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狗不理包子

[原创文字] 牛天雷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3 19: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狗不理包子 的帖子

可别再删了,刚又扫了一遍,虽然不太确定哪里被删了,但是强烈不同意继续删了。非常担心改来改去,改成一个中规中矩的东西,而且,小说里原本就该有些“没用的”,所谓闲笔,才显出余裕来。趁年轻,就尽量逞一逞才情,坚持你的坚持。 目前的样子就挺好,大家的意见都很好,可以考虑在以后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特别是白水兄说的构思呀、打磨呀,还有小即兄说的长篇和短篇的特点,我也觉得大受启发。不过,简单的删减可不行,再删我要心疼啦! 倒是可以再仔细看看,把行文中的错别字改改:)比如第四段第二行,“这是”疑为“这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02: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白水 的帖子

谢谢老师指点!我是天津蓟县人,属于唐山语系,比正经天津话可能还不如您呢。提到南大,我大舅是南大中文系的,叫张旭,应该跟您算校友。 我确实是喜欢相声。有人告诉我,相声毁人。首先会让你生活相声化,虽然能使别人发笑,但也很容易使自己变成小丑。其次就反映在写作上,会不自觉地带出相声语言,一两句尚可,多了就俗了。 关于您说的听觉趣味与阅读趣味,我觉得很有意思,确实这两者是不同的,可我也有一个疑问,如果说听觉趣味很难转换成阅读趣味的话,那么为什么有许多文学名著既可以读又可以听呢?拿老舍先生的《二马》说,读起来是一部好的小说,叫任宝贤先生一字不差播讲出来又是另一个风味。这是不是说明在听觉趣味和阅读趣味之间,大师们可以找到使两者统一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相声语言是不在其中的。 上边纯属扯淡,说正事,我知道我这种语言不好,可是不好改,每当我写到一个情节,脑子中马上就会浮现在相声中的类似桥段,然后就把段子改一改,掐头去尾,不要当间,这一篇牛天雷传很多情节都是这样从相声里化过来的。已然有这种定势了,再要想写成书面化的文字,怕是很难。 可不改不行啊,不改自己都觉得难受啊。。 望老师指点迷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02: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呦呦鹿鸣 的帖子

嗯好,不过有人跟我说,拿几大段的文字,只去叙述一件请姑娘吃灌饼的事,太长了,每段也太长,小说没有一段这么长的,我深以为然。现在的情况是,我想删,可不舍得删。。。 那个字确实是错了,,我马上改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4 0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狗不理包子 于 2015-3-14 02:13 发表  谢谢老师指点!我是天津蓟县人,属于唐山语系,比正经天津话可能还不如您呢。提到南大,我大舅是南大中文系的,叫张旭,应该跟您算校友。 我确实是喜欢相声。有人告诉我,相声毁人。首先会让你生活相声化,虽然能使别人发笑,但也很容易使自己变成小丑。其次就反映在写作上,会不自觉地带出相声语言,一两句尚可,多了就俗了。 关于您说的听觉趣味与阅读趣味,我觉得很有意思,确实这两者是不同的,可我也有一个疑问,如果说听觉趣味很难转换成阅读趣味的话,那么为什么有许多文学名著既可以读又可以听呢?拿老舍先生的《二马》说,读起来是一部好的小说,叫任宝贤先生一字不差播讲出来又是另一个风味。这是不是说明在听觉趣味和阅读趣味之间,大师们可以找到使两者统一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相声语言是不在其中的。 上边纯属扯淡,说正事,我知道我这种语言不好,可是不好改,每当我写到一个情节,脑子中马上就会浮现在相声中的类似桥段,然后就把段子改一改,掐头去尾,不要当间,这一篇牛天雷传很多情节都是这样从相声里化过来的。已然有这种定势了,再要想写成书面化的文字,怕是很难。 可不改不行啊,不改自己都觉得难受啊。。 望老师指点迷津!

呵呵,蓟县,渔阳鼙鼓动地来,可掀得天翻地覆啊,我学生时代还去过盘山:)

一些作品既可以读又可以听,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我得琢磨琢磨,除了你的说的老舍先生的《二马》这个例子外,其实还可以举出一些,比如,过去,电台还曾有过小说播讲这种节目,跟评书有点类似,一次播半个小时,但播讲人自己不加料,就是严格地照着小说念,只是使用语音来强化某些因素。在我小的时候听过一些,有些小说,播讲出来效果非常好,如《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李自成》,有的,只能说一般,如《斯巴达克斯》,有的则非常沉闷,如《骆驼祥子》。要总结一下这其中的规律,我只能说,播讲效果好的那类小说,本身往往就带有民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比如那些革命小说,很多其实就是模仿旧的章回小说,人物和情节设置和旧的剑侠类的评书其实是高度相似的,只是穿了红色外套,场景换了而已,这类小说,就容易播讲出彩,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这种方式,比如《骆驼祥子》。为什么有些书面小说念着也能出彩,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那就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其实各有其长,和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相比的短,就是无法借助语调的起伏和语音的强弱来突出某种语义要素,如“他昨晚才来”,这句话如果是说出来的,重心可以分别落在“他”“昨晚”和“才来”上,写出来就没有这个差别了,但播讲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想要强调的要素通过语音语调的调剂给突出出来,所以,你举的《二马》这个例子,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那就是你听到的那个《二马》和看到的《二马》其实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文本,而是加了料的文本,只是加的这个料,是通过语音语调体现出来的,你看不见,所以以为是一样东西,但其实已经不一样了。那么,同理,反过来,由说听文本到写读文本反向操作,也应该有这么个过程,那就是必须用文字之长来加料,只是作为弥补手段的加料是落实到文字上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会明确看出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所以,听到的和看到的,一定是两个不同的文本,只是本来是写给人看的东西拿来念,可以加各种语音语调的表现手段,容易加分,本来是说的东西,记录下来给人,原有的语音语调手段都看不到了,变成了做减法,容易减分,这也就是相声听着可乐看本子不可乐的道理所在吧。至于说相声会不会“毁人”,会不会影响写作,因我自己不说相声,所以这个问题还真回答不了,按说并不是必然如此,你应该看过东东枪的文章吧?东东枪的文字就很不错,另有一种趣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4 09: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狗不理包子 于 2015-3-14 02:18 发表  不过有人跟我说,拿几大段的文字,只去叙述一件请姑娘吃灌饼的事,太长了,每段也太长,小说没有一段这么长的,我深以为然。…… 

呵呵,叙述一件请姑娘吃灌饼的事不能太长,每段不能太长,小说没有一段这么长的,这几句,每一句我都深不以为然:)其实我明白鹿鸣君的意思,你这个小说,是在一种比较兴奋的状态写下来的,所以自有这种状态形成的那种元气和趣味,所以就不如这样保留着,吃力地改,未必能改好,反见出吃力的痕迹,那还不如原来这样。至于上面几层楼里谈论的一些语言和章法问题,等以后另起炉灶写别的小说时,不妨再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3: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白水 的帖子

谢谢老师! 那句话是我同学给我提的,他是站在微信公众号上考虑,现在微信上文章超过一千字的基本没人看。 东东枪老师的文字我读过,确实和相声是完全不一样的味道,我也想达到那种水平。 以后有所感触的话我会继续写的,按照大家给我提的意见,构思打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6 20: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狗不理包子 于 2015-3-16 13:27 发表  那句话是我同学给我提的,他是站在微信公众号上考虑,现在微信上文章超过一千字的基本没人看。 

个人意见,在没有形成自己比较成功的文字风格之前,千万不要去“站在微信公众号上考虑”,如果起手就为迎合微信这种碎片化阅读而写作,那更会将你毁得连渣都不剩。个人意见,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0:30 , Processed in 0.0433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