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是最典型的荤辛之菜,不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把它作为“五荤”之一。中国土生的蒜称为小蒜,张骞出使西域得来一种蒜,叫作葫,是谓大蒜。还有一种野生的小蒜,称为山蒜,又名泽蒜或石蒜。 蒜味浊臭。据说宋代的著名诗人范成大来到蜀地,苦被蒜熏,作诗文讥讽之。而元代的王祯却说:“(蒜)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餲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范成大是吴县(今属江苏省)人,王祯却是东平(今属山东省)人,两个人的绝然不同的反映,正说明东南沿海地方之恶蒜与北方人之嗜蒜。 其实,恶蒜与嗜蒜都有片面性。蒜味虽浊臭,但放在鱼肉中反而能掩腥臭;虽性热,但它的辛辣味却有助于散热。南宋叶梦得所著《避暑录话》说:有人暑月骑马赶路,中暑倒在地上,王相让人用大蒜合道上的热土研烂,再加一盏水取出汁液,撬开牙齿灌下去,没过多久就醒过来了。所以,唐宋时代的官差信使出远门都随身带一包蒜。蒜还可以止鼻血。有人鼻衄不止,李时珍曾取一枚独头蒜捣碎贴在脚心中,血很快就止住了。所以,说蒜是“食经之上品”,亦不为过:烧鱼炒肉不可缺,北方人夏天吃凉面,蒜是不可缺的,这不但是调味需要,而且是食疗使然。不过,蒜也不是有益而全然无害的,它性热能助火,吃多了伤肺损目,昏神伐性,对人体是不相宜的。 “蒜”字从“祘”,又有写成“茆”的。有人认为“祘”与“卯”象蒜的根须,这说法不准确。无论从食用或是药用出发,造“蒜”字都不会突出它的根须。“祘”是声符,它与“筭”、“算”同源。《说文解字》:“祘,明视以筭之……读若筭。”“筭,长六寸,所以计历数者。”“算,数也…读若筭。”——这组同源字的核心意义是“计算”、“算数”,而蒜是多瓣的,形同聚在一起的算筹,因此从“祘”得声,由此可见古人对蒜的特点的观察。 
小篆 蒜 
《传抄古文字编》 蒜 说起蒜,还有一种颇具诗意的菜,值得一提。唐代在元旦立春时要吃一种五辛菜,是把葱、蒜、韭、蓼、蒿、芥等辛辣菜之嫩者杂和而食,可以消食下气,这种菜的名称以“辛”谐“新”音,取除旧迎新的意思。杜甫《立春》诗说:“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诗中所说的“春盘”就是这种五辛(新)盘,盘中蒜白韭绿相映,煞是好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