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7|回复: 8

[语 言 学] 要重视讲解词语和句法格式的使用环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1 19: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重视讲解词语和句法格式的使用环境》,是陆俭明先生发表在《对外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上的一篇论文。转过来共享。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语法教学还是词汇教学,除了向学生说明某个词语或某个句法格式的意义和语法规则外,一定还要重视讲解格式和词语的使用环境,即要重视讲解词语和句法格式使用的语义背景。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就形成语言词汇层面的同义词现象,譬如说,“用视觉器官感知客观事物”这样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看、瞧、眯、瞟、瞅”等不同的词来表示;同样,在句法层面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示,这就形成句法层面的同义句式现象,譬如说,同样是说存在,而且都是说画的存在,存在的处所都是指墙上,我们可以用下面不同的说法,也就是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示:
(1)a.墙上挂着一幅画。     c.画挂在墙上。
          b.墙上有一幅画。         d.有一幅画挂在墙上。
       我们要教会留学生掌握“看、瞧、眯、瞟、瞅”等词,除了告诉他们这几个词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之外,还必须告诉他们这几个词不同的使用环境。譬如,有的词典,“看”的第一个义项注为“瞧”(《新华词典》);而“瞧”注为“看”(《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作为一般的辞书,这样注释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这样注释是不够的。留学生就有可能根据这些辞书的注释说出“*他在瞧书”、“?我喜欢瞧京戏”。同样,我们要教会留学生掌握现代汉语里的存在句式,除了告诉他们上面举的a、b、c、d这四种句式在意思表达上的细微差别外,也一定要告诉他们这不同句式的不同使用环境,这样留学生才会学好、掌握好、使用好这些存在句式。下面我不妨举一些实例来进一步说明上面所说的道理。
       先举词语方面的例子。先举一个我切身的事例。陆俭明、马真(1985)曾注意到出现在句尾的“好了”,指出这是一个尚未引起汉语词汇学界和语法学界注意的语气词。所举的例子是:
(2)“李老师,这本小说我拿去看看好吗?”“你拿去看好了。”
(3)“听说他要去告你。”“让他去告好了。我不怕!”
(4)“你别怕,尽管放手干好了,有我们呢!”
(5)“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了,你只管开闸好了。”
(6)“师傅,没米饭了。”“没米饭吃面条好了。”
(7)“既然他不愿意带你去,你就自己去好了。”
         这个“好了”,以往的工具书都不曾收录。外国留学生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词,当然更不知道怎么用这个词。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曾试着叫高年级留学生用“好了”造句,并告诉他们是用在句子末尾的“好了”,结果,除个别学生外,大家造的都是下面这样的句子:
(8)信我写好了。 车修好了。作业我做好了。 饭已经好了。
        陆俭明、马真(1985)为了说明“好了”的语法意义,将包含“好了”的句子跟不用“好了”的句子进行了比较:
  
用“好了”的例子
     
不用“好了”的例子
(9)a.没米饭吃面条好了。 ︰ 没米饭吃面条。
b.你拿去看好了。 ︰ 你拿去看。
c.你只管放手干好了。 ︰ 你只管放手干。
d.我们明天看好了。 ︰ 我们明天看。
e.让他去告好了。 ︰ 让他去告。
f.我们自己去好了。 ︰ 我们自己去。
      通过比较,基本把握住了语气词“好了”的语法意义———表示不介意、不在乎或尽管放心的意思。
      当初这个看法不能说错,但是外国学生对“好了”还是不能正确运用,还是出现了使用“好了”的偏误句。请看:
  
(10)*  她叫我别跟玛莎来往,说玛莎不好,我不听她的,还是跟玛莎来往好了。
  
(11)*  她越是说香烟有害,我越抽得凶好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个新的词语,尤其是虚词,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光告诉他们那个词语表示什么意义,这还是不够的,还得告诉他们使用这个词语的语义背景,也就是说,还得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上下文中或者说在什么语境中使用那个词语,这样外国留学生才会用好那个新词语。
根据分析,使用句末语气词“好了”时,总是在这样的语义背景下:
(一)存在或出现某种非意愿、非理想的甚至是不如意的、令人担心的情况,此情况在上文加以交待或暗示,然后用句末带语气词“好了”的句子来表示说话人对那种情况不在乎、不介意的心态。例如:
(12)“师傅,没米饭了。”“没米饭吃面条好了。”
(13)“他说他还要去告你呢。”“让他去告好了。我怕什么!”
(二)说话人发现对方对某种情况有某种疑虑或担心,此种疑虑或担心在上文说出或暗示,后面用句末带语气词“好了”的句子来劝慰对方别介意、尽管放心。例如:
(14)“这水能喝吗?”“你喝好了,准保没事儿。”
(15)“老李,这本《福尔摩斯探案集》我拿去看看好吗?”“你拿去看好了。”
(16)“妈,我好困噢,能再睡一会儿吗?”“今天星期天,你睡好了。”
上面所举的例(10)、(11)所以是病句,就因为不具备或者说没有交代或暗示使用“好了”的语义背景。把使用“好了”的语义背景给学生讲清楚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比较准确地使用这个句末语气词“好了”。
关于这个语气词“好了”,后来由张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001)已经收录,其注释跟陆俭明、马真(1985)的角度有所不同,不妨录以备考,供读者参考:
  1.同意或鼓励对方实施某一行为,表示肯定的语气。
你拿去好了,我还有呢
你先走好了,别再等她了
没关系,你直说好了
  2.不赞成对方的行为,表示不在乎、不干涉的口气。
让他说好了,我不在乎
要去你自己去好了,我可不去
你不听我的话好了,总有一天你要吃亏
        现在再举个词语方面的例子。目前一般词典对一个书面语词或使用频率不是很高的词语,往往只是注释它的意义,不交代它的用法。这导致没有汉语语感的外国留学生常常用错。譬如“优异”和“优美”,这都是书面语词。辞书或教科书上一般都只是这样注释:
优异:特别好,很出色。(《新华词典》)/特别好。(《现代汉语词典》)/异常好。(《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特别出色。(《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优美:美好。(《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美妙;好看。(《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优雅而美丽;美好。(《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有的留学生就会根据这些注释,说出或写出这样的偏误句来:
(17)a*约翰的发音优异。    (约翰的发音特别好。)
              b*丽莎在《雷雨》中演四凤演得很优异。    (丽莎在《雷雨》中演四凤演得很出色。)
              c*我以为他的办法优异。 (我以为他的办法特别好。)
  
(18)a*现在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优美了。     (现在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了。)
              b*我相信你会实现你优美的理想。        (我相信你会实现你美好的理想。)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9: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前也曾经在多种场合举过下面这样一个留学生误用“工作”的例子。有个留学生到外地教学实践活动回来后所写的一篇作文里有这么一个句子:
(19)*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在公路两边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在辛勤地工作。
按汉语的表达,例(19)里的“工作”得换成“劳动”或“干活儿”,说成:
(20)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公路两边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在辛勤地劳动/干活儿。
         那留学生是学得比较好的一位学生,所以看了老师的批改后就来问老师,为什么不能用“工作”,得用“劳动/干活儿”。老师一时也答不上来,只是说“按汉语的习惯,在大田劳动都不用‘工作’”。学生听完老师的说明就走了。老师以为那学生明白了。过了不一会儿,那学生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他走到老师跟前翻开词典说:老师,您看,词典上对“工作”的注释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在大田劳动为什么不能用“工作”?是啊,在稻田里干活儿不就是从事体力劳动吗?按词典对“工作”的注释,“农民们正在辛勤地工作”,没有错啊,为什么就不能说呢?这就涉及“工作”这个词的使用语境和使用范围问题———“工作”可以用于体力劳动,但不能用于大田劳动;大田劳动得用“劳动”或“干活儿”。至于为什么,现在还说不好。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工作”的使用环境,或者说语义背景向学生说清楚,虽然不能解决“为什么在大田劳动不能说工作”这个问题,但起码学生不会再出现“在大田里工作”这种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说法。
       现在再举句法格式方面的例子。某种句法格式,学生所以不会用,会出错,有时候,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他们不懂或不了解这种句法格式的意思,而是不理解这种句法格式的具体的用法。请先看两个例子:
(21)?田中,走,去跳舞!(跳舞去!)
(22)?商量以后,我们分了工:爱丽思布置会场去,大卫买饮料去,……。(商量以后,我们分了工:去爱丽思布置会场,去大卫买饮料,……。)
      例(21)、(22)这两个句子念着别扭,问题不出在语法上,语法上没有毛病;问题出在语用上,不合语用要求。虽然“跳舞+去”、“买饮料
+去”和“去+跳舞”、“去+买饮料”意思似差不多,但使用场合不同。须知前后表目的关系的“VP+去”和“去+VP”,基本意思一样,但它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特别是使用的语用环境不同。根据陆俭明(1985)调查,“去+VP”意在强调施动者“从事什么事情”;而“VP+去”(表目的关系)意在强调施动者位移。有一个现象很说明问题,那就是凡是谈到执行或分配什么任务,都用“去+VP”句式,因为执行或分配任务,都属于施动者“从事什么事情”。请看:
(23)40岁以上的去舀水,40岁以下的去挖沟,合适不合适?(老舍《龙须沟》)
(24)你要嫌爬山累得慌,咱们俩换换,你押轮船,我去爬山。(老舍《女店员》)
(25)好,我去送,你看家。(老舍《全家福》)
(26)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老舍《茶馆》)
(27)假若咱们真个办个妇女商店,余志芳可以去卖鱼,玉娥可以去卖青菜。(老舍《女店员》)
而凡是句子一开头有“走”这一类字眼儿,就都用“VP+去”(表目的关系)句式,因为句子开头一用“走”,强调施动者位移的意思就非常明显。请看:
(28)走!我们斗争他去。(老舍《龙须沟》)
(29)走,把这些赶紧告诉经理去。(老舍《女店员》)
(30)走吧,喝碗热茶去。(老舍《龙须沟》)
(31)走吧,看看去!(老舍《全家福》)
       例(21)、(22)的毛病就是这样造成的,而留学生则不知道。
      上面所举的种种实例告诉我们,我们亟须加强用法的研究。汉语教学的事实告诉我们,对外国留学生讲解某个词语也好,讲解某种句法格式也好,不仅要讲清楚那个词语、那个句法格式的意义,还一定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使用这个词语或句法格式的语义背景和具体用法。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这个句法格式或词语。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目前亟须供留学生使用的现代汉语用法词典。此外,要加强同义句式的研究,而这方面我们过去可以说没有什么研究。
      这里附带说一下同义句式用法研究的问题。同义句式研究很需要,其研究成果,不仅对外国留学生有用,对我们中小学生也有用。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与任务。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言理解方面,要让学生无论读和听,都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并能品鉴一篇文章、一席讲话,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二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要让学生做到得体、到位,具体说,要让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我在一篇谈论中学语文
教学的文章中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鲁迅的《祝福》被认为是名篇,语文教材都选作课文。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第一次和读者见面时,鲁迅是这样描写的: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小说《祝福》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刻画主人公祥林嫂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来解剖旧中国的农村社会,抨击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对祥林嫂的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按说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老师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
        第一,“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但变成了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为什么?
        第二,“(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是一个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但变成了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怎么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所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引导学生注意考虑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领悟到了,他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可惜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都不注意这一点。事实告诉我们,真要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与语文水平,语文教学中的课文讲解,就不能只满足于讲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更应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特点、上下文语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等等。不过话得说回来,语文老师之所以不注意这样去讲解,责任还在我们这些语言工作者身上,因为我们过去就没有做过同义句式的研究,没有能给中小学老师提供这方面对他们有用、能为他们利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陆俭明 (1999)《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中学语文》第3期。
200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马真 (1985)《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又见《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3年。
马真 (1983)《说“反而”》,《中国语文》第3期。
       (2001)《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00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张斌 (2001)《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9: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完毕。陆先生治学严谨,研究语言现象选择的多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典范的句子,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1 20: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坐地铁的时候想,“奥林匹克公园”到了。
这个用法是不是不太常见。
不应该是“到了奥林匹克公园”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7: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欧阳柳 的帖子

人们最关心的是站名嘛,语义焦点前置,这种情况在实际交际中很常见。你稍微联想一下就能想到很多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4 1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4-4-23 17:19 发表 人们最关心的是站名嘛,语义焦点前置,这种情况在实际交际中很常见。你稍微联想一下就能想到很多例子。

 

对,当年马庆株老师给我们上现代汉语课时也举过这一类的例子,如“书我不看,报纸可以翻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4 13: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道理很深,可是要跟留学生说清楚不容易啊,第一,你能说清楚;第二,他(她)能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9: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抱香斋 的帖子

是不容易。而且教学过程往往发现还有新问题需要寻求解释,原先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我觉得能否说明白,在于教师的水平;而说多少,则要依据学生的水平来定,在他们可以领会的范围内尽量分几条讲清楚词的用法,结合例句和操练。答案不追求全面只要清楚明白适合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21: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4-4-24 11:46 发表   对,当年马庆株老师给我们上现代汉语课时也举过这一类的例子,如“书我不看,报纸可以翻翻”。

我对本科时代的老师们也记得很清楚,不管是文学的还是语言的,他们讲课的神态、举的一些精彩例子还在眼前,可是跟这些老师们都长久不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1:56 , Processed in 0.0551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