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远风

[推荐书目] 2012年古代文学(四)课程推书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0 14: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荐书《人生》惠永丁

        可能很多人很早就已经看过这本书了,但在这里郑重其事地写出来,是推荐给大家重读路遥的《人生》。第一遍读这本书是上初中的时候,当时和同学一起读了很多这样一系列的书,直到今天还在拿着当时的财富过活。也许阅读也真的是一种潮流,自打当时读过之后,那些书就被自己扔在脑后了,再没翻出来过,仅凭着一点儿零星的片段记忆还知道自己读过这些书,而更多的是把目光转向了火热的当代文学群里边,在里边翻找着马尔克斯和莫言。如果不是为了这一片荐书稿,如果没去听那一场《<人生>——劳动的寓言》,我想《人生》这一批书就被我就此封存了。重读《人生》,才发现,路遥留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记得当时读到“‘我的亲人哪……‘”后书就完了,老觉得好像还没写完,应该还有点儿什么。起初以为是自己买的书错了,之后又笃定,确实是书还没写完。但之后也没见到过有路遥的《人生后续》。于是,关于《人生》的结局问题便困扰我至今。而对于高加林这个形象,我是既恨又悯。他很上进,很有才干,这从他在广播站的工作中就能看得出来;但同时,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理想,高加林背离了生育自己的农村,背离了巧珍对他的一片真情。刚刚看到高加林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到了孙少平,觉得他们简直就是同一个人,甚至连经历都出奇的相似,自己甚至很大胆的地设想过是路遥江郎才尽,要给孙少平安个新家了(因为先看的《平凡的世界》,所以习惯性地以为《人生》比《平凡的世界》晚)。之后才逐渐发现,他们完全是两条路上的人。

        同样是两个有知识的农村青年,胸怀大志,积极上进,想要摆脱农村的禁锢。但在实际的作为上,高加林就想的有些拙劣。但可能正是因为这一份不完美,或者说大缺陷,让高加林更具吸引力,包括对路遥自己而言。路遥在这两个人的身上倾尽了感情。对孙少平,路遥更多注入的是信念和坚韧,而对高加林更多的则是波折和痛苦。孙少平很淳朴,带着农村人骨子里的沉稳,爱,或者能劳动,吃得了苦,一步一步走得很稳,而高加林则不然,他鄙弃农村,刻意地把自己和农村分隔开来,甚至厌恶劳动;同时在高加林的身上多了孙少平所没有的所谓的“文化人”的“体面”和虚荣,生育自己的农村在自己眼里是落后、不卫生的象征,他甚至羞于让人知道自己农村人的出身。

        程光伟老师提出了《<人生>——劳动的寓言》的说法,而路遥则在两部小说中阐释着同一个问题。就像古小即老师在前面的《死亡诗社》荐书贴中提到的“老师教会了学生读诗,可是,最后却引发了死亡。滋味复杂。”一样,出生农村的高加林有了知识却开始厌恶农村,厌恶劳动。孙少平有了知识,但最终还是要靠着体力的劳作去生存。这其中知识和劳动的冲突,不正是当下人们还在担忧着的吗?孙少平带着一身的伤回到了大亚湾,“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高加林最终还是回到了农村,“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地抓着两把黄土,沉痛的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就像老人们常说的,外出的鸟儿累了,家总是背后的归宿。而现在,农村是否还一如既往的充当着家的角色,是否还有能力为飞倦了的“鸟儿”提供一个可以依托的巢?出去的人们是否还会有回家的那一天?这诸多问题,路遥早在30年前就在担忧,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思考。不知道这样的一部作品是否值得我们去重新解读。

        可能《人生》真的只能到此为止。有人说,路遥对高加林偏爱太多,但也可能正是这种偏爱让《人生》只能到此为止。当所有的追求和希望都破灭,也许留给高加林的也就只能是浑浑噩噩地去等死了,但幸亏在高加林的背后还有一片厚实的黄土地和一群淳朴的农村人,能给他生活的希望。至此,路遥所能给予高加林的便是痛苦过后的一片宁静生活。他已经不忍心再去解剖、割伤这个在《人生》中蜿蜒奋斗,伤痕累累的年轻人了。“灾难过后,一切重建,宛如新生,我们如此幸运。”也许就是作者和高加林,包括我们所能要求的最好的结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15: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推荐《亲爱的安德烈》——陈枕

想起最近流行的一个说法。假设爸爸妈妈能活到100岁,我们每年平均两周回家看他们一次,也一共只能再看到一千三百多次。那么,在这一千三百多次里,去掉吃饭睡觉的时间,娱乐消遣的时间,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跟他们好好地说话,说说彼此的想法?现在,通话中出现最多的是“吃饭了没”“吃的什么”“钱还够用吗”“什么时候放假”等等等,上一次和爸爸妈妈谈心到深夜,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好像已经很遥远。可能有人要说你也太不懂得惜福了,关心你才会问这些啊。是,我承认,还有人愿意每天打电话自然而然地向你抛出这些细碎的问句,已弥足珍贵。但人都是贪心的动物不是吗?得到了就会想要更多,每个人需求的程度不同罢了。

来谈谈这本书吧。一段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是这样写的:“收入此书的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的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家长和子女。面临同样困境的读者,必将会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母子之间对话交流的尝试。”也许这也是很大一部分读者想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过我只是觉得教育、沟通这类东西没有标准范例,别把它看成是教育指南之类的东西,生搬硬套,那真就辜负这本书的好意了。但一个18岁的小伙子,一个少了民主斗士气场的妈妈,两人之间的对话实在有趣。可能有些观点过于片面,但不管你认不认同,只要能从中得到启发,开始自己的思考,就不失为一种收获。何况我喜欢这本书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止是在呈现与孩子间的对话,还展示给我们很多同样非常具有思考性的读者的想法。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用不同的人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读你的生活——龙应台的、安德烈和菲利普的,还有读者的。他们谈生活,谈爱情,谈成长,也谈国家,谈政治,谈民主,谈文化。随手翻看时就会出现一些新鲜又熟悉的想法,一些让你猛然一回悟“啊,真是这样”的事情。我始终相信一本好书的首要标准是让人感到愉悦,其次是可以引发思考。这两点,我觉得它都做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1 14: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推荐《leaders》——于宝强

《Leaders》 理查德•尼克松 《Leaders》以尼克松的视角,记录了作者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接触的各国领导人及经历的各种历史事件。 《Leaders》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中国传奇式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和迁往台湾后的蒋介石;解读了美国的“头号敌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这本书展示了领袖的“另一面”,比如十分注重公开形象的戴高乐竟也是一位重视家庭生活的人,务实的德国前辈总理阿登纳居然还有些理想主义色彩的哲学思考,丘吉尔的轶事的确让人感到兴味盎然。不仅如此,尼克松还介绍了南欧、非洲、亚洲、澳大利亚以及中东众多卓越而富有个性的领导人。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战乱最甚、死伤最多、人祸最惨烈的时代。20世纪的政治家们,对此负有重要的责任。最让我震撼的是“任何对领袖的天真幻想,最后都会导致噩梦”这句话,德国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和中国的“文革”就是一个例证。对于纳粹的罪行,没有过多的心灵感知,但是文化大革命,的确是戕害中国知识分子的刽子手。比如,沈从文听到“沈老,您受委屈了”时候的嚎啕大哭,彻彻底底反映出沈从文的真情——他从没害怕过文革,从没因为委屈而伤心,他的哭号是在庆幸这段由领袖引起的罪孽终于结束了。 从前那种以为有了伟大英明的领袖就可以让国家蒸蒸日上的迷梦,通过这一百年的折腾,已彻底地破灭。21世纪来临后,“领袖迷信”大概可以消除。对于民众来说,只有时刻警惕自己的领袖,才是最好的选择。就像这句名言“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那么就要时时刻刻警惕着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救世主”。尼克松是执掌过政权,体会过掌权甘苦的人,他明白领导拥有的权力是可以制造灾难也可以推动历史前进的危险动力。 尼克松以自己的下台,诠释了美国人民的智慧:不能相信任何权力的拥有者,只有这样,天下才会安宁。借用小布什的说法就是:“现代文明的最大成果,是将权力之虎关进了牢笼。但是,世界上凡是权力没有关进牢笼的地方,都将思想关进了牢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6: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德庸和他的漫画

 

---谢大丰

 

最初看到朱德庸的漫画是应该是高中时候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是住校生。当时的管理规定是中午一点到两点是午休时间,为保证学生休息,宿舍大门在这一个小时内不会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没有能够在一点之前回到宿舍,那么你就只能熬到两点再去上课了。我有一次就很“幸运”的错过了归宿午休的机会,无奈之下只好在学校周围瞎转。偶然间看到了一家书店,就走了进去,然后目光在展架上游走,搜寻任何可能感兴趣的读物。在随便翻阅了几本小说之后,我拿起了一本名叫《双响炮》的漫画,然后接着翻了起来。本来只打算看十分钟左右,结果让我一下子看到了两点半,连上课都忘了。当我回过神来往教室跑的时候,心里想的竟然是明天中午接着来。所以在那之后,我看到余华在给《双响炮》写的那篇序中说自己从下午一直看到第二天天明的时候,特别能够理解那种感觉。朱德庸应该算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从学生时代被学校橡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到兵役之后拿起画笔创作漫画,朱德庸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也正是这种个性才能为人们所欣赏。我总觉得朱德庸在漫画界不能严格的算作一个漫画家,他更像一个小说家,用犀利的观点、幽默的笔法来进行创作,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生活,甚至都有些哲学家的韵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世俗幽默、生活箴言、无厘头搞笑还是城市预言,只要你喜欢漫画,就去看一看朱德庸吧,相信不会让你失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6: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隐忍不言的伤——关于民族的根

 

秦凡

 

“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跨民族,跨疆界,跨海峡,龙应台以最恢弘的气魄,最犀利的文笔,最谦卑温柔的心灵,让你看见我们的父母,一整代人“隐忍不言的伤”,这是一本,你从来没认识过的1949。” 不管中间那些战争展现的非人的残酷,那些同类厮杀的现实的血腥,那些在党政的光明下麻木战斗的民众,那些命如草芥,死生不由己的乱世中的个体带来多少的震撼和内心的挣扎,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和那辉煌的岁月又加上一抹的沉重,可是如果有什么是真正刺痛了我,刺痛了多个大众情感之下的独属于我的情感,属于我们这样一类人的情感的,却是封面上那几个字“隐忍不言的伤”。一本同样的书,不同生长背景和经历的人,读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似不起眼的,或者浅层次的内容却可以引起另外一类人的内心纠缠。我想谈的“隐忍不言的伤”,是一种名为“根”的情节。龙应台在书中采访过众多的名人,老军人,当然也包括她的父亲,1949是他们那一代人隐忍不言的伤。有些事没有经历过,就永远无法去想象,就如那四九年混乱的码头,如那硝烟弥漫的金门,正如那封面诗中所写的:“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是啊,远离故土,远离家乡,远离自己心爱的人,那种痛应该仿佛割去了你身上原本生长的部分一般,这种痛不管是漂泊异乡也好,天灾人祸也好,都会体会得到。但那些痛太直白了,那些遭遇太惨烈了,那不是诗中的隐痛。除去那些悲惨的逃离,众多被采访者体现出来的一点便是对故园,对故乡,对埋着祖先坟墓的那片在广袤的中国不知有多少的地方的追不回的深憾,是终其一生也再难得到的情感皈依,正如龙应台的母亲那样,在老年痴呆症的困扰下,一切都不记得了,执念中却依旧是那片故土,有着父亲坟冢的故土。这才是隐痛吧,这,是一个被连根斩断的植物一样,在不断的怀念着他的根,这也是为什么从古至今的中外古人们对故乡的留恋,有亲人,有朋友,有自己的成长的记忆的地方,有祖先守护的地方,有根的地方,你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故园的气息,是那片土地从远古进化到现在所保留并传授给你的一切的一切。所以这些老人们才会不断的去怀念,却又难以启齿,纵使儿女都在身边,却依旧有客居他乡的漂泊感,总想着要回去看看。可是这些情感,实在离我很远。台湾诗人席慕容在远离故乡,她从他的父母那里继承了那些关于蒙古草原的记忆和情感烙印,这使得她的即使远离故乡,漂洋过海多年,心里依然是向往而敬畏那片故土的,依旧惦念的,是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应该是她的隐伤,而有的时候,即使身在故乡,那隐伤也不会消弭,甚至可能因为身在其中,可是心灵的交汇实在太少反而痛苦更深。席慕容作词的那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歌曲,可是它从未像现在这样的的触及我内心的感受,那种叫做隐痛的感受,不是为了家乡,却是为了没有根可以怀念的伤。我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我的身上流淌着蒙古族的血液,我的饮食习惯依旧和蒙古人相似,可是我却不知道自己的族群,我是一个蒙古族,不会说,也听不懂蒙语,而且使用着汉族人的名字,而我却不知道这姓氏是什么时候变成了我的家族姓氏。当聚集在一起人们,初识闲聊中难免问及故乡身世,于是,那些刨根挖底的问题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困扰着我,内容无外乎是你在蒙古包和草原上居住吗?你会说蒙古语吗?你会骑马吗?不会?!你为什么姓你现在的姓氏,这不是汉族的姓氏吗?你的蒙古族名字是什么?什么?你没有蒙古族的名字?!这些问题,在我的家乡,在和我成长经历相同的同胞身边,是从未去思考过的,而我们也并不会认为身为所谓的少数民族,不会说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族的姓氏,没有用祖辈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在过多的城市生活和汉族生活的影响下,已经离自己的祖先和族人太远,长期的城市生活让我变得没有民族的标志,我没有它赐予我的烙印,我对着那些能够讲自己民族语言甚至只是家乡方言的人们羞于启齿。我第一次为我的现代化和高度的汉化感到耻辱,第一次为自己只会说一口普通话而感到悲哀,第一次不喜欢这样的搭讪方式,第一次厌恶统一化的城市教育,我,也是第一次意识到,我是没有根的人。我只知道,我的父亲母亲,都是蒙古族,可是他们也都没有那些人口中所谓的蒙古姓氏,更不会说蒙语。我是在这样的聊天当中才知道,许多同学的家中竟然保存有家族图谱,当一个人得意的描述自己在自家的图谱上面的位置时,我们却都无法体会对方的感受。因为当别人的家里存有图谱时,我的父母却对他们自己家族的身世也只是模模糊糊,或许我的祖父曾经与他们的族人一起居住,可是,在我生活的这些年里,却从没有见过自己的家族。我是蒙古族,我的父母身上都流着蒙古族人的血液,从我的,他们的,他们父辈的相貌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基因的继承的确是强大显性而毋庸置疑的,而通过母亲对自己祖母的模糊印象,更可以确定我父母的祖辈,一定是曾经在苍茫的草原驰骋的但是,于我而言,我从来都不敢承认,我是一名蒙古人,那对我来说,实在意味着太多,而身为蒙古族的我之于蒙古人这个概念,符合的又实在太少,而我的身体中蒙古人的血液却无法用语言和习惯来证明。可是,为什么要去寻找,为什么会因为会感到隐痛呢?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的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像我一样,对我们的家族和文化一无所知,甚至不会说自己的语言,但是也许,这样的一本书,会让他们关注这样他们遗忘了很久却始终根植在骨血中的情感和他们父辈那些隐忍不言的伤。我也知道,像我这样的我的同类还有很多很多,而我,不知道那些祖先们,那些仍旧游牧在这片草原上,或是那贫瘠荒芜的地方的和我的祖先一样的我的族人们,是否还保持着对这片草原的留恋,是否依然保持着对腾格里的敬畏,是否拥有草原一样开阔的情怀,是否知道自己的灵魂属于这里。可是,纵使一切特性都消失了,血液中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我还是会留恋,还是会努力的去接近自己的民族的根。不知何来,怎知何往。那些和我一样的,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的蒙古族同胞们,希望他们,我们,能够早日寻到自己的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兵法》在现代商场的意义

 

 

刘仁伟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是中国古代最为外国熟知和最受外国欢迎的书籍之一。《孙子兵法》至今仍是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在国外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中国军事高官在出访别国进行交流时,也把赠送《孙子兵法》作为对对方最高的尊重。《孙子兵法》在军事、战争、国际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不用赘述,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我对《孙子兵法》在财经﹑管理类方面的影响的认识。进入21世纪,世界走向一个整体稳定和平的时期,《孙子兵法》这本兵书不但没有失去存在的价值,反而更加受人们的重视,影响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孙子兵法》中的思想现在已经渗透到经济学﹑管理学﹑逻辑学﹑心理学﹑地理学﹑数学﹑谈判学﹑语言学﹑外交学﹑天文学﹑医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影响的方面和深远程度世所罕见。当今世界上很多顶尖的商学院都单独开设《孙子兵法》这门课,中国现在大多数财经管理类高等院校也都开设《孙子兵法》这门课。《孙子兵法》在军事和战争中的影响和地位逐渐被淡化,而它深远的战略思想如今越来越受各个商学院的欢迎。我认为《孙子兵法》受全球各大商学院热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 2、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企业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商场上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商场的大海所吞噬。敌变我变,关键在于谁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先发制人。 3、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企业在极力使用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23:05 , Processed in 0.05771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