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2|回复: 3

[语 言 学] [转帖]王宁先生:说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6 18: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舌尖上的训诂:说蟹
  蟹的腿多,名也多。傅肱《蟹谱》说:“蟹,水虫也,故字从虫,亦鱼属也,故古文从鱼。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空,则曰无肠。”——名是针对特点取的,蟹的雅号这样多,说明它的特点显著。
  蟹的特点确实很多,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动物,所以时常入画入诗,仅仅一个横行,便是诗人们创作的好材料。且看黄鲁直的《蟹诗》:“怒目横行与虎争,寒沙奔火祸胎成,虽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对于那些争胜好强、飞扬跋扈而终招祸害的人,蟹是一种极好的写照。
  在蟹的许多特点中,美味又是它受到人们重视的一大特点。中国吃蟹的历史很早,《周礼》:“庖人共祭祀之好羞”。郑注:“好羞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䱹鱼,扬州之蟹胥。”胥是酱,古人又称醢。所以,最晚是汉代,蟹已为常膳之一。蟹的种类也很多,平时常见的是蝤蛑;还有一种叫拥剑,以螯大似兵刃而得名,其中有一种一螯大一螯小的,用小螯谋食,用大螯自卫,称为桀步;最小而无毛的是蟛螖(yuè),这几种都可供食用。另有一种蟛蜞,也有二螯八足,比蟹小些,生长在海边,是不能吃的。《世说新语》记载:蔡谟初渡江,不认识蟛蜞,误当螃蟹吃了,差一点死去。他自嘲说:“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者所误。”意思是说自己未能从《尔雅》里得到区别蟹与蟛蜞的知识,只因《大戴礼•劝学篇》有“蟹二螯八足”之说,凭螯足误识蟛蜞,差点送了命。所以,海边的人捕蟹吃蟹,都得小心为之。
  蟹性寒,北方人拆而食之,都要伴一点姜,黄鲁直所言:“解缚华堂一座倾,忍堪支解见姜橙。”(《蟹诗》)雅士则伴酒而食,苏轼所言:“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丁公默送蝤蛑诗》)这都是为了去寒。蟹时常腌藏,用来下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凡蟹生烹,盐藏糟收,酒浸酱汁浸,皆为佳品。”他还介绍了多种藏蟹的方法:蟹“久留易沙,见灯易沙,得椒易之zhi”,而“得皂荚或蒜及韶粉可免沙。得白芷则黄不散,得葱及五味子同煮则色不变。”加工后的蟹称蝑蟹,可以收藏起来,择时食用。
  关于蟹的名称来源,说法很多:一说因蟹“每至夏末秋初,如蝉蜕解”,所以称蟹。(宗奭说)。这个说法似太迂曲,即使蟹真有蝉蜕的生性,恐怕也难以为常人所见。大约还是通俗的说法对:蟹食用时辄肢解,所以叫蟹。唐宋时,北方人因蟹要剥食,吃时得先洗手,所以又把蒸蟹叫洗手蟹。洗手蟹就是洗了手拆解。
  蟹悉悉索索以八足横行,口吐白沫,而螯似在斫雪,触到它满是坚脆的壳,牝者团脐,牡者尖脐,……具有如此众多的怪异现象,而人们却能发现了它的鲜美,人类发掘食料的能力实在太强了!


木兰注:䐈zhí,是粘腻的意思。
《周礼·冬官考工记相胶注》脂膏䐈败。䐈,黏也。
《疏》今人头发积有脂膏者,则谓之䐈。䐈亦黏也。







发表于 2015-10-26 18: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又买了几只大蟹蒸食,吃蟹的时令马上就要过去了,很快就要到了吃火锅涮羊肉的时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6 1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白水 的帖子

螃蟹的知识还真不少,读了主楼应该吃起来更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6 19: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木兰晓芙 的帖子

这是王宁先生对“蟹”名物文化和来源的说解。记得老师上课时讲到“解、懈、蟹”为同源词,都取其“开解、放松、松散”之意。zhí字意思为粘腻,今天已经是个“死字”,很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4:30 , Processed in 0.0593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