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89|回复: 4

[语 言 学] 文字学课作业:评《一个人的汉字改良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2 14: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字学课作业:评《一个人的汉字改良运动》

 

 

一个人能否创立文字,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问题在于一个人所创立的文字能否被社会采纳?而焦应奇先生自己的“汉字改良运动”的问题正在于此。

颠覆还是补充?是要人们取缔以往的汉字而接受其造的新“字“,还是为适应时代需求而给汉字作补充?这个问题关系到先生的改良运动能否成功,而他在此问题上却矛盾不清。一方面,先生疾呼“在当今社会和文化的急速转型中,应该说,行业字(专业)发达与否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质量。如果没有新字的创造,新知识的文字就表达不力。”而为了解释创造新字带来的交流不便,其称“在新知识领域,这个专业者不识那个专业字也不是坏事,这是提高专业表达力的自然现象。”就此点而言,先生是偏向补充,仅是改良。但另一方面其又声称“汉字的最大优势就是‘单字说事’”,但目前“汉字中‘词语化’的问题非常突出,往往都打破了汉字的原有操作方法。如果汉字这样混合下去对很汉字本身非常不利。”于是乎,为了恢复汉字光荣伟大而优秀的“单字说事”的传统,其展示出的自己创作的新“字”就背离了仅是补充专业字的初衷,把很多词语或短语所能表达的意思用一个“字”来表达。例如,出现了表示“受污染危害的人”的“字”,“浮夸的知识分子”的“字”,表示“电脑”、“电视”等的“字”。文体和字义是紧密相联的,由文言变化,汉字即由“单字说事”变得“词语化”。但焦的做法又企图由目前白话文变回类似文言的表达方式。但他一直在回避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是“词”?为什么这样的“词语化”对汉字本身就“非常不利”?难道词就不能解决其所担忧的吗?众所周知,自胡适先生发起“文学革命”后,由于汉语文体由文言变白话,并随着中外文化翻译交流,在汉语中表意的基本单位语素已主要是词,而非字。 现代汉语吸收了类似于西文“词缀变化”的造词方式,在两个字的词语中可定其中一个不变,而变另一个,如“存在”、“此在”、“亲在”等。用创造新的专业术语即能解决所谓的“专业字”的问题,而焦对此避而不谈。创造新“字”首先要面对的是读音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不易,更为汉语本来就有的“同音字过多”的问题雪上加霜。为了准确表达,这是焦的初衷,但“受污染危害的人”、“浮夸的知识分子”、“电脑”和“电视”等词和短语就不能准确表达其意思?显然不是。且汉字的变化规律是以原有字的简易律和区分律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为主,而不是以为适应新时期而创造出更多的汉字为主,否则汉字就不会保持仅有几千的常用字就能通畅交流的优势。简易是为了书写方便,区分是以更象形为基础,在“笔画化”和“隶变”之后汉字就基本由象形文字转为表意文字,象形已不是汉字的属性。而焦所造的“字”虽简易很多,却用现有的部件构建“象形文字”,这其实是一种倒退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4: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其主要论点。

先生一直以所谓的“为适应新时期需求”而努力创“字”。

其一,是因为他发现“偏旁和生活的关系的确是有规律的,比如过去的金、木、水、火、土等字就与那个时代的生活经验相关,而现在的生活经验就大不一样了。”即使这条观点成立,那难道表示一个时代生活经验的汉字就不能用于另一个时代?且这观点有问题,汉字已不完全是象形文字,而是以表意为主,所谓“偏旁和生活的关系”早已不那么紧密。更重要的是他对白话文的漠视。“单字说事”早已不是汉字的传统和最大特征,类似于“词缀”的变化可以让词胜任新的需求。正因为此,他忽略了字、词和短语的区别,想回复所谓的优势应该可以说是复古思维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创新”。其言“每次社会巨变都会带来新字”,是的,确实如此,如唐代的“正字”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简化字普及工作。但这些都是汉字发展中简易律和区分律斗争的结果,产生的新字是脱胎于原有的旧字,是旧字演化得更繁或更简的结果,而并非完全用现有的部首创立新字。

其第二的论点,是担心现有汉字在表现思维方面能力不足,这既是现有问题,又是未来隐患。其言“文字如此,思维如此,文化如此。”但此观点是有问题的。就普通人而言,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待某些富有思想的文字才提高了其思想水平。但就文字为何而产生而言,是先有“意”再有“言”,是为了满足表达某一思想意识的要求才产生的,思想大师创造新词更是如此。那难道说每国人的思维水平是由其文字水平决定的?显然不是。为什么有的国家的人就那么爱创造新词,有的国家的语言里就有那么多的抽象词汇?其实,这主要是由一国的文化精神决定的。先生还曾因一哲学家对汉字表达思维的能力有信心而表示吃惊。其实,关于思维表达的字词不可由自己臆想而自创,这主要是思想大师的任务,也可由不同文化间翻译交流而获得。如,佛教传入中国,在汉语中就产生了“缘分”、“觉悟”、“寂如”等词,而“缘”、“觉”、“悟”等字也有了新的涵义。在翻译海德格尔的Sein时亦如此,并没有因所谓的“汉字表达思维能力弱”而不成,在翻译这个单词时充分显示了汉字“词语化”后的优势,既可翻译成“此在”、“存在”,又可造新的词,而非字,如“亲在”、“是者”,而中国文化中亦有和这个词对应的字“无”,这也充分说明了汉字本身表达思维的能力并不弱。

其三,他认为“汉字的来源是民间字、国家字、行业字、个人字。而他个人把个人字作为一个构造汉字文化的有机层被提出来还是首次。”不管是什么字,他们都是汉字,只是因不同的需求而被命名。焦提出“个人字”,显然是针对其“目前汉字是个封闭的权力系统”的论点。汉字的改动在过去确实是皇权的体现,现在亦有国家法律作规定,但是不要忘了,即使没有这些,社会习俗的规范约束又何尝不是限定汉字变动的主要力量?不管在哪个国家,个人改变本国字体都是很难的。汉字涉及到社会发展、书写材料和工具的改变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就目前而言,社会发展只会促成很多的专业词汇的产生,其表达能力并不弱;国家的政策是推行简体字,将来可能会“识繁写简”;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后录入繁体字亦无不可。这些都丝毫没有表明汉字的危及。

其四,先生常用鲁迅先生“汉字不死,中国必忘。”这句话来作其论述。岂不知其没有注意语境问题。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未免过激,且已被历史所证否。他是怀疑过汉语的表达能力,故提倡白话文;亦蹭害怕习汉语而得中国思想中之糟粕,但随着新文化的产生这一问题亦可解决。

如上所述,个人所创立的文字难以被社会采纳,焦的初衷就有问题。先生在篇首大谈自己的“艺术观”,要打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声称自己是在搞“非艺术”,这其实是为自己创立的有意义的新“字”立论。但最后又言“至于社会应用层面,这不是艺术家个人力量所及。”俨然又把自己从“非艺术”推回到“艺术”中去。看到这个2003年的新闻所报道的运动至今没有火起来,就应该知道其不适应社会而问题多多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3 11: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我会打印下来,你是希望我在论坛上点评还是和其他同学的那样在纸本上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4 12: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啊,老师,作业我还会交一份打印稿的,不必麻烦老师打印。如果方便的话,就在这评吧,不用占用课堂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4 2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的作业我看了一些,基本上都持批驳的态度,但有的批驳说服力不够,原因大都一致:没有从文字学的角度,寻找强有力的理论作为基础。这篇报道说的是造字的问题,你们当然应先从文字学的角度观照它,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求你们运用你们所了解的文字学理论知识来评述它。从你的作业中我也没有看出明晰的理论依据,而你本来要批驳的内容是可以用很基本的文字理论知识就可以批倒的。下面我提出几个问题,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必要时找基本的语言文字学书看看,然后看能不能让自己的观点更集中,批驳更切中要害:

1、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字的性质、功能以及文字和社会生活、思维是什么关系。

2、白话文运动改革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是语体还是文字?文字和语体是什么关系?注意白话文运动著名的口号“我手写我口”,这里有文字的问题吗?

3、鲁迅先生提出的口号有历史原因,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当时是感到汉字难学,教育不易普及。但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文字和我们学习、写作白话文还是文言文有无必然联系?你批驳这个观点时要注意是否找准了靶心。

2、3问题其实是第一个问题的延续。

4、报道里提到的“社会字、行业字、国家字、个人字”的文字来源的划分是否合理?社会字、国家字、行业字、个人字哪来的,一个朝代造一批字,一个行业、一个个人造几个字吗?这里有没有混淆了造字和用字?你批驳个人字这段其实不错,但还可以更深入。

5、汉语发展历史中有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词汇的双音化,这使得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这个现象对汉语汉字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想要批驳恢复“单字说事”、怀疑“词语化”的那些说法,需要好好琢磨汉语词汇由单音为主转向双音为主的问题。

你的作业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有的问题也提得挺准,比如个人造字是否能被社会采纳。但一定记住,学习了理论知识后,要把它融会贯通,只有能运用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对所有的学科均是如此。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6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6 认真透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3 18:13 , Processed in 0.0711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