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不为在2007-11-30 23:15:53的发言:说明:两年前为迎接评估,重新检查整理各科试卷的时候,偶然发现某门课试卷的最后一题,有一个学生写下了这样一些文字。这常常让我警醒,我可以做什么。也许跟顶楼的文章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种思考,正代表了大学应有、而贸大缺失的精神。 《大学之“大”》 我理解的大学,不仅是有大师,有大楼,更重要的是有大气。这种大气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是一方面——谦厚儒雅,心胸广博;体现在学识上,则是博大精深,海纳百川。这种少年时对大学的印象曾支持我,让我带着无限的期待走进大学的校门。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当我发现实用性课程总被挤得爆满,理论性课程却永远冷清的时候;当我发现很多人都在为混个高一点的学分放弃自己真正兴趣所在的时候;当我发现自己作为一名语言类学生总不经意被商科学生用那样一种语气问到整天学文化类的课有什么意思的时候;大学那种“大”的形象在我心中开始萎缩。 大学,变“小”了。这是一种眼界上的狭小,一种思维上的固化。是不是跟“金钱”沾边,就会变得功利?随便拉几个学生过来问问,学习为了什么——“找好工作,挣高工资”,这答案很现实,也很可怕。 国家到底为什么要办大学,为什么要搞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犹太民族有个传承千年的传统就是读书,父母跟孩子在一起时做得最多的事也是读书,读文学,读哲史,读诗文,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最聪明的商人。我认为他们的聪明决不是因为他们终日挖空心思想些赚人钱财的小计,而是因为他们浓厚的文化积淀。只有有了这种真正的知识,才能有大眼光、大智慧,才能做大买卖、挣大钱。 对不起,我又提到钱了。在经济类院校被熏陶了两年,我充分肯定这种身外之物的价值。没错,我们是要挣钱过好日子,也算为国家作贡献;但我们不能因为钱而变得思维狭窄、目光短浅,不能把文化和经济割裂开来甚至视为矛盾。 大学,是让人厚积薄发的地方,而不是教你几招把戏上街赚钱的地方。实用类的课程,在社会上有的是机会学,但文化上的感染、理论上的积累,可就不是哪都能学的了。什么是“有用的”?为什么商务英语就“有用”了,古代汉语就“没用”了?这确实是值得所有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思考的问题。 大学终究是大学,学的是那些“大气”而不是“小节”,现在我的目标就是,当个真正的“大学生”。 这样的文字也真应该让一些肉食者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