形象就冠之以“多余”的字眼,这似乎就有些功利,乃至有点宗教思维的意思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多余人”这个概念要么太宽泛以至于没有多大用处,要么就只能算是从一个阶级的视角划定的限于时间地点特定意识形态的一种划分法,这样,这个概念似乎又太窄,同样没什么用处。(呵呵,我也在谈用处,同样很功利:))

话说回来,我觉得多余人这个概念可能本身需要改变改变,如果从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人在人群中的生活状态来考虑,图景反而开阔,不那么功利,也不那么意识形态化,想想看,如果说毕巧林、罗亭如果算多余人,那拉斯科利尼科夫、梅什金为什么不算?他们之间难道没有共同点么?我看不但有,而且很多,最关键的,不是他们对社会有没有用,而是他们那种生存状态。

小即兄提到郁达夫,郁达夫经常用“零余者”这个词,他也这么称呼自己。我也正想说到这个概念,我一直以为“零余者”和“多余人”看似相同,其实不然。零余者,是一个漂泊者的个人感受,是对生存状态的感悟,甚或有些遗世独立的味道,更接近我所说的改变后的多余人的概念;而多余人,上面说过,是按照一种显得功利的标准进行的一种归纳,本来只是找不到与社会合拍的感觉,没想被人说做多余,有点令人徒唤奈何。屠格涅夫后来给罗亭一个英雄式的结尾,让他手持旗帜战死在法国革命的街垒边,不知道是不是对“多余人”这个概念的一种回应。

以上都是些个人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5 2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能不能从人物的自身认识和行动来讨论。
多余人是人物认为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既不能融入不认同的潮流,又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从而无所适从,因而被认为是多余人。这种指认应该是自身与外部的双重合力。另外一些人物,虽然没有对社会直接的功用,但自身却有坚定的信念,在属于自己的路大步前进。因而不能归为多余人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0: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复读了剩翼、远风的帖子,深受启发。界定“多余人”的视角问题以及相关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今天遇到虎大侠,他强调,“多余人”是有世界意义的,也被多个多家、民族的研究者所承认(但我也听到一些专家说,该术语适用范围“见仁见智”);有钱而小资的人物才有可能被归入此行列,“赤贫的绝无可能”;另外我觉得,如远风所讲,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物也不应归入这个行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5:19 , Processed in 0.04896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