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77|回复: 8

[原创文字] 南怀瑾《历史的经验》中的几处文史疏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7 23: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水按:有朋友在文学区里提问,为何不推荐“南怀瑾讲的古典书”,我答,是因为南怀瑾的东西实在是太差了,错漏连篇,根本就没法推荐。这里不妨贴出我当年写的一篇文章,曾上传到方舟子主持的新语丝网,也发表在了一家报纸上。



南怀瑾《历史的经验》中的几处文史疏误  


  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一书,先后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大陆和台湾均有一定影响,然而笔者近日粗略地翻读了一遍,不无遗憾地发现书中几处文史疏误,特剖列于此,以就教于高明。
  一、该书(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下同)34页,先引用了唐代赵蕤《反经》中的一段话,中有“曾公曰: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一语,其中“曾公”当为“曹公”之误排,“恃武”一语出自曹操的《孙子兵法序》,下面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也道“曹操说……”,可知此处是出版社误排,这且不去说它,有问题的是南怀瑾先生的译解:
  “曹操说:一个国家,专门依靠武力的,最后弄到自己亡国灭种。看到现代史上,二次世界大战,当年的德国、日本,都是‘恃武者灭’。专门好文的,最后也是亡国,不注重军事国防,如吴王夫差,鲁国的偃王,都是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国防的,而最后败亡,这是‘恃文者亡’”
  其中有两处错误:其一,“鲁国的偃王”不知何指,终春秋战国之世,鲁国国君并无称王者,引文中的偃王当指“徐偃王”,为西周时东方诸侯国徐国君主,因躬行仁义,周围三十六国来朝,引起周穆王的猜忌,令楚文王灭之,徐偃王在古代典籍中便成了因仁义而致亡国的典型,参见《韩非子·五蠹》、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及徐铉《吴王陇西公墓志铭》等;其二,最不可解的是,南怀瑾先生将吴王夫差和“鲁国的偃王”一道视作“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国防,而最后败亡”的范例,实在是错的没有道理。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吴王夫差之所以亡国,根本不是因为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国防,而是恰恰相反,因穷兵黩武所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子贡云:“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是残国之治也。”而且若照南怀瑾先生这样译解,曹操“恃武者灭”一语岂不没了例证着落?这也不合古文章法。实际上,这里“夫差”和“偃王”是对举关系,正是用来分别对应“恃武者灭”和“恃文者亡”的,即如刘向《说苑》卷十五所云:“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这才解得通,南怀瑾先生实在不应将这么简单的古文解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全译本《反经》此处译文搬用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同误,见该书279页,1997年版);
  二、该书36页,亦先引《反经》一段话云:“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鲁国之法,赎人于他国者,受金于府也。)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也。”对此,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是:“依鲁国的法令,当时的奴隶制度,赎人回去,奴主应该收赎金的,可是子贡不收赎金,孔子责备子贡做得不对。”这种说法也令人费解,“奴主”是指谁?是说子贡是奴主?他又是谁的奴主?是他赎回来的鲁人的奴主?如果是这样,赎回的是自己的奴隶,又向谁收取赎金呢?实际上,《反经》这段话出自《吕氏春秋·察微》(文字略有不同),是说按照鲁国的法令,能从他国赎回被掳作奴仆的鲁国人的,可以从国库支取奖金。原意并不难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全译本《反经》此处译文亦搬用南怀瑾先生的说法,亦误,见该书281页,1997年版);
  三、该书128页,“所以孟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当为“孔子”,“言必信”云云出自《论语·子路》。此处非手民之误,因下文又两次说道“而孟子却又说,这样事事固执守信的,只是小人”、“读书最怕断章取义,必须要看整篇,才知道孟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曾著《论语别裁》的南怀瑾先生似也不应有此一误;
  四、该书194页,讲说三国史事云:“后主宠谗远忠,维危惧,不入成都。晋伐蜀,后主降。”其中“晋伐蜀”,误,当为“魏伐蜀”,司马昭遣邓艾、钟会伐蜀,时为魏景元四年,两年后司马炎始代魏自立;
  五、该书199页,讲说苏武事云:“武帝时,苏武率百余人使西域,为匈奴所囚,不为威屈。”按:据《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南怀瑾先生此处却言苏武使西域而为匈奴所囚,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六、该书202页,讲说辛兴宗、宋江事云:“辛兴宗,宋人。宋宣和二年,睦州方腊作乱,陷六州五十二县,势甚振。会张叔夜招降梁山宋江,使属熙和前军统领辛兴宗,辛予千人,令江攻杭州。杭州贼将方七佛,有众六万,宋江用计攻破,擒七佛,旧属百余人亦伤亡过半。中军统制表江等之功,辛兴宗曰:‘宋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统制王禀不敢争,宋江等即日告退,遁隐终身。”
  笔者研究《水浒传》,亦曾留意相关史料,却从未见上述史载,重新翻核了一下手边有的一些资料,亦未见上说。笔者怀疑南怀瑾先生上面的说法是从蔡东藩《宋史演义》化出,该演义第五十六、五十七回的情节即如南怀瑾先生上面所述,如果是这样,提炼小说家言当作正史来用,未免会误导读者。当然,南怀瑾先生所述可能确有所本,只是笔者不知罢了,故献疑于此,还请博学君子不吝赐教;
  七、该书225页,“因势叛者使还,冤者使昭,……昔先帝兵败白帝,不罪黄权。诸葛用兵中原,寄情仲达。”审“因势叛者使还”一语于三国史事,“仲达”疑为“孟达”之误,孟达事见《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及裴注引《魏略》。
  此外,该书212页阐释《素书》中“福在积善,祸在积恶”一语时,说道:“宋得之于小儿,失之于小儿。清以孤寡入主,复以孤寡逊位。此善恶祸福之大者。”总结历史的经验,竟然搬出了如此陈腐荒谬的因果报应循环论,未免令人失望,宋朝、清朝的建立与覆亡均有深刻复杂的历史根由,难道身为二十世纪的学者还要相信“取之于孤儿寡母故失之于孤儿寡母”这种谬悠之说?当然,通读全书,并不能得出南怀瑾先生信奉因果报应循环史观的结论,只是此处随手一笔,实有伤全书的思想品位。
  最后说一句,《历史的经验》作为一本思考历史的普及读物,还是使人获益良多的,我的一位非文史专业的朋友便曾盛赞此书。因此,以上白璧微瑕若能尽行去之,也许功德会更加圆满吧。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方舟子按:南怀瑾著作颇为流行,但历史常识错误随处可见,有的近于信口胡说,读者需要注意。我顺手补充两个例子。《南怀谨谈历史与人生》中《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一文称:“在古代,尤其春秋战国间,知识分子第一个兜销的好对象,当然是卖给人主——各国的诸侯,执政的老板们。……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曾经下了逐客令,当时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临行之时,上书劝课,秦始皇觉得有理,于是收回成令,李斯后来因而得以重用。虽然如此,各国诸侯的灭亡,对养士风气不能说不是个打击,……”这段话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李斯上《谏逐客书》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距秦始皇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还有16年之久。因为这个错误,使得整段论述完全作废,无法修改。《名利浓于酒》一文称:“满清入关以后,有许多读书人不投降。但清帝康熙非常高明,他十四岁亲政,就平定了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天下,作了六十年的皇帝,把清朝的政治基础定下来,可以说他是一个天才的皇帝,不是职业皇帝了。”康熙并没有如此高的天才。要到康熙20年平定三藩、22年灭台湾郑氏政权,才算平定天下,这时已近三十岁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7 23:25:2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23: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篇:

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张中行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南怀瑾,
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兼忙,竟没有找来
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
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
,总是急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
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
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
往下看,恕我说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
想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
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我觉
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
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
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荒唐了。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
版记言”里说:“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
专用题,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
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果有力征
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而更糟糕的是没有
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
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
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
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
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
个世纪之后,用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都是《古
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
。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当孔子写《易经·系传
》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
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事。分辨可
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
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
有史官,掌管记录重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
,《春秋》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
呢?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
子》以前的。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上,不如此就
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
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
。”(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
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真
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
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
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
,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
,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
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
我注脚”。其实,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
规矩矩,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
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
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
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不过意思圆通与
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
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
,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因而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
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
”,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
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子所记,非孔子手
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
“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
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
,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
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
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
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
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
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
为小人儒”之类,也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
照文言习惯,“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
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有两样
。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
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
,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
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
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
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
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
,“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
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还是先
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
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
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
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有“出版说明”中
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
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
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
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
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
了。再说别具一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
。又是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固
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作,竟至发
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7 23:17:2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7 23: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史的人不容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1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0-27 23:46:15的发言:
讲史的人不容易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谢谢老师指正。以前翻过他讲的《金刚经》,没有看出破绽,所以就有此问了。看来自己还没摸到佛学的门道哦~。

呼吁大家都来发帖点破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即那些过去或当下很有名声、很吸引人但其实是在误导人的书籍,让晚生们都少走雷区,直奔坦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4: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09-10-28 11:09:13的发言:

?

不好意思,我说的不清楚。

大家都写书,除了实证的书外即使有诸多偏颇貌似也无伤大雅,有时还可将错就错高调一回,治史显然不同,样样都要精确许多。如果完全由史实而致议论的话,固然不容姑息。然而很多时候,作者都是先有结论或者模糊的想法,后找佐证罢了,稍微懒一点,谬误不免就会发生,非实证学科就好得多。

当然,我不是为学术不规范叫好,毋宁说我对那些优秀的实证科学者所怀的深深敬意,除了思想之外,他们还要做大量细致乃至繁琐的普通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4: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木耳在2009-10-28 14:10:53的发言:

不好意思,我说的不清楚。

大家都写书,除了实证的书外即使有诸多偏颇貌似也无伤大雅,有时还可将错就错高调一回,治史显然不同,样样都要精确许多。如果完全由史实而致议论的话,固然不容姑息。然而很多时候,作者都是先有结论或者模糊的想法,后找佐证罢了,稍微懒一点,谬误不免就会发生,非实证学科就好得多。

当然,我不是为学术不规范叫好,毋宁说我对那些优秀的实证科学者所怀的深深敬意,除了思想之外,他们还要做大量细致乃至繁琐的普通工作。

说得对。我理解你的想法。事实上,俺上课时有临场发挥,由于没有准备,加上记忆力不好,往往有舛误之处,这当然是不应该的,但基本上不影响题旨,想起来的下次要更正,我想同学们有时也能原谅。但是俺万万不敢在文章里信口雌黄,不知道或不懂的绝对不敢乱说。

南先生有的地方的确思路过于天马行空,《论语别裁》俺读过,觉得很新鲜,有些地方也不太认同,但俺才识浅薄,还以为可能是言有所本。竟被吓到了。不过俺想来是本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念,所以也没有特别在意。今日读张中行先生的批评文章,才发现,其实有些问题的确是讲错了。诸夏之亡的解释我还有印象的。看来南先生的讲法不能算成一家之言,在文史领域,想成一家之言何其难哉?网上往往有人重释古籍,翻弄新意,以张先生的功力见识,恐怕其中绝大多数不值一驳。我们看书要小心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8 18:55: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4 23: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呀,幸好看到这篇帖子,正打算买一套南怀瑾的书作为自己的春节读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2: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西贝惑 于 2015-1-14 23:34 发表 呀,幸好看到这篇帖子,正打算买一套南怀瑾的书作为自己的春节读物。

呵呵,所以啊,上水云间的人,说不定会在什么时候不经意间就会受益。南怀瑾还有不少人将它捧为国学大师,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5:08 , Processed in 0.0599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