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拿到柴静这本书,却一直拖到近几天才读,想到论坛上曾经出现过关于此书的讨论,来谈一点感想。 读罢看到网上一段关于此书的宣传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aanGcRALkw/)很受触动,感触最深的依旧是最后那段:“我可能做不到更好了,但还是要像朱光潜说的那句话:此时,此地,此身。就是此时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
想到之前看到过闾丘露薇的一篇博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http://dajia.qq.com/blog/212033018962909#p=2&id=212033018962909&mid=266027017192647&time=1359344426)
其中有些观点是针对柴静的,例如: 柴静提到“关注新闻中的人”;闾丘露薇相应地写到:“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 就我个人的理解,纵观全书,柴静更多地关注新闻中的人,却非只关注其中的人,只是更多地将其作为一个切入点,而目的也脱离不开探求背后的原因。如柴静在书中提到的“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但就闾丘露薇看来,这是一种相当“讨巧”的做法。新闻人要更多地挖掘原因,呈现事实;但说柴静是“表演性”采访,个人觉得还是过了:《双城的忧伤》一章提到公众对她给被采访的孩子擦眼泪的争议,以及同事劝她:“什么都不做,这才是记者”,但毕竟记者也是人,闾丘露薇亦写道:“一个好记者,一定会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该不该擦眼泪的问题,柴静谈到这一点时,引用了前辈的忠告:“向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但实际上,我并未很好地理解这句话。
闾丘露薇还提到其并不理解“采访是一场抵达” (《采访是一场抵达》:柴静清华大学演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k24.html),之前并未看过这场演讲,顺便找了来看,却觉得柴静所讲的主要内容:夯实、精确的报道、呈现,诚实、客观的判断,呈现事实(让人明白),这些内容与闾丘露薇所主张的并不相悖,甚至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闾丘露薇亦提及“新闻采访,强调的是要有新闻点”,就这点来看,二者似乎存在一定的分歧,柴静书中所写的某些内容,在闾丘露薇看来,怕是没有“新闻点”的。 看到有人的评论说大概是二者所处大环境不同使然,个人很是认同:柴静的挖掘与呈现更多地服务于政府,所以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呈现层面,她在书中写到:“我从来没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地世界即是可能如此。”而并非所有这些“无解”在闾丘露薇看来都应该是“无解”的,因其所处的是一个更为自由的环境,媒体并非(主要)服务于政府,而是监督(?),对新闻的挖掘与呈现之后,还要看到结果,解决、应对方案。 记得柴静书中写到一则新闻报批的细节: “这个节目播了,能不能改变这三个孩子的命运?” “能。” 他再没多说,在播出单上签了字。 这也许是更能为闾丘露薇所认同的新闻应追求的目的性?
似乎有点脱离了书内容本身了,其实对书中记录的很多内容还是很有感触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非典”一章,“双城的忧伤”一章,“卢安克”一章(书中对此人的描述让我觉得他的人生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老子的思想),再就是最后的“陈虻”一章。嗯,姑且先谈这么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