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白水

[文 学] 转:一夜九渡河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0 11: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是觉得,非鱼的感觉有一定道理。她是从纯粹读者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感觉。我认为朴趾源文章带来的这种陌生感和他16岁开始学汉语有一定关系。他和朝鲜时代其他从小就浸淫在汉语中的作家有点不一样,那些人写的汉语的确和中国人没有太大区别,这和语法没关系,是某种语感和受母语干扰的遣词造句习惯。日本学者写汉语文章也常有一种“和臭(xiu)”,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另举一个例子,获得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的中国作家杨逸,她是20多岁去日本留学开始学日语,后来用日语写作,很多日本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她作品中的日语有点奇怪,第一次提名“芥川奖”落选,理由就是“日语不成熟”,第二次最终获奖,成为获此奖的唯一外国人(当然获奖原因也许有别的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11: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2-11-10 11:04 发表 我倒是觉得,非鱼的感觉有一定道理。她是从纯粹读者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感觉。我认为朴趾源文章带来的这种陌生感和他16岁开始学汉语有一定关系。他和朝鲜时代其他从小就浸淫在汉语中的作家有点不一样,那些人写的汉语的确和中国人没有太大区别,这和语法没关系,是某种语感和受母语干扰的遣词造句习惯。

 

要做到和中国人完全没有区别,很难,即使是从小就浸淫在汉语中。这点读诗时还不明显,读小说时就比较明显了。尤其是读一些没有句读的影印本时,藉中国古代文言长期阅读积累下来的语感来断句,有时就不行,要颇费一番推敲。至于说到这篇《一夜九渡河记》,我倒不是反对非鱼的陌生感说,而是觉得她举的几个例子,如群蛙争吹、万筑叠响、茶沸文武、行烈阳中、赤涛山立,至少在我这里,不会引出汉语不精纯的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0:57 , Processed in 0.06760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