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89|回复: 5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研究作业】--由限制叙事想到的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5 22: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节课大家围绕限制叙事讨论了《小兵之死》,有同学提到了《潜伏》、《暗战》等。在以前的历史时期,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很少有围绕国民党的历史、国民党的人物拍的电视、电影,即使有,也是为了衬托共产党。而现在,随着思想领域的开放,国共关系的缓和,已经出现了一批反映国民党的电视电影作品,从国民党的立场、角度讲述故事。

 我突然想到了这样的限制叙事手法对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看了《非诚勿扰》这部电影。电影很大一部分是站在葛优和舒淇的立场上拍的,舒淇喜欢一个已经有家室的男人,却又在痛苦的时候找葛优排解郁闷,而葛优也甘愿爱着这个一开始对自己不认真的女人。我想说的是,舒淇不是一个第三者吗??这种人物形象放在以前,只能当原配的陪衬。原配是主角,比如如何辛苦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与孩子。。。丈夫与第三者是众人批判的对象。   而现在,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导演从不同人的视角反映他们所经历的同一件事,人们开始同情第三者,人们“看”到了她们脆弱的内心世界,她们也是人,也有权利追求美好的爱情。 通过这些大众传媒采取的限制叙事立场,人们的思维、价值观被大大的影响了。 所以我很疑惑,如果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书籍反映第三者的内心纠葛、内心脆弱时,我们就真的应该越来越多的同情她们吗? 人们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被这种“限制叙事”影响了,很难说这是否对社会发展是件好事,但是人们的视野与思维确实是比以前开阔了。

发表于 2009-11-25 23: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李晨在2009-11-25 22:25:08的发言:

上节课大家围绕限制叙事讨论了《小兵之死》,有同学提到了《潜伏》、《暗战》等。在以前的历史时期,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很少有围绕国民党的历史、国民党的人物拍的电视、电影,即使有,也是为了衬托共产党。而现在,随着思想领域的开放,国共关系的缓和,已经出现了一批反映国民党的电视电影作品,从国民党的立场、角度讲述故事。 

 我突然想到了这样的限制叙事手法对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看了《非诚勿扰》这部电影。电影很大一部分是站在葛优和舒淇的立场上拍的,舒淇喜欢一个已经有家室的男人,却又在痛苦的时候找葛优排解郁闷,而葛优也甘愿爱着这个一开始对自己不认真的女人。我想说的是,舒淇不是一个第三者吗??这种人物形象放在以前,只能当原配的陪衬。原配是主角,比如如何辛苦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与孩子。。。丈夫与第三者是众人批判的对象。   而现在,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导演从不同人的视角反映他们所经历的同一件事,人们开始同情第三者,人们“看”到了她们脆弱的内心世界,她们也是人,也有权利追求美好的爱情。
    
通过这些大众传媒采取的限制叙事立场,人们的思维、价值观被大大的影响了。
    
所以我很疑惑,如果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书籍反映第三者的内心纠葛、内心脆弱时,我们就真的应该越来越多的同情她们吗?
    
人们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被这种“限制叙事”影响了,很难说这是否对社会发展是件好事,但是人们的视野与思维确实是比以前开阔了。

现在的确出现了一批反映国民党的电视电影作品,但还不能说那是从国民党的立场和角度讲述故事,即使是像完全正面表现国民党抗战的电影《血战台儿庄》(这个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的),其实也是有一个隐藏的共 产党的叙事立场,如果是由台湾国民党来拍,拍出来的只怕还是会有很多不同。

《非诚勿扰》这个例子和后面引申出来的话题倒确实很有意思,这个确实体现了我们在课上讨论的叙事立场和叙事操纵问题。这个主要还是叙事立场的问题,而不是限制叙事的问题,限制叙事仅仅是一种手段,是为叙事立场服务的,叙事立场不同,同样是使用限制叙事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也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很疑惑,如果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书籍反映第三者的内心纠葛、内心脆弱时,我们就真的应该越来越多的同情她们吗?”呵呵,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简单一点说,任何一个对象,只要想寻找同情它的理由,想体谅它的不得已之处,总能找到。但忘了谁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间有很多事,不是一句“不得已”就可以推卸掉责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7 22: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主的问题直接让我想起了《蜗居》。。。

个人觉得,限制叙事的方式其实是一个挺好的文学写作方法,甚至是一个能够影响人们的思考模式、分析角度、心理偏向的写作方式。它有助于帮助读者或观众去了解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叙事视角的心理活动、价值观念,一是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人物角色的不同喜好程度及剖析意愿,二是能够更加全面的诠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利于圆形人物的塑造。

至于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不会有太大影响。正如楼上老师所说,其实从古至今,再正面的角色也总会有其缺失或不足之处,正所谓人无完人,细加推敲即可发现其似乎完美的表面下隐藏的一些人性固有的弱点。同理,再反面的人物也会有其值得同情或可开脱之处,人性本善,端看你如何去理解或是否愿意去理解了。而每个人心目中其实都会有其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他们会运用这种思考模式和观念态度去评价与衡量眼中所看到的人与事物,差别就在于他们对正面与反面事物是如何区分的,以及区分的界限与程度落在何处。例如有人认为蜗居中的海藻的小三角色可悲,有人认为可恨,有人亦认为值得理解甚至乐于模仿,无非是各人价值观念有所差异,自身追求也有所不同。但无可否认,从当今的社会风气来说,对正面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推崇和倡导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人心向善还是主流价值观。

因而我觉得限制叙事的问题可说是为人们更全面、客观、理性的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但并非会上升到能直接影响甚至扭曲社会价值观的程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22:25: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7 23: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廖思思在2009-11-27 22:21:02的发言:

呵呵,楼主的问题直接让我想起了《蜗居》。。。

个人觉得,限制叙事的方式其实是一个挺好的文学写作方法,甚至是一个能够影响人们的思考模式、分析角度、心理偏向的写作方式。它有助于帮助读者或观众去了解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叙事视角的心理活动、价值观念,一是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人物角色的不同喜好程度及剖析意愿,二是能够更加全面的诠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利于圆形人物的塑造。

至于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不会有太大影响。正如楼上老师所说,其实从古至今,再正面的角色也总会有其缺失或不足之处,正所谓人无完人,细加推敲即可发现其似乎完美的表面下隐藏的一些人性固有的弱点。同理,再反面的人物也会有其值得同情或可开脱之处,人性本善,端看你如何去理解或是否愿意去理解了。而每个人心目中其实都会有其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他们会运用这种思考模式和观念态度去评价与衡量眼中所看到的人与事物,差别就在于他们对正面与反面事物是如何区分的,以及区分的界限与程度落在何处。例如有人认为蜗居中的海藻的小三角色可悲,有人认为可恨,有人亦认为值得理解甚至乐于模仿,无非是各人价值观念有所差异,自身追求也有所不同。但无可否认,从当今的社会风气来说,对正面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推崇和倡导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人心向善还是主流价值观。

因而我觉得限制叙事的问题可说是为人们更全面、客观、理性的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但并非会上升到能直接影响甚至扭曲社会价值观的程度。

这几天在看传播学方面的东西,正好看到,大众传播对接受者个体的影响力实际上没有那么大,它往往并不能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而只是强化接受者已有的观念,这种说法正好可以和思思同学的看法相呼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20: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思思

QUOTE:
以下是引用廖思思在2009-11-27 22:21:02的发言:

而每个人心目中其实都会有其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他们会运用这种思考模式和观念态度去评价与衡量眼中所看到的人与事物,差别就在于他们对正面与反面事物是如何区分的,以及区分的界限与程度落在何处。例如有人认为蜗居中的海藻的小三角色可悲,有人认为可恨,有人亦认为值得理解甚至乐于模仿,无非是各人价值观念有所差异,自身追求也有所不同。

我觉得确实如此,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看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当我发现我身边有人也认为海藻这种小三角色是值得肯定与模仿的,或者说她们认为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大学生毕业了去当第三者没有什么,人各有自己的想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沦丧吗?我老是觉得吧,本来就有这样价值观的人,在看了这样的电影、电视以后,就会更加肯定自己原来的想法,因为她们找到了例子,就敢于去做。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信息禁锢,人们什么都了解不了,社会也是不能进步的。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9-11-29 20:21:2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2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李晨在2009-11-29 20:01:44的发言:

我觉得确实如此,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看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当我发现我身边有人也认为海藻这种小三角色是值得肯定与模仿的,或者说她们认为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大学生毕业了去当第三者没有什么,人各有自己的想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沦丧吗?我老是觉得吧,本来就有这样价值观的人,在看了这样的电影、电视以后,就会更加肯定自己原来的想法,因为她们找到了例子,就敢于去做。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信息禁锢,人们什么都了解不了,社会也是不能进步的。


     我觉得,这里涉及到一个社会大背景的问题。毋庸置疑,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价值观人生观比较多元化的时代,而且我们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也有很大的包容性。从小到大,我们的眼界一点点在扩大,以前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发现就出现在身边。比如说我很小的时候一直认为,上课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从来没想过学生可以跟老师进行辩论。可是现在,这早已变成现实。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看到了大众传媒对我们大众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们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做小三的女人都是破坏人家婚姻幸福的大坏蛋,在我们脑海中甚至为她们画像——就是一个个狐狸精……可是,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笑笑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而是那么的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而且她的经历也颇让人同情。她只是在选择自己的爱情,她也不想破坏人家的婚姻,可是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样痴情的女孩儿……这样的小三确实让我们心里矛盾了,她们的爱情与坚忍让我们对她们讨厌不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我们很多人一直坚信的道德观,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我们的价值观。

      只是一点点个人的浅见:)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5/11/654.html

这个链接是一篇讲大众传媒的文章,推荐给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5:43 , Processed in 0.0630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