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16|回复: 15

[转帖]林徽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9 2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许多有价值的老照片,所以转过来了。

 “梁的著述中的插图,都是经由林徽音的手绘。因为怕战争对所剩不多的古建筑的毁坏,梁思成和林徽音回国后便去边远的内地农村记录绘制中国古建筑的图样,生活条件的恶劣使林徽音染上肺病,但梁思成无论怎样也不能放弃那些即将被毁的古建筑,林徽音也就拒绝了再回美国养病的安排,她知道梁思成不可能没有她做助手,也只有她才能把梁思成登高爬低从许多即将倒塌的亭台楼阁庙宇宫殿中得来的草图誊正成最满意的最细致的记录。”(李安《才女的影子》)

1907年, 3 岁。典型闽粤小姑娘样儿。
林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包办婚姻不幸福,林是她生母唯一的孩子。虽然母亲一直被父亲冷落(多妻的家庭矛盾)
,但林仍是父亲的掌上明珠。
童年全家随父迁居北平,林1916年就读培华女中。

 
1920年,伦敦。花一样的16岁。

1920年4月,林长民被迫辞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职务,携女儿赴欧洲考察。他们在欧洲大
陆游历后,9月徽以优异成绩考人英国ST MARY’S COLLEGE学习。

林长民24岁的小朋友,已婚的徐志摩在这一年与徽相识。从此他们之间悠长的故事开始了

 
1920年,父女合影。

请注意徽的项链坠子,它还会出现。她的照片中首饰很少,这个坠子和另一长串珠子反复
出现。

相比之下,陆小曼,张爱玲等等其他人,就不同了。

 
1924年前后,北京西单石虎胡同7号新月社院内。梁思成(前左),徽(右二)。

1922到1925年,徽随父亲住在北京景山后街雪池。从英国回来,她重逢梁启超的长公子梁
思成。在两家父亲的首肯之下(梁母不然,此为以后家庭矛盾又一根源),两个年轻人恋爱
了。梁经常到雪池看望徽。

徽那时还未曾正式开始文学创作。这张照片应该并不是他们参与新月社的印证。

 
1924年,北京。梁思成,泰戈尔和徽。徐志摩与泰戈尔和徽有一张类似的三人合影,被喻
为岁寒三友松竹梅。

 
1926年5月,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生证照片。注意:同一个坠子!

1923年5月,梁思成遇车祸左腿骨折,赴美留学建筑(清华官费)被迫推迟一年。其间,徽申
请到半官费。

1925年,二人同往宾大。梁入建筑系,徽因建筑系不收女生而改入美术系。

1925年,林长民在军阀混战中死于非命。徽大恸。


1927年,宾大校园。

多么欢畅的笑呀。还有梁对徽的注视!

后左是他们终生的朋友,著名建筑师陈植。

1927年,美国。前为陈植。最左一是梁,左三是徽。

徽左后是吴文藻,后来娶了冰心。

徽左边的是陈植的姐姐陈意。陈意后来是燕京大学家政系的教授和主任。一九八几年的时
候,她和我家作过邻居。

1927年,美国。

显而易见,徽是一群朋友的中心。她和朋友大都概习惯于这种角色分配。

冰心曾比较过徽和陆小曼,形容徽“俏”而陆“不俏”。我揣摩,这“俏”也许是才气?

1927年,梁获建筑硕士,林获美术学士。两人在一个建筑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梁转
入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徽则入耶鲁大学学习舞台美术

 
1928年,欧洲。

1928年3月,徽与梁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当时梁的大姐夫在那里任中国总领事。徽穿着自
己设计的东方色彩的中式婚纱,还登上了报纸头条。随后,两人到欧洲度蜜月。这次的游
历,是两位建筑师的见习旅行,也是徽对欧陆亲切的重访。

1928年8月,梁启超肾病加重,加之他为梁思成联系好了去沈阳东北大学的工作,徽与梁中
断欧洲之行,取道西伯利亚回到北平。

1929年1月,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


1929年,沈阳。

梁思成放弃清华大学的职务,到沈阳东北大学创立建筑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29年8月,25岁的徽生下女儿梁再冰。"再冰"这个名字是纪念祖父,饮冰室主人。


 

1929年,沈阳。伏案。工作着是美丽的。

东北的严寒使徽年轻时一度患过的肺病复发,不得不回京疗养。

1931年4月,日本侵略势力在东北日益猖獗,梁辞职回京,应聘私立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
,研究中国古建筑,任法式部主任。徽任校理。两人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

 
1932年, 北平。儿子梁从诫出生。

1932年,北平。梁思成夫妇与费慰梅。

费慰梅(WILMA FAIRBANK),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FAIRBANKS)的夫人。梁林的终生挚友


1934年,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家中。

30年代是林徽因最美好的年代。生活身体,事业创作,样样都如意。

在她“太太的客厅”里,不仅往来有鸿儒,即使是初露头角的新人萧乾或者乡下人沈从文
,都如沐春风。

 
1935年秋冬。与费慰梅夫妇到朝阳门骑马回来,算为治病锻炼身体。

1935年。31岁的风采。

1936年,北平。与孩子在公园。

1936年,家中。梅影。

1938年初,云南昆明文津街9号。

1937年夏天,梁林夫妇带领同事学生在山西五台山地区考察古建筑,北平发生了芦沟桥事
变。他们急忙赶回,带着林母和子女,在日军占领之前离开北平,向大西南后方撤退。流
亡路上,九死一生:在长沙遇到日军空袭轰炸,徽在湘黔交界的晃县患肺炎发烧40度。。


1938年1月,终于到达昆明,在文津街住下。

1939年冬天,由于日军轰炸日益频繁,他们不得已迁到昆明市郊,住进梁设计,请人造的
一座三间屋子的土坯房。这所房子是这两位建筑师一生唯一一座自己给自己设计的住宅。

1938年之后的三年是徽最后一段健康。而梁思成以前车祸伤及脊椎,后遗症发作了。

 
1938年,文津街院内。最左面是金岳霖,前面蹲着的是徽,后面中间一位是个空军军官朋
友。

撤退途中,在晃县。雨雪之夜,徽肺炎发作,高烧40度。旅店被逃难的旅客住满,全家在
街上奔走,无处投宿。幸好一群空军航校学生匀出一个房间。从此,梁家与这群学生结下
了友谊。

在昆明,学生们常到梁家聚会,把梁和徽当成长兄长姐。他们毕业的时候,梁林作为名誉
家长出席了典礼。可惜,当时的国民党空军与日本空军力量悬殊,装备落后,没到抗战胜
利,这十几个空军全部战死,无一幸免。

徽的三弟林桓也是空军,1941年死于衡阳空难。徽有诗写给他,其实也是写给这一群空军
的。

 

1931年,昆明西山华亭寺。周培源,梁,陈岱孙,徽,金岳霖,物理学家吴有训。前排小
孩是梁再冰和梁从诫。

1941年冬,四川宜宾李庄家中。

1940年冬,空袭加剧,营造学社从昆明迁到四川宜宾江村李庄。艰苦生活,舟车劳顿,加
上湿冷的气候,使得梁林夫妇双双病倒。从1941年七,徽再也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
困苦之中,他们没有消沉,开始编撰<<中国建筑史>>。

徽在给费慰梅的一封信中提到,“朋友ICY HEART(冰心)要去坐飞机去重庆作官了,再没有
比这更无聊和无用的事了”。英文原文是:But friend "Icy Heart" is flying to Chun
g King to take up an official job (as nonsensical and useless as anything can
be).

冰心的<<小桔灯>>是以四川为场景的,她应该是去了重庆的,但作的是什么官?这件事情
值得推敲和玩味。

 

病榻上,徽读了大量书籍,没有人交谈,“只好对两只小牛弹她的琴”(儿子梁从诫语),
给女儿和儿子讲文学。

 
1946年春,昆明。

1945年抗战胜利。

1946年春,徽去重庆暂住后,应老友张奚若之邀重返昆明休养。

1946年8月,全家从重庆乘西南联大的包机,飞回北平,结束了9年的流亡生活。

请注意她的外套,后面还会出现。

 
1947年,北平颐和园。

1947年,梁思成应聘筹建清华建筑系。徽尽管没有名义,还是在病床上参与了很多工作。
不久,梁思成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讲学,并出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委员。

1947年夏天,徽病重,结核菌侵入肾脏。梁匆匆回国。徽在协和医院切除了一个肾脏。

这张颐和园留影中,徽已经无法自己走路,不得不乘滑杆游园。

 
1948年,送女儿参军。

后排左起:林母,梁思成,张文英(张奚若之女),沈铭谦,金岳霖。

前排左起:梁再冰,徽,张文朴(张奚若之子)。

有人劝梁林夫妇“南迁”去台湾,他们断然拒绝了。

1948年12月北平被围,两个月后和平解放。

1949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建筑系教授。

她作了三件事,都称得上是大成就:设计国徽,革新景泰蓝工艺,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5年4月1日早上6点,林徽因病逝在北京同仁医院。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梁思成设计了墓体,墓碑上的石刻花圈图案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图案上方
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文革时候砸毁了。)

余声:

林徽因的母亲由梁思成养老送终。

梁思成文革前期续娶林洙。林洙的前夫曾是梁林夫妇的学生和助手,林洙自己也在建筑系
任职。

梁再冰为此颇不原谅父亲,多年之后才逐渐和解。

林洙陪伴梁思成走过文革中非常艰难的日子。梁思成在文革结束前过世。

梁从诫近年一直为编写父母的文集忙碌着。他多次向继母致谢。

梁从诫一家和金岳霖一直生活在一起,梁家人叫老金“金爸”。金前几年故去了。

 
--------

才女林徽因(箫乾)

  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沈从文先生在《大公报·文艺》上发了我的小说《蚕》以后,来信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很喜欢我那篇小说,要我去她家吃茶。
  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家,然后与沈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大的客厅”。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威尔玛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在我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徽因一直是我的啦啦队。我每次由天津到北平举行约稿恳谈茶会,她总是不落空,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她热烈支持我搞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奖金,还从已刊的作品中选编出一本《大公报小说选》。

  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必得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

  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力。“七七”事变那天,这对夫妇正在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并由徽因从一座古寺罩满灰尘和蛛网的梁上,发现了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木结构的建筑年月。整个抗战期间,他们相当一段时间蛰居在条件艰苦,几乎没有生活必需品的李庄,坚持做学问。他们这种坚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前来探望的费正清。他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

  徽因的文集要出版了,实在让人高兴。单从集中所收文学作品的数量上来说,同徽因从事文艺写作的漫长岁月确实很不相称。一方面,这是由于她一生花了不少时间去当啦啦队,鼓励旁人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兴趣广泛,文艺不过是其中之一。她在英美都学过建筑,在耶鲁大学还从名师贝克尔教授攻过舞台设计。我在她家里曾见过她画的水彩。1935年秋天曹禺在天津主演莫里哀的《悭吝人》时,是她担任的舞美设计。

  我不懂建筑学,但我隐约觉得徽因更大的贡献,也许是在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试想以她那样老早就被医生宣布患有绝症的瘦弱女子,却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陪伴思成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处奔走,坐骡车,住鸡毛小店,根据地方县志的记载去寻访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荒寺古庙。一个患有残疾,一个身染重痼,这对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夫妇就在那些年久失修、罩满积年尘埃的庙宇里,爬上爬下(梁柱多已腐朽,到处飞着蝙蝠)去丈量、测绘、探索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费慰梅在她的《梁思成小传》中曾引用梁思成于1941年所写而从未发表过的“小结”说:截至1941年,梁思成所主持的营造学社已经踏访了十五个省份里的两百个县,实地精细地研究了两千座古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徽因大概都参加了的。

  我刚看过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梁思成谈论建筑的《凝动的音乐》,写得极精彩,帮我打开了一块我不熟悉的新天地。这次,独具慧眼的编辑们又把徽因谈论建筑的美文编辑出版。这两本书应是异曲同工,互为补充的。相信热爱这对夫妇的读者,热爱中国古典建筑的读者会像我一样,珍爱他们的文字,珍爱他们的文化情怀和文化操守!

注:1998年12月7日萧乾先生欣然应允为《林徽因文集》(百花文艺1999.4版)写“序”,时值病重住在北京医院。萧老口述后由傅光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整理,并请萧老过目后稍有改动,且认真地在文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却不曾想,该序成为萧老一生文坛的绝笔之作。

发表于 2009-11-29 20: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呜呜,斋主应该开一个帖《方法谈:这年头如何找到林徽因般的女子》,哈!: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0: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徽因,风华绝代!

谢谢斋主转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9 20:48: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21: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晓声在2009-11-29 20:34:26的发言:
呜呜,斋主应该开一个帖《方法谈:这年头如何找到林徽因般的女子》,哈!:P

这年头,恐怕不好找吧,林的气质,不光是外貌、才情,还有教养、周边的氛围。唉,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恐怕再难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1: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晓声在2009-11-29 20:34:26的发言:
呜呜,斋主应该开一个帖《方法谈:这年头如何找到林徽因般的女子》,哈!:P

小心jms拿砖拍死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1: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29 21:16:52的发言:

小心jms拿砖拍死你。。。

呼呼,不厚道呀,有家眷者莫怪后生的奢求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1: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抱香斋在2009-11-29 21:12:50的发言:

这年头,恐怕不好找吧,林的气质,不光是外貌、才情,还有教养、周边的氛围。唉,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恐怕再难寻!

斋主言重了,意会意会,是要如此般的,林姐姐的级别太高,只要是一个类型的就可以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1: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应叹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1: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打不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00: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发图,找泰戈尔访华的材料,找到一堆林徽因的图:

林徽因,被誉为近代第一才女。林徽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筑学家,不但风华迷倒众人,学问深厚也令人钦佩不已。她所学并非文学,却对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敏感,使其诗文皆能感人所未感,另辟一番新意。徐志摩视她为"唯一灵魂伴侣。"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形容她宛如"人间四月天",可见其才貌出众,人间罕有。

惊叹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她,一位惊世绝艳的才女,在1924年4月23日泰戈尔访华之际,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惊叹为“人艳如花”。她的才华和一生的传奇经历都为当世仰止,又光照来人。如果她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多病的女人,如果她的诗作文集有人编纂整理……

NNFWzzxZ.jpg
bJtN08X1.jpg
PbiJvK7C.jpg
f2VrmCrf.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6 10:49: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1:57 , Processed in 0.0726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