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白水

[思 想] 转:西方帝国用文化吸食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3 15: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借此机会再推荐一下英剧《唐顿庄园》,看过之后,我觉得旧时代的奢侈品走下神坛,和新时代的奢侈新贵不断涌现,不但在象征意义上,而且在实质意义上与新兴资产阶级取代没落的贵族阶级有关,绝不仅仅是发动一场革命,夺取政权这么简单,那是经济模式的取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更替、乃至关联到人性、价值、道德标准等等全方位的变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6: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阵子忙着改卷登分,白水交待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快成心病了。我慢慢写,思路可能也还没完全理清,各位见谅。

 

关于奢侈品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我尽可能理一下我了解的相关领域及研究:

1、人类学领域莫斯和马林诺夫斯基对部落“炫财冬宴”(Potlatch,有时也译成“夸富宴”)的研究,以及(法)巴塔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无理性消费(他更倾向于用“浪费”)的研究。

2、(法)波德里亚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要是“生产主义视角”,但有两个概念对消费文化研究,包括对奢侈品消费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即哲学上的“异化劳动”概念和经济学上的“商品拜物教”概念)出发,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提出了“符号价值”(他前期最重要的三部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此来解释夸示性消费(奢侈品消费)为什么会出现并长期存在。

3、波德里亚的“符号价值”又和社会学家凡勃伦(有译维布伦的)在《有闲阶级论:关于体制的经济学研究》提到的“夸示性消费”有内在的联系;

4、(法)布尔迪厄的《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则指出,人们的消费趣味表现和证明了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即消费具有“区分”作用,这也同样源自《有闲阶级论》;但消费“惯习”作为一种结构,既是被型塑的,受到特定的存在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塑造,又是动态的,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因此消费主体既是被决定的,又是能动的。

概念界定及概念的演变史参看天马提到的克里斯托弗·贝尔的《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可以有较全面的了解。

我个人的理解,最基础的研究起点,是人类学里的“炫财冬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商品拜物教”)和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然后法国、德国的一批学者巴塔耶、波德里亚、布尔迪厄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等都有不同角度的进一步阐发。

以上所及大多是理论上的探讨,是最基本的。

具体的研究,特别是实务的研究,天马应该更熟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7: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为 于 2013-1-13 16:05 发表 这阵子忙着改卷登分,白水交待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快成心病了。我慢慢写,思路可能也还没完全理清,各位见谅。   关于奢侈品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我尽可能理一下我了解的相关 ...

 

如果承认马克思的商品二重性的话,不知道“符号价值”是如何完成超越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21: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试着解释一下,不知道能否说清楚。

马克思的商品由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构成,交换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抽象劳动决定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的具体功能和有用性,这种有用性和人的特定需要相适应,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物的有用性。但马克思重点考察的是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而波德里亚认为,这种需要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不完全是人的自然需要,马克思的论述忽略了使用价值的社会性。在此,波德里亚一方面受到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研究的启发(比如说,一件貂皮大衣,它的功能似乎是御寒;但现实社会中,它的功能更多的在于炫耀财富、显示地位;在这里,功能具有了另外一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来自社会实践,而是来自于符号系统),一方面受到凡勃伦的启发(凡勃伦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社会“有闲阶级”成员认为,“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就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要追求名望,就必须浪费。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否则,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带不来声誉的”),这种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而进行的消费,就是波德里亚所谓的符号消费。在现代消费社会,商品往往都具有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这就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越能彰显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商品的符号价值就越高。但也有学者认为,波德里亚夸大了马克思关于需要和使用价值理论中的自然主义因素。马克思也提到“当商品作为人类需要的直接表现以自然形式出现时,它在事实上是社会生产的”,只不过马克思的关注点侧重生产角度,更重视交换价值的讨论;另外,马克思的时代,广告、时尚、大众传媒等还没有像今天那样发达,整个商品社会如何生产、规范和控制需求的过程和手段还没完全显示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21: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为 于 2013-1-13 16:05 发表 关于奢侈品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我尽可能理一下我了解的相关 ...

         漏了一环,还有一条线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奢侈品消费,比如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研究“恋物癖”等。剩翼说得很对,奢侈品消费归根结底与自我界定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22: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为 于 2013-1-13 21:09 发表 我试着解释一下,不知道能否说清楚。 马克思的商品由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构成,交换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抽象劳动决定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的具体功能和有用性,这种有用性和人的特定需要相适应,是满足这种需 ...

 

1、商品的二重性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应该算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吧,所以不好说马克思忽视了对使用价值的考察。即使承认交换价值的特殊性,可能也不太好说马克思忽视了对使用价值的分析,因为政治经济学考察的重点本来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或者说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好说使用价值就忽视了商品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与自然关系与“自然效用”不是同等概念,如果说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定义只考虑了商品的自然因素,恐怕理论上有误解,实践中也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商品的社会属性并非是资本主义大生产以后才产生,前马克思时代不但社会生产大量存在,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年轻时就已经划时代地对知识产权的涵义进行了论述,而从产权角度来看,知识产权是最具社会属性的权利。

 

3、符号价值是否补充了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都是抽象概念,而“符号价值”则是具象概念,用具象概念补充抽象概念逻辑上可能不太通顺。如果这种补充成立的话,那么,在与“自然效用”相对应的“社会效用”里面将还会有大量的“具体效用”需要来补充商品的二重性,除非商品的“社会效用”等于或者目前基本等于“符号价值”。马克思应该不至于有这么大的漏洞。

 

4、即使用符号价值补充对使用价值的界定,也很难影响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本非主要借助对使用价值的考察来获得,对符号价值的解析毋宁是丰富了对使用价值的理解,可能只是复杂化了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

[ 本帖最后由 卿云 于 2013-1-13 22:2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4 10: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儿 于 2013-1-12 10:04 发表         你說的是數學建模不,那個確實難,當年選修聽了一學期,底下95%學生都在做其他的。難歸難,能轉移注意力,省得老集中在道德討論上,多好呀。        奢侈品會不會是 ...

 

其实啊,旧中国在对奢侈品进行翻译时,旧中国的那个时代还处于对“奢侈”概念很鄙视、没有去道德化的时期,所以翻译出来,主观色彩很严重。

不过没关系了。

另外,对奢侈品一直道德讨论,还不如买一个、几个奢侈品来感受一下嘛。女孩们,买了试试呗,买了你就知道奢侈是什么含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4 10: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为 于 2013-1-13 16:05 发表 这阵子忙着改卷登分,白水交待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快成心病了。我慢慢写,思路可能也还没完全理清,各位见谅。   关于奢侈品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我尽可能理一下我了解的相关 ...

 

谢谢不为老师的专业点拨~

从实务来说,奢侈品做品牌营销,是向人的“心”营销;而以恒源祥“鼠鼠鼠、牛牛牛……猪猪猪”等为代表的营销,只是对人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进行营销;三里屯苹果体验店的营销,是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神经进行营销,其触觉营销效果是最棒的。

但奢侈品呢,通过高端化、概念化、美学化、甚至宗教化的营销,直击心灵,直接对“心”进行营销。因为,人的感官神经随着时间流逝和注意力转化,神经对物品、品牌塑造的感觉会慢慢消散。但心的营销则不同,它会像一粒种子扎根于内心,最终心的力量会促进人行为的改变:积极的,就是努力奋斗,赚钱买奢侈品;消极的,就是卖血卖肾,偷盗抢劫也要买奢侈品。

大家都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实际上,品牌营销,只从唯物主义去看,你不太容易理解的;从唯心主义观点去看,你能看到全貌。奢侈品营销的实务中,可不分什么唯物、唯心观点,营销经理只是在讨论,如何向“心”营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4 13: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马 于 2013-1-14 10:03 发表   其实啊,旧中国在对奢侈品进行翻译时,旧中国的那个时代还处于对“奢侈”概念很鄙视、没有去道德化的时期,所以翻译出来,主观色彩很严重。 不过没关系了。 另外,对奢侈品一直道德讨论,还不如买一个、 ...
       哈哈,天马兄啊,灵儿在澳门啊,怎么可能不经常接触“奢侈品”,帮朋友买的次数都不是十个手指数得过来的了。經驗嘛,附加值很高啊,這東西的價值又不是平民估量得出來的,完全隱蔽式的單方定價。我對“奢侈品”沒大興趣,但不抵觸身邊女孩對這些東西的追求,如果收到禮物,也只是放一邊。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產品藝術方面的創新更吸引我。不過幾年前,當我看著蘭蔻的“小黑瓶”批量產銷,並以每分鐘全球銷量作為招牌廣告詞宣傳時,已經覺得“奢侈品”定義很搞笑了。
       之所以討論“奢侈品”和道德的關係,主要是日常生活里,很多人還是會爲了高價物品與虛榮和身份顯示的關係爭吵。靈兒想知道這種想法的來源,這個想通了很多常見道德爭議也就想通了,僅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7:08 , Processed in 0.07069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