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4|回复: 13

推荐一本新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4 16: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瑞士》

这本书是根据一个博客整理而成的.一年多来,我一直关注这个博客.也在名家专题讲座中推荐过这个博客.现在,书出了.

http://blog.sina.com.cn/zhuhailidan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6: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瑞士》后记

 

不断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瑞士?

 

其实,曾经是计划“走遍欧洲”的,但2005年第一次去欧洲,在瑞士走了10天,就决定将那个计划先放一放。这一放就是5年。5年里我8次去欧洲旅行,有7次去了瑞士。

 

这就像一个出门去买明信片的人,遇到一本好看的书,钱都拿来买这本书了,收集明信片的计划就搁在一边。

 

第一次看到瑞士,我以为那是一本风光画册;再去渐渐发现,那其实是一本很好看的故事书,一片山林、一座农舍、一个小贩、一块蛋糕,背后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着传奇、浪漫、现实、奋斗、爱……

 

再后来,我发现,打开瑞士这本书,就似乎被领着做“入静”的功课。瑞士人对待生活有一种充满智慧的诚恳,一种赤子之心,这带给他们远离浮华、质朴而享乐的人生,也启发旁观者静下心来,体会本性的真实需求,回归安宁与平和。在这个意义上,瑞士对于我,可以说是一本心灵深潜之书。

 

但我同时看到,很多年来,很多人在捧起瑞士这本书时,只顾端详那向往已久的封面——由雪山、银行、手表、巧克力组成的诱人拼图——而错过更丰盛美好的内容。这样,即使去瑞士,去过瑞士,却令人遗憾地一直没有真正到瑞士。

 

和大家一起打开瑞士这本书,让去瑞士的人“到瑞士”,是我这几年一直写瑞士、拍摄瑞士的目的。感谢瑞士国家旅游局,他们连续数年支持我的旅行写作,根据我申请的采访项目专为安排行程。瑞士旅游局中国区主任包西蒙(Simon Bosshart) 亲自为我建议题材、设计线路、安排接待,这位瑞旅在中国最高官员工作非常繁忙,却会打来电话,花一个多小时和我商量行程上的细节问题;瑞士旅游局中国华南区和香港代表廖佩琴(Casey Liu),对我的工作事无巨细全力相助,并经常与我分享她的瑞士心得,指点我在瑞士“看门道”,这本书里不少故事的采访动念,最初就来自她指给我看的某个瑞士细节;瑞士旅游局北京办事处媒体经理冯晖女士,在我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热心细致的帮助,随时为我补充素材,以她对瑞士旅游资源的熟悉和多年策划经验,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还要感谢众多网友的关注和互动,感谢新浪博客这个出色的平台,特别是新浪博客图片编辑毛小莉女士的长期支持。感谢责编马力女士,做书如酿酒,她发掘和调动了我所不自知的潜能来酿这瓶酒,并以无比的耐心,等待它的成熟。

 

这本书,从签订合同到最终付印,整整一年时间。一年,足够一个生命从无到有,从孕育到呱呱坠地。而终于,这本书,这瓶酒,酿到了它能达到的那个度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6: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行游,到文化身份的确认(代序) 

 

 

    人生如旅。

    认识文化最有趣最生动的方法是透过旅行。不同方式的旅行,休闲的、商务的,都可以给予旅行者深刻的感受。欧洲国家的历史渊源纵横交错,平添了不少神秘感。体验这份神秘感,莫如背上行裝,踏上探索的旅程。这其中,文化感觉的探索,是旅行最令人向往和难忘的经验。

    只是,很多时候,人们是把旅行当做一件赏心悦目的衣服,急不可耐地穿上,心满意足地脱下,一些人是用以处理情绪空间的压迫,更多则是满足自身种种欲望。乃至于,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孤独的旅行者,以及他们身上越来越狭隘的心境。

    所以,当你决定启程旅行的时候,一系列哲学问题实际上随之而来——你为什么去旅行,你想得到什么?你能不能得到?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的“旅行与文化”这个课程中,把旅行分成三个部分:旅游、行游和神游。“旅游”之上是有目的之“行游”,“行游”之上是更重要、更深、更高层次的、具有中国传统概念的“神游”。

    旅行若到了著书立说,应该站在“行游”以上的高处。

    人总是离开家才觉得家的重要,离开母体文化才体察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价值。行游的过程,必然是一次次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文化身份的确认。这期间,要经历文化背景的沟壑、文化差异的疏离和文化认知的落差;这期间,要寻找认知感、亲切感、安全感以及快乐感;这期间,要吸纳养分,克服无知,心领神会而融会贯通。

 

    这几年,我在珠海认识了一位出色的旅游作家李丹,她的行游经历颇为与众不同。作为一名地方报纸编辑,却连续数年得到瑞士国家旅游局的特别支持:瑞士旅游局每年根据她拟定的采访项目,专为安排行程。据我所知,这在中国大陆媒体人中是唯一的。

    5年里她7次去瑞士旅行访问。她善于抓住旅行中一个个不起眼的“点”,透过一种很细的心理、情感、思想以及文化比较的结合,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去接纳一个新的文化,然后,呈现这个文化中最精粹愉悦的内核。读她的作品,令人在惊奇之中而有宁静欢愉。

    我在她博客里看到网友这样评价:“她不是用一名访客的眼睛观察记录着周遭,而是以居民的身体漫不经心、忘却了时间一般地去触摸、品尝、呼吸、丈量着这熟悉却又不断出现惊喜的地方……”

    这个评价不错。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思想的开放。思想的开放一定需要心灵的开放。心灵的开放就需要真情、诚恳、生命与生命的接触。

 

    这正是李丹的特点。我最初认识她也是缘于一次采访。本来只是预约半小时的简短访谈,但我却不知不觉谈了整个下午,而且意犹未尽,接着约她在第二天我进行一个大型文化讲座前再聊两个小时。因为和她聊天,能打开我的思路,让我梳理出当年开始做“微观历史”研究时的所思所感,让我回忆起生命中经历的最深刻感动,包括十年前我陪着临终的母亲走在生死交界的经验。

    她好像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实际上那源于她对人性的真切关注和关怀。无论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人性都是相通的,她的关注和关怀使得被采访者往往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乐于对她敞开心扉。

    她的成功来自敏锐、关怀、自信、接纳,还有勤奋。她有些提问,曾让我以为她是学历史专业出身,但后来才了解,她只是在来访前两天找来我这些年所著书籍,做了大量功课。

 

    在她这本书里,看不到文化冲突和挣扎,而充满心灵的安详,认同的喜悦。她跟我说,在瑞士她觉得亲切,是因为瑞士人的生活图景,经常让她想起庄子,想起陶渊明——行游中,少时神交的先哲时时浮现,令她觉得瑞士有中国古代家园的亲切。很多行游者,因为空间转移而产生文化不适应,喜欢用“浮萍”来形容这种无根感觉;她却没有,她是时时在“他乡遇故知”。

    可见,对不同文化的接纳,源于一种牢固的根系,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自信。

    行游之际的文化身份确认,正是和外部环境互相接纳、互动的过程,而我们需要的唯一,只是开放的心灵。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常务副校长

香港浸会大学讲席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

郭少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6: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瑞士"这个名字有意味.

人生如旅,

其实,

我们不必非要"到"瑞士."到"了瑞士也并不意味着"到瑞士".

"到瑞士"启发读者的,或许是"到人生","到现在","到此处"...

"到",说的不是有距离的两点之间的位移,而是,"没有距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4 23:38:3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6: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4 20: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味道的文字。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00: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衣食无忧而精神上无处安顿,所以我们在异域,在小小的瑞士找到了我们希望找到的。

可我们以前不是这样的。我最近常常想起小时候(是不是老了?),那时我们穿的衣裳常常是把裁缝师傅接到家里来做,家里偶尔还会请木匠或篾匠师傅来,好茶好饭招待,因为尊重人家的手艺,人家也会尽其所能做好每一件物品。在做活的时候还会拉拉家常,一团和气。那时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商品,不是经过了若干流通环节加价多少倍的东西,它是温暖的,是有人情味的。按说我们告别了手工业和农业社会,我们是在进步,可是为什么我那么怀念从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2: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抱香斋在2010-7-5 0:02:46的发言:

我觉得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衣食无忧而精神上无处安顿,所以我们在异域,在小小的瑞士找到了我们希望找到的。

可我们以前不是这样的。我最近常常想起小时候(是不是老了?),那时我们穿的衣裳常常是把裁缝师傅接到家里来做,家里偶尔还会请木匠或篾匠师傅来,好茶好饭招待,因为尊重人家的手艺,人家也会尽其所能做好每一件物品。在做活的时候还会拉拉家常,一团和气。那时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商品,不是经过了若干流通环节加价多少倍的东西,它是温暖的,是有人情味的。按说我们告别了手工业和农业社会,我们是在进步,可是为什么我那么怀念从前?

斋主说得太好了

"以前"的"这里"多么美好,平凡的美好,美好得悄无声息.

可是,

到底是谁让"这里"变成了"那里"(比如"小小的瑞士")?

谁让"现在"变成了"那时"或者"未来"("希望")?

谁让"这里"与"那里"之间的"到"孽成一段永恒的距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5 4:25:5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5 11: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0-7-5 2:24:08的发言:

可是,

到底是谁让"这里"变成了"那里"(比如"小小的瑞士")?

谁让"现在"变成了"那时"或者"未来"("希望")?

谁让"这里"与"那里"之间的"到"孽成一段永恒的距离?


瑞士的美好是通过斗争得来的。

你是想说孽障在我们心里吗?(“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__^*) 嘻嘻……)

你是想说通过主体的自觉,人人可以修得自得圆满?

老实说,我对你强大的主体性表示怀疑。唉,岂是心灵不自由啊?后面删去若干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5 11:51: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2: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抱香斋在2010-7-5 11:44:27的发言:

唉,岂是心灵不自由啊?

同意8楼的问句后面也删去了若干字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5 12:56:1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3:08 , Processed in 0.0603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