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1-30 22:54:03的发言:开始看这篇文字时一直被内容吸引,再看,才注意到开头到结尾的这些关涉节律的话语。 “二”、“三”是大自然本有的节律,还是人类文化的节律呢? 真是很好的令人兴奋的感悟和思路,继续往下走啊,希望春天回来时会有更多的思考 
“三”是天地人之道啊,难怪。我记得上学期汉语史提到过数字的问题,顺便特地查了一下。说起来脸红,好多上学期的问题还没解决。

“五”由“二”字发展而来,“二”为天与地,添上指示符号X表示天地之间,即为“五”。所以在“一”与“九”的正中就是“五”了。 图中显示“九”有三种不同的来源,一是太阳的变化(?),二是“肘”的本字,三是本来就用它来表示数字。我认为,基本词汇的来源和古人的生产生活有最直接的关系(三被排除),而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二)应当在认识世界(一)之后,因此,“九”字可能表示古人观测到的太阳的轨迹,曲折变换非常之多,因此用一条曲里拐弯的线表达这个意思。(我们在北半球看太阳的轨迹不就是个弧线吗?还有什么好曲折的。这种解释好像很不通诶,那应该怎么解释呢?) “八”的字形是 )( ,本义为分开,后世借用为数目。“分”字的上面正是个“八”字,用刀分开。 “七”《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里出也。”古文字形为 十 。原义是从中切开,为“切”的本字,而“切”的左半部分正是七,右边也是个“刀”。 就在我纳闷为什么用“八”来表示8的时候,“七”的解释让我明白了许多。如果“五”居“一”“九”的中间而分阴阳,则“五”至“九”是为阳,“七”居其中而均分,则为“阳之正(中)”,而“八”则是在“七”与“九”之间等而分之。 “六” 《说文》:“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六”的下面正好也是个“八”,亦有分开的意思。“阴变于六,正于八。”看不懂这句话,不过“六”字上面的“亠”应该正是为了与“八”区分而加上去的。 “四” 说文:“阴数也。象四分之形。”很单纯的象形字。 “一”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象形兼指事。 “二” 《说文》:“二,地之数也。”象形兼指事。 另外发现,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不明白为什么。“二”是天地并举,有什么阴呀阳呀的? 《中文工具书基础》这本书挺好,今天刚买,好像是文献方向的基础课教材,赞。另,要不是这本书,也想不起来查数字,嘿嘿。 [em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