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49|回复: 15

[语 言 学] 代学生问个小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19: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式微》是邶风,也就是河南一带吧。但是事实是浏阳话中的黄昏叫“式微”。 《式微》真的出自北方吗?

详见文学版大学语文作业帖30楼。

请大家帮助解答一下,俺着实对方言没有研究。

发表于 2009-10-25 22: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我先简单的回答一下,有些问题还要具体再查资料或问研究方言的专家。

浏阳话属于湘方言,而且是老湘语,老湘语属于官话系统,来源于古湘语。古湘语是古代南楚语在永嘉之乱之后受中原汉语影响的结果。古代河南汴洛一带的语言一直被视为中原雅音或正音(即今天所谓的标准语),中国古代有几次大的战乱,造成北方居民大规模南迁,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南方的许多方言,如吴语、闽语、粤语等因此不断受到中原雅音的影响。估计浏阳话里的“式微”是中原古语遗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23: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0-25 22:24:15的发言:

古代河南汴洛一带的语言一直被视为中原雅音或正音(即今天所谓的标准语),中国古代有几次大的战乱,造成北方居民大规模南迁,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南方的许多方言,如吴语、闽语、粤语等因此不断受到中原雅音的影响。


客家话也可以算一个典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00: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老开在2009-10-25 23:53:40的发言:

客家话也可以算一个典型吧?


客家话是北方话在南方的保留,不是南方方言受北方话影响的结果。客家人的族群、文化心理很强,不愿意和当地人融合,所以他们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后,虽客居他乡,却顽强地要保存原有的文化习俗,包括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0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个浏阳人(暴露籍贯了)不得不说两句了:首先是我不记得浏阳方言里“黄昏”是“式微”,不过浏阳方言本身很复杂,有专门研究的书,保存了很多古音是事实。还记得韩少功的小说吧,湘西方言也保存了很多古语(我们是湘东)。

罗嗦一句:我敢肯定浏阳方言“夜”的读法是古音,读若“哑”,和日语や的发音一样,而在日本8世纪的《万叶集》里,や的汉字标音是“夜”。子非鱼的战乱迁徙说有一定道理,好像是某次屠城后填入10万人之类的,不知你说的老湘方言系统是什么?反正不属于现代汉语的那个湘方言。

今天开会刚回来,会上有谈《诗经》研究的,说到《诗经》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之类的,还有人从考古的角度进行研究,咱们是把它文学作品看,其实里面可能保存了很多其它信息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08: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感谢几位,俺可以跟学生说说了。也让她与斋主交流一下“式微”的浏阳读法和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0: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抱香斋在2009-10-26 0:07:50的发言:

我这个浏阳人(暴露籍贯了)不得不说两句了:首先是我不记得浏阳方言里“黄昏”是“式微”,不过浏阳方言本身很复杂,有专门研究的书,保存了很多古音是事实。还记得韩少功的小说吧,湘西方言也保存了很多古语(我们是湘东)。

罗嗦一句:我敢肯定浏阳方言“夜”的读法是古音,读若“哑”,和日语や的发音一样,而在日本8世纪的《万叶集》里,や的汉字标音是“夜”。子非鱼的战乱迁徙说有一定道理,好像是某次屠城后填入10万人之类的,不知你说的老湘方言系统是什么?反正不属于现代汉语的那个湘方言。

今天开会刚回来,会上有谈《诗经》研究的,说到《诗经》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生态地域性研究之类的,还有人从考古的角度进行研究,咱们是把它文学作品看,其实里面可能保存了很多其它信息呢。

老湘语和新湘语相对,是古代南楚语在永嘉之乱之后受中原汉语影响的结果,新湘语是近古以后受西南方言的渗透和北方方言的进一步影响而分化出来的,其典型特征是浊音消失了。

《诗经》本是从各国收集上来的,里面应该保留了一些各地的语言文化信息。但是收上来后政府进行了整理,语言上有可能趋于统一。春秋时期的贵族在外交场合要引诗言志,《诗经》是贵族必修课程,如果《诗经》完全按原有的方言收录,用当时的雅言诵读,必然不合韵律,而正式场合一定是要说雅言的。《论语》中也提到孔子平时说齐鲁方言,但诵读《诗》《书》、执礼时用雅言。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一直是统一的系统,即使在战国时代,来自不同方言区的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时也一般采用雅言,当然也不排除书中会有个别方言的痕迹。

关于方言,韩、周两位老师是专家,有空让她们做更专业精辟的解答,我在此是越俎代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1: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要顺路请教子非鱼一个问题:

  前两天看钱玄同给胡适的《尝试集》作序,说造字时必定是言文一致的,后来由于语音的变迁,才又别造新字(他有举例),是这样的吧?当然他的目的是要提倡白话文,论证古代的言文一致让民贼和文妖破坏了。

   他提到的这些于我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想深入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1: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时是因义构形,所以象形、指事、会意三种类型从字形上反映不出字音,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生下来就从语言中承袭了语音,所以造字之初,人们是很清楚哪个字形代表哪个音义结合体(即词),但语言和文字都在不断变化,时代越往后,脱节越严重,即使原先声符能体现字音的形声字也会和声符在语音上出现歧异。出于对文字理据的追求,人们会重新给一些形义脱节严重的字造新字,尤其常会为原有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假借字造形声字。前者如“鳯”,甲骨文画的是一个头戴皇冠的鸟的样子,后来觉得和其他鸟分不清,于是造了从鸟,凡声的形声字;后者如古代常假借“辟”表示躲避、开辟、偏僻、譬喻等词,一形多义,容易造成理解混乱,所以后世分化出“避、闢、僻、譬”等形声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4: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顺便请教一下子非鱼老师,我记得当时在学校图书馆借过一本陈梦家论述文字学的著作,只看了其中一小部分,由于快毕业了就把书还了。书名忘了,后来在书店也没找到,然后也忘了这事了。刚看到以上讨论忽然又想起这本书了。应该是用半文言写的,繁体字的。子非鱼老师如果知道这本书的话,请告诉我一下书名?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4:46 , Processed in 0.0768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