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老师指正。我在正文中已改了两个错字,如有疏忽还望老师见谅。恕学生学识鄙陋了。 先说说此文的写作吧。开始时我是读了无批本的《三国》,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批注。后来看了毛批后发现在很多地方他比我看得更透,或者说从他的角度来看更易看透,所以我又根据自己对毛批的阅读和思考写了此文。现在想请教老师如何超脱出毛批的影响呢?应该是不断思考和阅历积累吧。个人还认为毛批除正统道德味过浓外似还有一牵强之处。它对《三国》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点明了所谓的“对应”关系,让人感觉三国的叙述玲珑精致,但很多此类的关联更是批者的想象,即使没有这些对应,《三国》的叙述依然不差。 再谈谈关于孔明的问题。学生这学期没有选老师的《明清小说研究》,所以不知何谓“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孔明为何会常给人料事如神的感觉”。我想老师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谈此问题,而学生是试着揣测孔明如何思考故得出“整体”二字,其实在是未雨绸缪。关于隆中对学生之意确实是在后者。所谓的“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是在东晋”,不怕老师笑话,这是高中历史课本所讲。因为高考复习多遍,所以现在仍记得。不想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就拿来套用,疏忽了。 关于语境问题,老师亦曾提过,“一眼一世界”。某一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在想,观点常常是你一言,我一句,但那纯粹的真正的思想则来之不易。“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言千古不易。读书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学生谨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6 18:03:4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