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文章,对文中多处提及的“咖啡馆”场景很感兴趣(我的点好像有点儿偏 ... ... ) “这位智者,这位旷世奇才在大学里和一小群仰慕者中间享有鼎鼎大名,这位图书经纪人整天从早到晚一动不动地坐在这里,我怎会把他,知识的象征、格鲁克咖啡馆的光荣和骄傲给忘了呢?”
“雅可布·门德尔坐在格鲁克咖啡馆的方桌旁,透过眼镜观察着另一个世界,书的世界——也是永恒运转和变化再生着的世界,观察着这个在我们的世界之上的世界。”
“他使我看到,在我们今天,而且还是在电灯照耀下的、旁边又有电话室的咖啡馆里,也可能有毫无瑕疵的精神生活,以及像印度的瑜伽论者和中世纪的僧侣那样热烈而又忘我地服务于一种思想的精神。” 想到之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http://www.nbweekly.com/news/tech/201503/38491.aspx),谈及咖啡馆对于维也纳(人)的特殊意义。其中谈到因萨特和波伏娃闻名的巴黎左岸的花神咖啡馆,也提到一句描述一位奥地利诗人的话:“他如果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馆,如果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也提到茨威格属于“咖啡馆作家”之一。而文中的一些内容,感觉也像是在写门德尔: “... ... 几乎是把这里当作了自家客厅的一大批维也纳作家,宣称自己的终身职业是咖啡馆的常客,第二职业才是作家。… … 那些赏识他们的咖啡馆老板,甚至还能让他们免费使用当时还是稀罕物的电话。他们几乎总是在午夜关门时自己把椅子放到桌上去的最后一批客人,有时还结群再去下一个关门更晚的咖啡馆,直到第2天清晨早报上市后才慢慢回家。”
[ 本帖最后由 冰问 于 2015-10-4 08: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