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关于乞丐的描述让我想起王彬彬《死在路上》中的一篇《乞丐的清高》,即使是乞丐,也可以活得清高: 乞丐的清高(节选) 王彬彬 “清高”这个词,过去在词典里,虽也说不上地位如何显赫,但毕竟还是有些体面的。而如今,翻开词典,你只能看见她衣衫褴褛地在那里向隅而泣了。“清高”,如今像一个因不合时宜而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容颜消褪,于是令人皱眉,惹人发笑,遭人厌嫌。 什么是清高呢?清高是一种精神风范,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清高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自尊、自爱、自重,并且自信的人生态度;清高是一种处世方式,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 清高,说到底,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的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清高,是人格自我塑造,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也是人把自己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一种方式。只有人才可能是清高的。人们可以谈论一个人的清高,却不可能谈论一条狗、一头猪、一只鼠的清高。因而,清高是一种真正属人的东西。 如今,当“金钱”、“生意”、“发财”、“点子”等等,这一类词汇在词典里如日中天时,“清高”这一类词汇则黯然失色。清高成了一种最要不得的品性。人们一再呼吁要从人身上像剜去毒瘤一样剜去清高。所谓文化的转型,所谓价值观念的转变,一大要事,似乎便是要清除清高。 人们对清高乱弹射击。射出的子弹,有的的确命中了目标,有的,则把不属于清高的东西当作清高来瞄准了。 爱慕虚荣,不是清高;怕丢面子,不是清高;迂腐酸臭,不是清高;忸怩作态,不是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清高;昏聩糊涂,更不是清高…… 有人借你的钱不还而你羞于去讨,这不是清高;在大街上遗落了一枚硬币而你耻于弯腰捡起,这不是清高;明明连肚子都吃不饱却不肯穿有补丁的衣服,这也不是清高;肚里男盗女娼,嘴上却仁义道德,这更不是清高…… 清高也并不意味着必然清贫,虽然清高往往导致清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清高者也可以聚敛财富,只要其手段是正当的。 清高还并不与职业有什么必然联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都可以是清高的,也都可以并不清高。《庄子·胠箧》中,有“盗亦有道”之说: …… 我上大学时,一个同学告诉我:当他在四川某地当知青时,一次与同伴在县城的小饭馆吃饭。突然有一个人,把一张面值两元的人民币从背后放到他面前。他一回头,才发现这个人是一个站在他身后等着吃他们可能剩下的饭菜的乞丐。他的一张纸币从裤袋里掉落到地上,而这个乞丐看见了,拣起了,不声不响地归还了…… 两元钱,在那个年代可不算一个很小的数目。对于那个年代的一个四川乞丐来说,这样的一张纸币,应该说分量是很重的。然而,他奉还了。奉还了之后仍站在那里,等着吃别人可能剩下的饭菜。这个乞丐,凭直觉深切地把握了清高的内核。他远比当今许多鼓噪着要清除清高的人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清高。他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一条原则:人即使处在行乞的地步,也仍可活得清高;人即使处在行乞的地步,也仍须活得清高。 许多年来,我常想到这个清高的乞丐,想到这个乞丐的清高。他的形象在我脑海里那样高大,那样有光彩。我宁愿向这个清高的乞丐立正,敬礼,也不愿与当今那些嚷嚷着要消灭清高的人为伍。 |