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0|回复: 7

[语 言 学] [转帖]陆宗达:训诂的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8 08: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切学术文学皆以训诂为址基。此不仅先秦两汉之诗文,即唐诗宋词,亦必以训诂为主,推敲诗意。我对九经三传较熟,惟不谙于诗词,但偶翻检唐诗,觉前人诠释多误,仅举三诗以为例证。
       杜甫《曲江》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草堂巢翡翠,苑边高塚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此诗由伤春而写出曲江变化。首句言诗人所向往的是完整之春光,丰满之春光,也是姹紫嫣红连开之春光。若有“一片花”由整体春光中脱落,则感到减损了春色。次句言“风飘万点”,那就不只是“一片花飞”而已,而是春光受到摧残破坏,春色已一扫无余矣。此正杜甫在曲江所见到的曲江景物(风飘万点),故为“愁人”也。三四两句对偶句,“且看”与“莫厌”对,“欲尽花”与“伤多酒”对,“经眼”与“入唇”对。第三句易懂,而第四句“伤多酒”之“伤”,不易解。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于伤字亦未加诠释。
        鄙意诗词虽以文言为主,然不摒弃口语。“伤”字即唐人方言口语,“伤”即今语之“太”字,何以明之?李商隐诗曰;“柳迓眉伤浅,桃红粉太新”,此伤与太相对,而“互文见义”,可证“伤”与“太”为同义词。此应属于训诂章句范畴中事也。五六句言人生之变化,生死之规律。而最后总结春光之无常,生死亦自然变化。其所谓“物理”即变化无常之理。故勿以浮名绊此身也。
       李义山《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清人《玉溪生诗详注》引当时史事详析此诗,甚为纰谬。其误在不明此诗之主题思想。此诗骤读之,首句言“翠辇”,次句言“子夜歌”,三句言“倾城色”,又言“金舆”,四句又有“下苑”,五六两句一用陆机、陆云被刑时语:“幼时华亭闻唳鹤之事,不可得也(非原语)”。此死时之悲。二用索靖事,索靖知西晋之必亡,宫门前有“铜驼”,索靖抱之而泣,曰:“铜驼下将生荆棘矣”。此亡国之悲(《洛阳伽蓝记》有“铜驼陌”,盖纪念此事)。末句又言“伤春”,似不易明其要领。如不理解此诗之篇章结构,则不易抓着此诗之主题思想。鄙意此诗纯为悼杨贵妃而作。
        平时贵妃常乘翠辇来往于曲江,今则曲江仅能听到子夜歌,子夜歌即蒿里挽死者之悲歌。首二句写曲江今昔之变化,深寄悼念贵妃之悲怀。第三句言贵妃惨死。安禄山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偕贵妃幸蜀,途经马嵬,贵妃惨死。所谓“金舆”指帝王之车或后妃之车,乱平后玄宗回长安而贵妃早死,故曰“金舆不返倾城色”,是倾城色指贵妃明甚。第四句玉殿依旧照于下苑波水之中,而深浅异色,浓淡异形,故曰分。分是使波水分成若干颜色。宋词中用分字有依义山此诗形象。如宋人田不伐词“小雨分山”,此因雨小而山上草木着雨者深绿,未着雨处色浅,好象把山画分成若干不同色彩。此诗言玉殿照映下苑,使水波分为若干形象。
         三四两句结合起来即“节同时异,物是人非”之意,故写景处用“犹”字。唐人七律常常在五六两句中,抛开前文,制造另一种形象,有异军突起之势,但在七八句必须拉回旧题。宋人为诗则无此篇章结构矣。此诗前四句悼念贵妃之感情,言之尽矣。突然离开悼念贵妃,言人生最悲伤者一是生命惨遭杀害之悲哀,一是家破国亡之悲哀,故一用陆机、陆云形象地反映出死前之伤感,一用索靖事形象地说明国破家亡之伤感。
         末二句则将二事联系到悼念杨贵妃。“天荒地变”总结前二事为天荒地变之悲痛。“折”训悲痛。郑玄《礼记注》:“一举声而三折”。郑用痛哭声释折,故折引申训悲痛,末句“若比伤春意未多”,伤春指悼念杨贵妃。“意未多”指死生国亡之感,不如我悼念贵妃伤感之多,因为贵妃之死包括国亡人死之情尔。
       刘长卿《过贾谊故宅》
三年谪宦此棲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此诗《唐诗三百首》已选录,旧《唐诗三百首》有注,其误谬尤甚于前二诗之注。《唐诗三百首注》不独诠词多误(如以“楚客”指屈原等),又不能阐明作者表现手法,更无法说明作者运用形象思维来用典。故不能不驳斥原注。
       鄙意此诗反映出唐人诗歌另一种表达方法,即长卿与贾谊对比以见其情。首句是自述,次句言贾谊。长卿谪宦到长沙。“万古”言贾谊作长沙太守亦有贬官之悲。楚客指贾谊而与屈原无关。贾谊赋已收入《楚辞》,则为楚客无疑。此长卿与贾谊身世遭遇完全一样,是皆可悲也。第三句又是长卿自述,在草木凋零之时寻觅贾谊死后遗迹,但作者又见到些什么呢?“寒林空见日斜时”表面好象是写景,而实质不是完全写景。此句“日斜时”是影射贾谊所作的《鵩鸟赋》。其赋曰:“庚子日斜兮”。广言之,是贾谊留下的文学作品,所以说贾谊虽死,其文学情采永垂后世。“空见日斜时”不是一无所有,而对伟大作家形象,用“日斜时”去刻画,此所谓形象思维也。此诗如不明“日斜时”作用,则不能理解此诗。第五句指贾谊甚明,第六句又长卿自指,万古之后我吊你,你是不会知道,湘水也不会把我吊念之情传达给你。末两句则长卿与贾谊结合在一起,指明两人身世相同,遭遇相同,文学造诣相同,故相怜不能舍也。“寂寂江山摇落处”,在举世无知己的情况下,深秋草木摇落,江山空旷,异世相怜,这种情感一直到天涯海角,“何事”犹何故也,用反诘语气结尾,尤妙。
       我认为应以训诂章句为址基,整理文学。无训诂章句不足以研讨文学,无文学无以加深训诂章句之理解,不知读者认为可否?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8: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完毕。此篇选自陆宗达先生所著《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原标题《一切学术文学应以训诂为址基》。从训诂角度正确、透彻地理解字词意义,是进一步探讨作品的基础;而鲜活生动的文学作品又能丰富训诂的材料,推动着训诂学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 09: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陆先生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读之获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3: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白水 的帖子

陆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对“伤”、“分”、“日斜”的意义探求都非常精彩,令人击节称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 20: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兰晓芙 于 2016-4-2 13:02 发表 陆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对“伤”、“分”、“日斜”的意义探求都非常精彩,令人击节称赞。

 

不但是对这几个字的意义探求解说得很清楚,诗解得也好,陆先生虽自谦不谙于诗词,但这几首解说的都非常到位,并且简明扼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6-4-2 20:07 发表   不但是对这几个字的意义探求解说得很清楚,诗解得也好,陆先生虽自谦不谙于诗词,但这几首解说的都非常到位,并且简明扼要。
的确如此,陆先生以自己的学术实践证明了这篇论文的标题,也是核心观点:训诂是研究学术文学的址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8 19: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假期读到的周振甫的《诗经译注》则堪称反面教材,各种错误,一塌糊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6-4-8 19:22 发表 假期读到的周振甫的《诗经译注》则堪称反面教材,各种错误,一塌糊涂。
这方面学术界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都是大量存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1:13 , Processed in 0.0652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