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伊斯兰教的故事,与基督教没有直接关系,尽管各正教的教义中在劝人向善和信仰方面都有共同之处。
博尔赫斯经常从各民族的经典故事传说中取材(当然,最多的还是阿根廷本族的传说轶事),相对于他那些充满神秘感和多重解释可能的篇章,这则小故事相对来说寓意还是很明显的。开罗的人代表“信仰”,相对的伊斯法罕的队长则代表“知识“,一开始开罗的人相信但不知道,后来身体潮湿的人以及队长让他知道了,所以他获得了宝藏,这个突然出现的身体湿湿的人就代表”神“,而伊斯法罕的队长只是知道,但却不相信,所以他没有机会获得宝藏。
这样一来,故事的寓意就很明显了,在一千零一夜里,无非是劝人信神的故事,博尔赫斯的兴趣可能更深一层,他要说的是信仰与知识的关系,信仰重要还是知识重要呢?换言之,未经证明的道理,仅仅是因为它是神的指示,我们就可以相信吗?宗教的回答当然是信仰要高于知识,只是有知识,但却不信,就像那个伊斯法罕的队长不会获得宝藏,而只是信仰却没有知识却不要紧,因为神会指引你,让你获得知识,最终得到宝藏,就像那个开罗的人。宗教在信仰与知识这个问题上一向比较坚决,对知识持有一种警惕态度,最坚决的是基督教,耶稣干脆说”不可试探我的主“,意思是连怀疑的机会都不给你。说实话,对此我不怎么认同,我觉得这有点绑架的意思,靠什么绑架呢?靠许诺给你来世的幸福(虽然不一定有,但不许你怀疑),为什么靠来世的幸福能绑架你呢?因为你穷,你不期待来世的幸福,也没什么希望去获得在世的幸福,故事里开罗的人的传奇正是从一贫如洗开始的,如果他富可敌国,他还会相信那个身体湿润的人在梦里的话么?回想一下基督教的发展史,就可以知道,一开始基督教在富人那里是没什么市场的,耶稣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也有可能,这话有抱怨的意思(可以想见,当时有些富人甚至连试探上帝的兴趣都没有)。当然,等到贵族们看到基督教的作用,形势就不一样了。
博尔赫斯重写这个故事也是想宣扬信仰高于知识这个意思么?不见得,如同斋主指出的,故事的第一句话很关键,这老瞎子首先告诉你,这个故事我只是转述,这可是别人说的,至于我怎么想,你们猜吧。博尔赫斯总是转述别人的故事,虽然不能说他全都不认同他所转述的故事,但很可能表明了他对某些故事传达的观念持有中立或者保留的态度。我觉得更可能是这个故事某些特质激起了博尔赫斯的兴趣。寒凝那个环也说得好,但限于故事本身的层面,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更大的环,那就是:无论这个故事的细节如何精彩,无论它对于信仰高于知识的论断多么有说服力,它仍旧是一个故事,别人转述的一则宗教传奇,如果你想相信相信比仅仅知道而不信好,那你首先得相信这个故事本身是真实的,而如果你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本身是真实的,说明你本身就有不必知道就可相信的觉悟,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有意义了,故事在自身的叙述中消解了,是的,这是博尔赫斯的老套路了,你一定想起了那座小径分叉的花园,只不过在那里,故事的寓意非常隐晦,但消解的意味却很明显,而在这则故事中,寓意不难理解,但消解的意味却很隐晦。
补充一下,也许正是存在这样一个事关大前提的”环“,基督教的教义中才有很多矛盾,耶稣死后多次向彼得显示神迹,为什么呢?这可是那个坚称不可试探我的主的耶稣啊。或许,让人们在放弃知识的条件下选择信仰,终归是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