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5|回复: 8

[教学相关] [作业]我看芥川龙之介和欧亨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 20: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芥川龙之介和欧亨利
       前些天一时兴起,看了芥川的短篇,联想起又一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深有所感。
显然,欧亨利在中国的名气要大得多,他的故事以幽默的叙事风格,精巧的结构框架,出人意料的结局而引人入胜。好多年前我就已经捧着中译本手不释卷。多为人们所知的大概是《麦琪的礼物》,《最后的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几篇选入课文的“名篇”。但这些名著更多的看中了其教育意义和政治意义,如果从文学构思的角度来看,偏偏都很精彩。他写人性,写小人物的生活现实,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爱,写金钱,写骗局。他讽刺,揭露,让我们在欢笑中含着眼泪,在故事里看到了一个国家、民族、时代的缩影。夸张的抽象出了一个个典型人物,往往好人与坏人的界限是模糊的,善良和邪恶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只是一个故事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相比之下芥川的名气没有那么大。而且在欧亨利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故事性上,也差了很多。这也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芥川的小说有很多取材于日本古代物语故事,我们理解起来有很多困难。欧亨利的小说让人想笑,但芥川的小说总是带给人压抑的感觉。他的故事往往没有非常夸张的故事情节,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即便是转折很大的故事,我也并不觉得戏剧化)西方的小说经常写在非常短的一段时间里,所有矛盾都突然暴露出来。尽管芥川文风受到了西方小说很大的影响,摆脱了日本文坛当时“私小说”泛滥的情况。但芥川的小说仍然有浓厚的和风,即便是描写过程,也是较为漫长的一段时间。依我看来,他所代表得日本小说都有相似的特点,即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大概框架,然后用心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将整个故事填满,让他显得丰满和合理,所以比较没有悬念。这种文章并不适合消遣,它需要人静下心去研读,可能这就是它不那么喜闻乐见的原因。
      欧亨利很多故事是很荒谬的,如《财神和爱神》,讲了一个坚信爱情,轻视金钱的富家小伙子想要追求一位女子却没有机会。最后他终于找到机会与女子共乘一辆马车,却仍然找不到时间告白。这时奇迹发生,整条街突然堵得水泄不通,青年也终于有机会告白,追求心上人成功。但事实如何?青年的父亲买通了那所有的车,让他们准时堵到路口,也就是说,难道爱神真的存在,抑或是财神,才是真正的爱神。
      芥川的文章大多是借古讽今,抨击现实之作。比如他最负盛名的作品,《罗生门》,写的是生存和道义的挣扎,适当强盗或者是饿死。结果“下人”选择了前者,揭示了人性的恶。《鼻子》是作家的处女作,讲的是一位高僧,久久为了自己与众不同,过于长的鼻子而苦恼不堪,处处以为他人在嘲笑自己。后来一位弟子帮他想了一个法子,又蒸又踩后终于将他的鼻子弄的正常。按道理应该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僧人反而觉得现在的自己被人们用更加异样的眼光打量,继而当有一天鼻子突然变回原样高兴不已,生活终于又回到了从前。这是赤裸裸的揭露人的劣根性吧。欧的作品有很多喜剧,而芥的作品总能找到很多悲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 20:28:4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20: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说的是这样两个短篇:芥川龙之介的《大葱》及欧亨利的《没有完的故事》。
从这两个基调主体相似的故事里我们也许能够看出不同作家风格的一些差别。
首先,两个短篇都是以社会底层的女性作为主人公,讲的都是相似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大葱》的主人公阿君是咖啡馆的女侍,“年方十五六岁,但看上去更老成一些…中分的秀发上,插着一支勿忘我花簪。她围着白色围裙,站在自动钢琴前时,活脱脱一个竹九梦二的画中人物。”她年轻漂亮,在咖啡馆里颇受欢迎,被熟客们起了好多绰号“通俗小说”﹑“勿忘我”﹑“方糖”等等。作者花费了许多笔墨来描绘阿君和她平日的工作情况,又提到了同为女侍的阿松,这个人物的出现完全是为了对比衬托故事的主人公。阿松其貌不扬,兴趣低俗,“阿君好比白面包,她却好比黑面包。”阿松不可避免地对阿君怀有嫉妒。阿松“听的是‘浪花调’之流,吃的是甜凉粉,做的是纠缠男人。”这些都是与阿君相差颇大,被她所不齿的,阿君的爱好“清高”的多,看的是洋装书,但十分破旧,屋子里摆放了一个细脖花瓶,但不幸的是,巧妙的插上了一朵脱落了一片花瓣的百合。墙面上贴着原禄美女的杂志封面画,拉斐尔的圣母像,还有被阿君认为是贝多芬的伍德罗•威尔逊。可见,阿君既没有多高的艺术修养,又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追求这一切,只能沉浸在幻想中,暂时摆脱自己的不满意的生活。她对文学的向往仅仅是对风花雪月,上流社会的憧憬罢了。
   《没有完的故事》中的达尔西与之相似,是一家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一星期靠六块钱过活——作者把描写的亮点放在了对这笔微薄财产的分配上——“达尔西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去。她的眼睛闪闪发亮,她的脸颊泛出了生命的娇红——真正的生命的曙光。那天是星期五;他上星期的工资还剩下五毛钱…达尔西在一家卖便宜货的商店里停了一下,用她的五毛钱买了一条仿花边的纸衣领。那笔款子本来另有用途——晚饭一毛五,早饭一毛,中饭一毛。另外一毛是准备加进她那寒酸的储蓄里的;五分钱准备浪费在甘草糖上——那种糖能使你的脸颊鼓得像牙疼似的,含化的时间也像牙疼那么长。吃甘草糖是一种奢侈——几乎是狂欢——可是没有乐趣的生活又算是什么呢?”
    商店女郎是欧亨利笔下很常见的一类人,工资微薄,所想的不过是在橱窗前勾引到阔佬。但我们的达尔西似乎并不如此,镜子前靠名人照片,墙上挂着的是一个带罗马式头盔的爱尔兰人的石膏像饰板,一幅色彩鲜艳的石印油画。同样的,达尔西的品味不高,认为自己墙上的画是登峰造极的作品,尽管常为没人私下议论起真假而感到不安。
她们都是富有想象力和浪漫精神的,既看不起现实生活的粗鄙,又没有能力摆脱,也并不具备多高的素养和品味,只能怀抱着最美好的幻想。所以,她们的清高可悲的是假清高,在太多的时候更愿意活在自己的想象力里。
    她们对待男人上的品味是相似的,阿君的男友是田中,是个“会做诗又会拉小提琴,画油画又会演戏,猜百家诗牌又会唱萨摩琵琶调。”的才子,是那种长了一张“小白脸”,没有钱却追求风雅,在社会底层样样都会,却一事无成的文艺青年。达尔西被一位长期混迹于各商店女郎之间,舍得花钱请贫穷的售货员们吃饭的“阔佬”,长相丑陋无比,人品低劣不堪的皮吉先生邀请共赴晚宴。简单说来,田中才子是个无财(才也不多)的落魄“才子”,皮吉“阔佬”是个不那么阔也并非不阔得“有钱人”。两个作者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表达方式是相似的,用概括性的描述勾勒了两个社会中的典型人物,并不是描写多么详细,但一看就可以知道此君为何人也。
    故事的高潮则是“大葱”出场的时机,阿君与田中约好明晚去看马戏,而这时的田中已经不是田中了,他只是阿君梦想中的一个会做诗会画画会演奏的兰斯洛特骑士。其实,阿君从一开始所爱慕的就是这样一个幻象。与其说爱慕田中毋宁说爱慕文艺,与其说爱慕文艺毋宁说爱慕自己的品味,爱慕自己仿佛成为“公主”的感觉,而田中恰好满足了这样一个没落骑士的想象。
    达尔西的境遇要糟得多,身边并没有以文质彬彬的男友。长相酷似某动物的皮吉先生说好晚上来邀她,为什么不去呢?会有一顿丰盛的大餐。她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镜子有些起皱,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很合身,意味着长时间的省吃俭用。然而在最终关头却没有去——她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有一个人一直这样看着自己——墙上的基钦纳将军,一直用深沉忧郁的目光注视着她。一瞥就打倒了皮吉。
于是达尔西就没有去。
    一瞬间,她的幻想战胜了现实。
    而对于阿君,在无比文艺的白描中,两人碰了面,即使发现马戏昨日是最后一场,阿君也依然感到了浓浓的幸福。她极端文艺浪漫的幻想得到了满足,与田中两人牵手漫步在街巷中。这时大葱不合时宜的出现了,面对着极端便宜的“一把四分钱”的葱,阿君所有的浪漫都以瞬间化作了泡沫,真实的生活霎时凸现了出来,抹去了满天的炫目星光,抹去了圣诞的华丽装饰,抹去了兰斯洛特德骑士梦。“什么玫瑰、戒指、夜莺、三越的彩旗,刹那间尽逝眼底。取而代之的,是房租、米钱、电费、煤钱、鱼钱、酱油钱、报纸费、化妆品钱、交通费……于是她伸出纤纤玉手,用唱着歌般的声音说道:“给我来两把那个吧。”   

    田中君只能用悲天悯人的目光看着她。
    于是阿君的现实战胜了幻想。
    但是这样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有一次,皮吉再请达尔西一起下馆子,她比平时更感到寂寞,而基钦纳将军的眼光又恰好望着别处。”
   就最终预示了现实的胜利。
   于是这样两个故事就完了,只给我们留下了关于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一瞥。
            金融投资  彭文敏  2007390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 20:40: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 14: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芥川龙之介可说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家之一。从多年以前看到他的《桔子》开始,直到现在。最欣赏的,还是那篇《莽丛中》,就是被黑泽明后来改编成电影《罗生门》的那一篇。那种叙事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确实不负“鬼才”之名。放到现在先锋小说叙事花样百出的时代,这篇小说的叙事形式也照样出类拔萃,而它那种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悲剧意识,更是诸多打着“后现代”招牌的小说所不能及的。今天的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就算再牛X,单单这一点,就差十万八千里。匠才也可能造就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但你没有大师作品中的那种灵魂。芥川的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指人心,往往一两句点睛之笔,让读者仿佛利箭穿心,那种生命之痛,看过之后,久久无法释怀。能仅以短篇小说达到如此力度的作家,其实并不多见。我以为,论水平,芥川与博尔赫斯、纳博科夫等人是一个级别的。
欧亨利的小说,我以前也挺喜欢,现在不是特别喜欢了。他的小说重在情节,情节安排确有过人之处,但论及思想深度,却又显得浅一些了,莫泊桑恰好也有这个缺陷。然而,欧亨利的小说,无不勾起了我对于曾经有过却已逝去,仿佛不再可能回来的那种温馨、美好的人类情感世界的感伤回忆,这也是他小说的一个价值所在吧。欧亨利还写过一个长篇,据说比较粗糙,不能读。在很多英美评论家的眼中,他是一位只能称为二流的小说家。而在中国,他的名气的确很大,我想这可能和他作品的推介时机,以及中国人的乐感文化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9: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慕名去看了夏目漱石的《心》。给我的感觉是日本作家的风格都挺像的

[em05]。以看通俗小说的视角来说,我无疑更喜欢欧亨利的作品。芥川和夏目漱石等大家的作品就像鲁迅一样,需要深入的思考。要结合社会背景,要理解人性,适合语文课上一句句分析,可以流传反映整个社会。但是他并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字,而且总是蕴含着注定的结果。就像是界定了一个悲剧框架,然后一点点填满它。如果是真的非常欣赏,可能慢慢细品,但如果随便看看,就是看看开头和结尾也就大概知道了作者要说什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欧美作家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19: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喜好,这没啥好说的,我一向主张纯粹地阅读,就是看你喜欢的书。

不过要说芥川、夏目、鲁迅先生的书都不是人们喜闻乐见,那也未必,还是因为个人有个人的喜好。现在很多畅销书卖得好,销量多少多少万册,是挺多。可别忘了,经典名著的读者可不是以年度、季度计算的,要是把成书后各个时代的读者加一块儿算,那这多少多少万册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而畅销书的生命力往往会比较短,过了这个时代,可能无人问津了。

此外,如果您说这三位的书您看了开头结尾就知道作者要说什么,那我只能佩服您超强的理解能力了。就我个人,我一篇也不敢说自己知道了。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的差别,我觉得,也不在此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1: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em07]

说实话,芥川有很多东西是我所看不懂的,也许我的阅历让我只能理解那些很浅显的东西。所以我只挑了很容易明白的《大葱》。还有很喜欢的篇目是《戏作三昧》(可爱的老头),《地狱变》(十分诡异),现在只是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也许以后才会真正理解这些文章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4 11:27:5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4 14: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早看见这个帖子了。欧·亨利看得不多,芥川龙之介倒是看过一个集子,只是看过的时间太长了,现在印象已经不深了。你这已经是第二份作业了,等我先将别人的第一份作业都看完,再回来跟你聊日本文学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 11: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给一个成绩,然后,等我将手边的事情都处理完毕,再来和你讨论。

成绩:

彭文敏   8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 23: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为什么不加精,分数也给的低,难道那一茬的水平都很高?难道她的第一份作业更好?

芥川龙之介是个神奇的存在。

《大葱》和《没有完的故事》分析得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7:21 , Processed in 0.0560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