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抱香斋在2009-10-26 0:07:50的发言:
我这个浏阳人(暴露籍贯了)不得不说两句了:首先是我不记得浏阳方言里“黄昏”是“式微”,不过浏阳方言本身很复杂,有专门研究的书,保存了很多古音是事实。还记得韩少功的小说吧,湘西方言也保存了很多古语(我们是湘东)。 罗嗦一句:我敢肯定浏阳方言“夜”的读法是古音,读若“哑”,和日语や的发音一样,而在日本8世纪的《万叶集》里,や的汉字标音是“夜”。子非鱼的战乱迁徙说有一定道理,好像是某次屠城后填入10万人之类的,不知你说的老湘方言系统是什么?反正不属于现代汉语的那个湘方言。 今天开会刚回来,会上有谈《诗经》研究的,说到《诗经》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之类的,还有人从考古的角度进行研究,咱们是把它文学作品看,其实里面可能保存了很多其它信息呢。
老湘语和新湘语相对,是古代南楚语在永嘉之乱之后受中原汉语影响的结果,新湘语是近古以后受西南方言的渗透和北方方言的进一步影响而分化出来的,其典型特征是浊音消失了。 《诗经》本是从各国收集上来的,里面应该保留了一些各地的语言文化信息。但是收上来后政府进行了整理,语言上有可能趋于统一。春秋时期的贵族在外交场合要引诗言志,《诗经》是贵族必修课程,如果《诗经》完全按原有的方言收录,用当时的雅言诵读,必然不合韵律,而正式场合一定是要说雅言的。《论语》中也提到孔子平时说齐鲁方言,但诵读《诗》《书》、执礼时用雅言。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一直是统一的系统,即使在战国时代,来自不同方言区的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时也一般采用雅言,当然也不排除书中会有个别方言的痕迹。 关于方言,韩、周两位老师是专家,有空让她们做更专业精辟的解答,我在此是越俎代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