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49|回复: 11

[论文写作] 我做答辩秘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1 22: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下午为学院里的答辩做了一次秘书,在做记录的同时从老师们的意见里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写出来给07级的童鞋们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因为我自己还没有写毕业论文,也没有看过指导手册,所以只是从答辩秘书的角度来写,肯定不是非常全面,但我尽量把老师们的意见以及建议完整地写出来。


说是做答辩秘书的心得体会,我倒觉得这些体会大多还是与论文的写作有关,在答辩的现场,技巧是很少用到的,因为每个答辩学生的论文答辩老师都仔细地看过,对于论文的优缺点已经心里有数了,在答辩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其中一些指示不明、语义不明的词语和句子提出问题,或者针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提问,抑或就文章的思路、结构给出自己的建议等等,只要我们真的对论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是不难回答的,这是无关“技巧”的。“答辩”之所以为“答辩”,是因为有可“辩”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论文中有问题,比如一些不明确的词语和句子,老师们看到这些的时候不明白就会进行提问,而学生就需要对此做出回答。所以说答辩的问题其实大部分可以归为是论文写作的问题。


从答辩老师在答辩过程中的提问以及给出的评语和建议来看,我认为要注意的事项可以分三个部分:


1、语言文字问题
包括错别字、标点符号、语病、格式等。错别字的原因通常有粘贴错误、输入法错误等,标点符号的错误集中在逗号与顿号的混用,引号的错误使用;语病包括词语搭配错误、句式杂糅、主语不统一等,格式问题有注释符号的不统一等。其实这些问题是比较容易避免的,只要多读几遍,仔细地找一找其中的问题,大部分的都可以避免,但是如果这样的错误出现在论文终稿中,在答辩时老师还要一一挑出这样的错误,既耽误了讨论文章内容等深层次问题的时间,又给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对于答辩的学生来说,如果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乎文章中的“硬伤”,根本无法回答,在心理上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自忖像我这样心理素质差的人会直接崩溃,待一波“狂轰滥炸”之后,老师们将会提出更深层次的、关于文章内容、观点的问题,如果思维乱套无法很好的回答,则满盘皆输。


2、写作的问题
写作的问题包括题文不符,结构不清楚,线索不清晰等。老师给出的意见是这样,无论写什么,一定要围绕题目去写,将写作的中心在小标题、段首以及段尾都表现出来;在结构上,必须是经过自己的思考理出一条线索,然后沿着这条线索进行深化,切忌先找了许多材料,再架好一个结构往里填这些材料,这样的结构各部分之间往往缺乏衔接,而且由材料的综述到自身观点的提出,显得非常突兀。


3、内容的问题
从小处说,内容上的问题包括词语的意义或指代意义不明确,句子的意义不明确,所使用的某些概念意义过大等等;从大处上说,有观点的来源标示不清的问题,还有段落划分对内容的影响,以及“述”与“评”的比例安排问题等。老师们的意见是要尽量使论文中所有的词语和句子的意义更加明确,综述他人的观点给予标示,对于观点的论证要尽量做到严密,每一个观点都要经过论证才能放到论文中;对于那些简单的概念可以不用进行过多的综述,可以给自己想法较多的或自认为较精彩的部分分配较多的篇幅。


补充一点,在答辩时大家不要把老师想成是和自己的观点对立的人,文科学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老师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和学生进行讨论,并不是真的想要进行“辩论”,所以大家不要太过紧张,从容地答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对老师的提问可以稍作思考再回答,这样既能够给自己赢得时间,又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


礼貌问题就不说了,相信大家都能做得好,只有一点就是在答辩开始时老师说祝福语的时候还是应当说句谢谢老师,这样就完美了。不过到时候情绪紧张忘了也是正常的。

大概就是这样,欢迎大家交流,并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

发表于 2010-5-21 22: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做答辩秘书的一点心得体会

同做答辩秘书,和小薇交流过,我们俩注意的是不同的方面,就都发上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1. 注意语病和错别字。和小薇的观点基本一致,她已经说得很清楚啦。
2. 对于论述的对象,要明确界定,以避免论述过程中的前后矛盾。慎用学术用语,即便是常用的词语,最好也要有内涵和外延上的说明。
3. 文学方面的论文,有以下几个要注意的地方。一、需要注意材料的精确。比如在进行唐诗研究的时候,可以使用《全唐诗》电子版完成检索工作,但之后一定要与已出版的权威版本核对,比如中华书局在60年代出版的《全唐诗》校点版。核对之后,还要在增订版里进一步查找。唯有把相关的资料都查找过之后,才可以说把握了研究的基础。如果各版本之间有分歧,要在脚注里注明,并说明自己的选择和选择的原因。而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一定要在论文里面写出来,既增加可靠度,也是展示可自己的辛勤工作。二、材料要与论题切合,比如研究文学家最好能结合作品进行论证。三、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现在的文学研究也要做到量化,结论要有数字的支撑,尤其是阶段性的小结论,如果小结论不扎实,大结论很难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4. 方言研究,如果是需要记音的研究,最好能够找到或是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字表,来表现该方言的语音特点。
5. 论文的小标题不要使用动宾结构或是主谓结构的短语,最好使用偏正结构的短语,如果是句子就更不可取了。
6. 在行文之中,最好不要使用全称和绝对的说法,这样的结论显得很武断,而且很容易找到反例。解决的办法是在做结论的时候说明前提或范围。
7. 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听清老师的提问,有时候自己准备的东西可能用不上,那也需要先把老师的问题回答了,然后进行补充和说明。比如说请介绍论文结构和亮点,就不能从选题原因开始说起。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些吧,不要急着辩白什么。
8. 最后一点,最大的感受吧,早准备,然后找同学、找老师帮忙修改。唯有写出来,才能暴露所有问题,这是改正和提高的基础。把基本关过了之后,答辩的时候老师就会问一些和论文观点有关的问题了,而不只是语病上,给我们的心理打击会小一些吧。

以前给留学生答辩做过记录,那时候自己才大一,对论文的感受不深,留学生的发音也很奇怪,记录的时候有很多障碍,根本想不到自己应该从中学习什么。这次两场听下来感觉收获很多,听着老师们的评价,真的感觉到远风老师说的“凉水浇背”。“知耻近乎勇”吧,我要更“知耻”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5-21 23:32:3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23: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二位,难得有心人啊,希望真的能给后来的同学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于错别字、语病之类的,老师们真的很无语,因为这只关乎态度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23: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赞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很高兴能看到这样两篇文字。这一段时间也曾在校内网上看到过一些答辩技巧之类的日志被分享来分享去,看到这些东西,多一笑了之,因为基本没用。梦薇和白杨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答辩拼的是什么?拼的还是你那篇论文,你那篇论文很用心地做了,就不怕老师提问,偶有疏失也容易获得谅解;如果论文系草率敷衍之作,其中的种种问题岂能瞒得过老师?到这时,想靠技巧蒙混过关,那是笑话。说到言说技巧,不少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大行家,成精的老江湖,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把戏,想靠网上现趸来的那几路把式掉枪花,成功的概率能有多大?其实要说起来,多数老师还是存心厚道的,你的努力,你的亮点,都会看得到,如果真有努力和亮点的话,在你进场答辩之前,老师已经通过你的论文看到了,也会很欣赏,在这种前提下,答辩提问,也只是为了帮助你提高,不但是提高论文,而且是帮助你更加深入地理解学术研究、点拨你如何更好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反之,如果学生的论文是用另一种态度做出来的,那么如前所述,老师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在学生进场答辩之前,论文的处处软肋,老师已门儿清,在这种前提下,随后的答辩会是种什么情形,不必多说也可以想象得出了。这里面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它不但适用于论文答辩,也适用于你的求职面试以及以后的人生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面试场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2 00: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真是个有心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2 08: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梦薇和小白杨!两位小秘书不仅辛勤记录,而且能够主动、及时做总结发在论坛上,从而惠及众人,这种意识和奉献精神令人赞叹!

正如白水老师所讲,论文答辩和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一样,技巧不是第一位的,实实在在的成果、踏踏实实的态度,也许更值得推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2 11: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说的有理。也感谢两位楼主的辛勤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2 13: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其实就是靠这种认真的人撑起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2 21: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两位”楼主的说法。

多亏李小薇,我还琢磨着怎么才能看到自己的答辩记录呢,还是自己总结一遍最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0:33 , Processed in 0.0570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