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远风

[教学相关] 古代文学(四)第一批思考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1 19: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剩翼。还请大家指正在下的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2 16: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晓声在2008-4-18 14:31:18的发言:

                                           读毛本《三国》:英雄和道德的博弈

    英雄,为天下事者也。道德,序人伦之理也。为天下事者,必做常人不敢、不愿做之事。其常游离于道德内外,不经意间以道德之名成英雄之事。三国历史,可当如是观。

    试看曹操,其人常被人视之为奸雄。奸雄者,不仅是奸,更是雄,其可视作逆道德而上的英雄。擒杀吕布之后,曹操心中步步欲害玄德,而外面却处处保护玄德。煮酒论英雄,言“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乃图备之论。惜后来刘备机敏脱险,然其若软禁刘备,岂不是可得仁爱之名又少却一强敌手?其于关公,处处展现大度爱才之心。奈何关公不受财色爵禄之惑。其不得已送公归主,却迟迟不发一纸文凭,欲杀关公于路途之心昭然若是。此皆为曹操于道德之内成英雄之事。若只停于此,则曹操只是雄,不是奸。其过人之处就在其敢心口如一地说出自己的奸,敢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此胜过天下之假道学千万倍。故人言其为“真小人”,若为有英雄气概的“真小人”,诚也。

    曹操爱笑,刘备爱苦。曹操笑多而苦少,皆似奸伪。且看其哭典韦,哭郭嘉,哭得心痛无比,然其意欲却不在此,只欲羞辱众将领、谋士,让众人自责而更加为其效忠。其笑又以赤壁败走时尤显。前前后后三次大笑,虽无挽回面子之虞,亦有鼓舞士气之用。刘备哭多而笑少,尤以哭甚伪。三顾茅庐时哭得孔明出山;携民渡江时亦哭得妙,哭得民心,又哭得诸部将效忠,再树仁主形象;过刘表墓时又哭,寄其可借刘表得荆州而不忍之情,又得民心。后来借荆州,又在鲁肃面前恸哭。然其每次哭啼,皆含深意,非平常人之泪。

    刘备因常哭而被人视为仁主,似乎还有懦弱之嫌。其实刘备乃一大英雄,否则骄傲如关羽,莽撞如张飞怎肯服他。其远不是仁义道德的化身,也远非至善至纯,却常游离于道德内外,此术胜于曹操。其表面一副好心肠更是为了在天下人中博得贤名。曹操敢露真心,故为“真小人”,刘备不敢露,故为“伪君子”。三让徐州,让得有讲究,辞得也有讲究。第一让是陶谦爱才,更是为检验刘备。不然刘备言“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吞并之心耶”,陶答曰“辞老夫之实情也。”后辞刘表之荆州,非独不忍心,更是当时人心未孚,恐得而复失。至取西川,亦非不忍心,更是为让刘璋心服。此乃其比庞统老练处。而至汉中王再至昭烈帝,亦推辞再三,其间真深有讲究。恐怕曹操于“一将之智”为胜,然“万乘之才”刘胜于曹。

    混世之际,欲成大事恐必不是真道德者可为。祢衡所骂,难道只有其一人知晓?玩弄正统之牌,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刘备亦以“皇叔”之名穿梭于各路诸侯间。亲疏不分,曹操不因杀曹昂而拒张绣,刘备肯为勇赵云而摔阿斗,此岂是怜爱幼子之袁绍可为?这自不待言,然忠义如关公亦啃有助吕布之举。刘备之道义,只在刘、关、张三人身上,他们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故刘备可为关、张二人被杀而大举伐吴。然其道德亦只限于无知的恩恩仇仇上。恐一部《三国》真正仁义道德之人惟诸葛孔明之人耳。因受三顾之恩而空劳心血,虽亦有施展才华之欲,然其极尽人臣之责,甚矣!

    兵以诈立,天经地义。处高位者若不以诈立,则其位难保。故曹操哦啊好诈,刘备亦擅权变。然其建立之功业,曰伟大,曰道德,曰仁义,亦如是耳。没有无利益的正义,三国历史亦可当如是观。


呵呵,一眼可以看出,君受毛批影响甚深,能写到这般地步,不易:)

文中有些错别字,请改正。此虽细行,亦不可轻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2 17: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晓声在2008-4-18 15:12:45的发言:

关于孔明及隆中对
个人觉得孔明很会整体思考布局 故常给人料事如神的感觉
其隆中对先假设出一三分鼎足之势 当时刘备势弱 故先让江东之利给孙权  然其布局在南方有些瑕疵之处  或曰为“天命”吧  因为南方在当时经济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是在东晋) 不可长久的对抗北方  可惜诸葛出山太晚  其时北方已经被曹操统一  真乃水镜先生所言 孔明“不得时”。
毛本《三国》正统味极浓  却把正统之失败归结为“天命之天不受天数之天之控”  这也算是对“天”的一种解说吧

孔明何以会常给人料事如神的感觉,这个问题我在课上已从叙事学的角度做过分析。

“然其布局在南方有些瑕疵之处”,此语有歧义,是孔明见不及此?还是其势不得不然?观君下文,似为后者。所谓“南方在当时经济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是在东晋)”,何所据而云然?此句中“南方”何指?“大规模”又为何义?若说开发,楚国对“南方”的开发,规模也不算小,也可以算作“大规模”,何以见得“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是在东晋”?我知道,你这样讲,语必有本,大概是哪位史家的看法,但我想,该史家提出这一命题,应是有其提出的语境的,该史家对“南方”及“大规模”之标准,应有其自己的界定,而且,很可能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说明出处,直接从那个语境里摘出一句话,当作公理来评判另一个语境下的命题,这,并不利于讨论问题的深入。呵呵,年轻人读书,往往可能读到一两本好书尤其是大家之作,就以为可以天下通吃了,其实,哪里有这么容易。前帖提到《拯救与逍遥》,就有提醒君之意,呵呵,一个人倚作批判的武器,不要以为别人没看过,更不要以为有了某一两本书中的东西,就可以横扫天下。当然,几乎每个人都是从这样一个读书阶段过来的(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在下),但最终能不能从这个阶段走出来,就很关键了。相信随着你以后所读之书的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书都成为过去完成时,你很多看问题的方式都会改变。

呵呵,由一句话扯到了读书问题,扯远了,就此打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2 2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指正。我在正文中已改了两个错字,如有疏忽还望老师见谅。恕学生学识鄙陋了。

先说说此文的写作吧。开始时我是读了无批本的《三国》,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批注。后来看了毛批后发现在很多地方他比我看得更透,或者说从他的角度来看更易看透,所以我又根据自己对毛批的阅读和思考写了此文。现在想请教老师如何超脱出毛批的影响呢?应该是不断思考和阅历积累吧。个人还认为毛批除正统道德味过浓外似还有一牵强之处。它对《三国》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点明了所谓的“对应”关系,让人感觉三国的叙述玲珑精致,但很多此类的关联更是批者的想象,即使没有这些对应,《三国》的叙述依然不差。

再谈谈关于孔明的问题。学生这学期没有选老师的《明清小说研究》,所以不知何谓“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孔明为何会常给人料事如神的感觉”。我想老师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谈此问题,而学生是试着揣测孔明如何思考故得出“整体”二字,其实在是未雨绸缪。关于隆中对学生之意确实是在后者。所谓的“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是在东晋”,不怕老师笑话,这是高中历史课本所讲。因为高考复习多遍,所以现在仍记得。不想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就拿来套用,疏忽了。

关于语境问题,老师亦曾提过,“一眼一世界”。某一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在想,观点常常是你一言,我一句,但那纯粹的真正的思想则来之不易。“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言千古不易。读书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学生谨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6 18:03:4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18: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补充一点。其实我说南方经济至东晋才得以大规模开发更意在指之前南方经济一直没有北方强,直至南宋南方才成经济重心。故孔明真"
不得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18: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点水平,就不能指正了,看看也好,学学就是。希望多点发言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3 18:16 , Processed in 0.06802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