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61|回复: 1

【作业】《世说新语》 顾雍丧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 08: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名:刘紫薇    学号:200909010


【原文】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 雍盛集僚属自围棋。
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色不变,而心了其故;
以爪掐掌,血流沾襟。 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
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译文】

豫章太守顾劭,是顾雍的儿子。顾劭死在太守任上。当时顾雍正聚集僚属下围棋。外面禀报说有信到了,却没有他儿子的书信,顾雍虽然神色不变,可是心里已经明白其中的缘故,他用指甲紧掐手掌出血,血流沾染了座褥。直到宾客散去,顾雍才感叹说:“我已经不可能有延陵季子那么高尚,难道可以因丧子而哭瞎双目而受人责备么!”于是放宽心情,驱散丧子之痛,神色自若。


【注解】

1、顾雍其人:     
     
顾雍,字元叹,三国吴郡人,出身江南士卒,为丞相,任职十九年卒。
《吴志》曰:“雍累迁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弟 ,家人不知。为人不饮酒,寡言语。孙权尝曰:‘顾侯在坐,令
人不乐。’位至丞相。”


2、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      
     
延陵,指春秋时吴国季札,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据《礼记》记载,季子长子死,敛以时服,葬之以礼,并云:“骨肉复归于土,命也!”孔子说他合乎礼。
       
丧明之责:子夏死了儿子,哭得眼睛失明。曾子前去吊丧,曾子哭,子夏也哭。子夏说:“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斥子夏,说他有三条罪过,其中之一就是丧失了儿子,又丧失了眼睛,子夏投杖认错:“吾过矣,吾过矣。”


【赏析】

本篇《顾雍丧子》为 雅量 的第二篇,篇幅十分短小。如果现代社会有哪个导演相中了《世说新语》,要把这本书如同改编《聊斋志异》一样也改成部电视剧,这《顾雍丧子》即便没有直接被删掉,大概也只能给个特写镜头了事。纵观《世说新语》一书,不乏对乱世枭雄曹操,放诞不羁的阮籍,名流千古的谢安等性格突出的人物细致的刻画描写,与他们相比,顾雍自然成了中规中矩性格古板的老丞相一个,一切都做的合乎礼法,不会遗臭万年,却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他流芳千古。
然,我对此篇文章却有独偏爱之情。

《顾雍丧子》全篇七十八字,“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为铺垫,交代了顾邵与顾雍的关系,以及顾邵去世时顾雍正在做什么。故事的高潮在于顾雍知晓儿子去世后的反应,“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色不变,而心了其故; 以爪掐掌,血流沾襟。 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短短五十来字的描写,精辟而传神,将人物顾雍的外部表现和内心剧烈的起伏思想的挣扎描写的惟妙惟肖,可谓妙极。

“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色不变,而心了其故。”

信使来了,却没有带来儿子的书信,顾雍已经猜到顾邵已经去世这件事。作者对他此时的描写是“神色不变”。顾雍有如此表现并不出人意料,从他的性格上来看,此人本来话就不多,应该是内向的人;又性情方正,不饮酒,连孙权都说“顾侯在坐,令人不乐。”可见顾雍是如何动静合理,甚至于有些古板了。要让这样一个性格的人在自己的下属面前有什么失礼的表现或者放声大哭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神色不变”倒更像是位居丞相之位性情如斯的顾雍该有的反应。

然而再看他隐藏的动作 :“以爪掐掌,血流沾襟。”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何等的深悲剧痛。顾雍不难过吗?当然不可能!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纵能承受住宦海的风风雨雨,又怎能禁得起痛失骨肉的凄风苦雨,当儿子的噩耗传来,那一刻在顾雍看来必然是天崩地坼一般的。可是身为丞相的他被地位所迫,只能将深沉的痛隐忍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衣襟遮盖之下,胸腔的深处,指尖深陷进手掌,心脏如同针扎般刺痛。
在那一刻,他必然是想起了很多很多的。

也许有儿子初降人世时自己的狂喜,也许有他出仕为官时自己对他的劝诫,这些往日的点点滴滴在一瞬间几乎就要冲破理智的屏障,让他失控。

他又马上想起了季子想起了子夏,想起那些自幼熟读的典故,让他得以重新找回自制的能力。

在这狂飙巨澜般的感情失衡之际,理智和感情不断冲撞起伏。

最终,他还是神色无异的下完了最后一步棋,没有人知道刚刚顾雍经过了多大的情感起伏,经受了怎样痛苦的打击,在所有人的眼里,他一直是那位气度非凡的丞相。

本篇被归置于雅量,自然是赞颂了顾雍不凡的气度。有人认为顾雍丧子,神气不变,而以爪掐掌,血流沾襟,为我们展示了杰出政治家深沉,博大的精神世界。我最欣赏的却是顾雍最后的表现:“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如果说之前顾雍是在极力压抑自己即将失控的情感,神气不变也只是与内心真实的感触相违背的表面现象,到了最后一句,他已经真正释然,颜色自若,已经是遵从内心的真实表现。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平复如此跌宕起伏的感情,可见此人胸襟雅量;将人生最难超越的一关——死亡看透,释然于心,可见此人超凡气度。

从汉末到魏晋,政局动荡,弊端迭起,许多名士未免祸计,隐遁山林,不肯出来做官。士人崇尚虚无,谈老庄,谈《周易》,谈禅,摒弃事务,以清谈为学问,以善于清谈为高雅。魏晋士人又行为作达,蔑视礼法,放诞不羁。这其中当然有如谢安、范宣等行为高洁、为清白自保而隐遁山林的名士,有如阮籍蔑视礼法、性情不羁的奇人异士,却也不乏借隐遁之名沽名钓誉,为跟风潮流,假旷达,假性情的小人。相比之下,表面上看起来束缚于礼教,中规中矩的顾雍,却能够真正的超然脱俗,内心旷达。“大隐隐于市”大约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1-27 18:56:19编辑过]
发表于 2010-1-27 19: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说新语》里的这一条早就看过,却是看过就算,没有去品味一番,朝颜同学却能分析出这么多妙味,值得赞赏。单帖复制出来,供大家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8:04 , Processed in 0.0753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